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二)▪P11

  ..續本文上一頁而收化他之效,以往陋習實須痛除。樸素、整齊、簡單、清潔,爲比丘衣、食、住、行之良規,身體健康,精神飽滿,正好修行,病夫之態,只令人可憐,不會受人尊敬也。

  發心度衆生

  一般人每謂能發心度衆生是大乘,不能發心度衆生則是小乘,此語未盡當。修行人須先通達大乘明心見性,先自度方能度衆生,倘未通大乘,未明心見性,未能自度便,欲發心度衆生,無有是處。于佛不過一知半解,便欲爲人講說,以一盲引衆盲,雖雲我度衆生,其實則反誤衆生矣。故發願自可發願,度衆生則須萬分慎重。維摩诘雲:“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

  六祖與神秀

  神秀“身是菩提樹”與六祖之“菩提本無樹”兩偈,可以代表頓漸兩教。或謂六祖“本來無一物”是落空,而神秀“時時勤拂拭”則不落空;又謂六祖得體不得用,而神秀體用具足,此乃錯誤。六祖已明心見性,故其偈乃表示佛性無生無滅、不垢不淨、不受薰染、本來成佛,乃站在真如果位上而言也;神秀尚未見性,故尚須拂拭,乃站于衆生因地上而言也。倘六祖落空,五祖安肯授以衣缽耶?

  出家人本分大事

  出家人本分大事在自度度人,“明心見性”爲自度,“領導衆生”爲度人,欲明心見性必先修行,欲修行必先參訪善智識,故出家人之本分大事乃在參訪善智識,以求明心見性之方,見性之後利己利他。臨濟雲:“夫出家人,須辨得平常真正見解,辨佛、辨魔、辨真、辨僞、辨凡、辨聖,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利己利他。”每有一般出家人,以爲修造廟宇、誦經禮忏就是本分大事,甚或爾爭我奪,結黨相傾,而參學修行,反置而不顧,是棄本而逐末也。德山鑒禅師雲:“比丘行腳當具正眼,誦經禮拜,乃是魔民,營造殿宇,又造魔業。”百丈大智禅師雲:“爲求無上菩提涅槃,故出家猶是邪願,況乎世間诤論、覓勝負說、我能我解、貪一門徒、愛一弟子、戀一住處、結一檀越、一衣一食、一名一利?”正是一針見血之語。

  講經說法

  講經說法利益衆生,乃佛徒盛事也,但講經法師須博覽叁藏,貫通八宗,明達佛之本意,爲人講說方不贻誤衆生。故祖師雲:“依文解義,與佛作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講經法師應依照佛臨涅槃時,所付囑之四不依:一、依智不依識。二、依義不依語。叁、依法不依人。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者,謂說法應以如來藏中流出,勿用腦筋見聞覺知發揮也;依義不依語者,勿以辭害義也;依法不依人者,依法之本意,勿依人之主張也;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謂大乘爲了義,小乘、中乘乃不了義,故不可依也。

  未明心見性說法

  《達磨血脈論》雲:“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忌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揮,不覺墮生死海。”“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子弟,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

  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見,非是佛法。

  誤認行善爲佛法

  一般在家人、出家人誤認行善便是佛法,此乃錯誤。行善雖是好事,但與明心見性成佛無甚關系,種善因者可得善果,善果乃世間福根,非成佛之果也。欲成佛者須修行參禅,參禅所以養育菩提心者也,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爲魔業。”可不慎哉!《六祖壇經.無相頌》雲:“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叁惡元未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知佛恩、報佛恩

  釋迦佛創明心見性法門及種種方便以濟度衆生,使超出輪回苦海,衆生應知佛恩、應報佛恩,此理所當然。惟今之佛徒以爲修建寺廟、印送佛經、吃素行善,便是知佛恩、報佛恩,此乃錯誤。昔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又《報恩經》雲:“知恩者,自發菩提心,菩提報恩,教一切衆生令發菩提心。”由是觀之,能修大乘明心見性法門者,方可謂之知佛恩;能自己明心見性後,再教導衆生修行明心見性者,方可謂之報佛恩也。

  比丘夢遺精

  出家人夢遺精,自己以爲持戒不嚴,心中常生苦惱,此乃誤解。遺精乃生理作用,非出故意,無礙戒行。《四分戒》雲:“除夢遺,不犯戒。”《大般涅槃經》雲:“迦葉菩薩白佛言:“若有比丘,夢行淫欲,是犯戒否。”佛曰:“否也,醒時應生忏悔。””

  達摩拿數珠

  世俗畫達摩像,或作手拿數珠之狀,此乃錯誤,達摩乃禅宗初祖,非修念佛法門及數息之禅也。人或誤謂達摩祖師修念佛者,非也。其作面壁像亦不妥,禅宗不主空心靜坐,斥靜坐是病非禅,且達摩早已明心見性,不必再修,何須面壁?良以初來東土言語不通,禅理深微,一時無可與語,故終日宴坐,以待傳人,非習禅也。倘靜坐是禅,則舍利弗宴坐林中,不應被維摩诘責呵也!

  出家人鬧派頭

  出家人以恬澹自甘爲本分,古德如趙州和尚四十年穿一衲衣,慧琳和尚叁十年著一(革+兩)鞋,明教嵩禅師做一紙被,數年方成,非欲以此博美名,乃不欲爲生活所累耳。現每見一般法師、方丈當家之輩,食則珍馐美味,衣則狐貂绫羅,住則高堂大廈,出則前呼後擁,與古人之一瓶一缽、竹杖芒鞋,爲一句“隨他去”,而曆遍萬水千山者,豈可同日而語耶?昔有某國師入京,行李多至數十擔,致爲司馬溫公所輕視,真心學佛者,可不慎哉!

  楊岐禅師雲:“楊岐住屋壁疏,滿床盡撒雪珍珠。縮卻項暗磋呼,翻憶古人樹下居。”棲賢禅師偈雲:“莫謂棲賢窮,身窮道不窮。草鞋獰如虎,拄杖活如龍。渴飲曹溪水,饑吞栗棘蓬。銅頭鐵額漢,盡在我山中。”龍山和尚詩雲:“一池荷葉衣無盡,滿地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入深居。”古德高風,令人孺慕不已。

  出家人不結婚

  人或譏出家人不結婚爲不當,謂如全世界之人皆出家,人類必將絕種,此語未當。釋迦佛並不勉人人皆出家,在家亦可修行、亦可成佛。出家者,乃爲擔荷大法,宏揚宗旨,故不畜妻拏以免牽挂,非謂學佛信佛者,皆不可結婚也。世俗之人爲專心致志于其事業計,亦多有獨處終身者,如歐洲史學家吉朋、謙谟、柏格兒,哲學家之笛卡兒、巴士卡爾、斯賓挪莎、康德、霍布士、德克、邊沁、斯賓塞、叔本華、尼采,科學家之奈端、斯密應丹,文學家福錄特爾、格黎,政治之維廉鳌特、加富爾、梅馬,皆終身獨居之人,而其思想之貢獻于世界,豈不偉耶?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非迷信,佛法是積極不是消極

  人每誤認佛教爲消極,此乃錯誤。小乘佛教雖近消極,但大乘則是積極也,其所以有消、積極之別,乃其方法不同所致。小乘修四谛斷六根,中乘修十二因緣斷一念無明,皆是厭苦而求樂,厭煩惱而求涅槃。斷六根者,乃將感覺之門關閉,使煩惱不能侵入,而得清淨快樂;斷一念無明者,乃將思想完全停止,入于寂滅禅定之境,得涅槃之樂,然此乃個人之快樂,與他人無關,故謂之自了漢,謂之消極可也,故佛斥爲“蕉芽敗種”。至若大乘菩薩,其所修者爲六波羅蜜: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那。六、般若。其目的在明心見性,自己成佛之後再化度衆生。菩薩兩字是菩提薩埵之簡稱,菩提者,乃自覺之道;薩埵者,覺有情之義,即自覺覺他之意也。菩薩本願是有一衆生未滅度,自己不願成佛,其目的在度盡衆生,使世界變爲淨土,自由而平等,此豈消極者哉?菩薩之所以起積極之願行,是因爲明心見性之後,大覺大悟,十方世界皆變爲淨土,宇宙萬物皆是法身,故世界並不被取消,以同體之慈悲作度人行願,故曰:“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不能于此世界外,另覓法界,其體一也。或誤以爲出家學佛,乃離開世界、逃避世間者,此大錯也。菩薩者,先度己後度人,先出世後入世,不先度己,則無力度人,不先出世,則無法入世,故佛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菩薩雲:“非度盡一切衆生,決不成佛。”此豈消極之人所能辦耶?

  《莊子.大宗師》篇

  顔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蹙然,曰:“何謂坐忘?”顔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坐忘的道理,就是佛家的無始無明境界。

  佛法非唯心,亦非唯物

  有認華嚴宗爲客觀唯心論(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七四九頁),認法相宗爲主觀唯心論者(向林冰《中國哲學史綱要》叁一七頁),此皆錯誤。“華嚴四法界觀”雖近似客觀唯心論,但法界觀之最高境界─“一真法界”,則是絕對者,所謂真如本體是也。真如本體非思辨所能及,非言語所能道,既非心之所謂能觀,則豈可謂之客觀唯心論耶?華嚴宗之緣起法門或可謂爲客觀唯心論,至其性起法門則非心非物,非主觀亦非客觀者也。法相宗之“八識叁自性”,或可謂之主觀唯心論,至于“四智叁無性”,則是絕對真如境界,言忘慮絕,亦非心之所能觀,非主客之可別也。大凡哲學上所以分主客兩觀,心物之論皆相對者也,佛法中可以言诠…

《月溪法師語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