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古不易的,現在這樣,過去和未來都是這樣,甚至地老天荒、世界毀滅還是這樣,所以是最終極的實在,最終極之實在者爲“真如”、“實性”。
師示衆雲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
憨山大師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有點含糊。識與智一是腦筋,一是佛性,沒有“轉識成智”之時,分別固然是“識”,不分別亦見“識”;已經“轉識成智”,則不分別是“智”,分別亦是“智”,分別與不分別不能以之來判別凡聖也。
師示衆雲染與淨
染與淨是相對的。《楞伽經》雲:“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滅者是智;複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複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複次,叁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無有更明白于此者。因爲有染,才說有淨,和生滅一樣,因爲有生才說有滅,染淨生滅同是見聞覺知作用。一般人認爲不起念是“淨”,就是佛性,起念是“染”,就是妄想,這是錯的。不起念是無始無明的淨緣,並非佛性,佛性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是絕對的,與染淨無關。憨山大師說:“染是識,淨是智。”此乃錯誤。《壇經》雲:“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僧問慧忠國師:“坐禅看淨,此複若爲?”師曰:“不垢不淨,甯用起心而看淨相?”
師示衆雲拈花示衆
拈花示衆是禅宗第一則公案,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釋迦佛在靈山會上,拈梵天所獻金波羅花以示八萬大衆,衆罔措,惟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付囑與摩诃迦葉。”是爲禅宗之起源。此經原藏大內,外間不傳,惟王荊公曾于內府見之(事見《宗門雜錄》。)人或謂此公案爲僞作者,現此經已收入《續藏經》中,疑雲遂釋。“拈花示衆”乃是直接表示佛性體用的法門,語言經典皆是間接法門,拈花示衆乃世尊于語言文字之外,借拈花以直示佛性,將本來面目和盤托出以示大衆,大衆根淺未能承當,惟迦葉領旨微笑,心心相印。後來悟道祖師豎拂拈槌、擎拳舉指,皆與拈花無別。所可笑著,一般未明心見性之盲聾啞羊,或學世尊拈花示衆,以爲與佛無別,真是使諸方笑破肚皮。
師示衆雲彌陀佛法身與釋迦佛法身
大慈菩薩贊阿彌陀佛雲:“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衆生,威德無窮盡。”《彌陀經》中釋迦佛亦贊阿彌陀佛功德。一般人遂誤爲阿彌陀佛法身超過一切諸佛,把阿彌陀佛當做上帝一樣,高于一切、統治一切,此乃大錯。報身佛雖有彌陀、釋迦之別,而法身佛則叁世十方諸佛皆同一法身,無異無別,豈有高低優劣?《彌陀經》雲:“我贊彌陀功德,彌陀亦贊我功德……”釋迦佛是淨飯王太子出家修行成佛,彌陀佛則是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修行成佛,甚至一切諸佛報身皆是修練而成佛,成佛之後同一法身,何能分高低優劣耶?就是一切衆生亦皆有成佛希望,應該有自尊心勤苦修行。如若自己抑低自己,自願做個衆生,安有出頭之日耶?
師示衆雲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就是佛性本體,亦名真如自性。衆生因無量劫來根本爲無始無明所蔽,不能見本來面目,所以要打破無始無明,本來面目方能顯現。古祖師勘驗學人雲:“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在那裏?”父母者,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是也。故臨濟雲:“逢父殺父,逢母殺母,始得解脫。”又雲:“無明是父,貪愛爲母。”現在有等修行人以爲空心靜坐,不念善惡,便可見本來面目,此是大錯。一念不生、空空洞洞正是無始無明境界,正是汝父母,遮障本來面目的就是他,如果錯認他是本來面臣,雖曆萬劫無有出頭之日也。
師示衆雲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一語乃寫象真如佛性之形容詞,意思是說真如佛性本來現成,無有增減,亦無動靜,增減動靜乃人之腦筋作用,與真如本體無幹。現在有一般修行人終日枯坐,強將思想止住,使同海水無波一樣,以爲這樣便是“如如不動”的真如佛性,此乃大錯。活人的思想是不能永遠停止的,要永遠停止只有死人才做得到,活著的人勉強把思想停止,只能停幾十分鍾或幾個鍾頭,最多亦不過幾天,終有一日再起思想。如果同在一天之中停止思想的時候是“佛”,過一會兒思想起了又是“衆生”,那麼一天之內忽是佛忽是衆生,不是一天之中就有輪回,難道不嫌麻煩嗎?這樣的“佛”有什麼“做頭”呢?如果你真個明心見性,那就是輪刀上陣,還是如如不動哩!
師示衆雲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一語,是說明心見性之後,五蘊皆變爲佛性,遍滿虛空,萬象物質皆爲佛性,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現在一般修行人以爲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便是“五蘊皆空”,此乃大錯。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乃是任五蘊起滅不去管它,但五蘊仍然是五蘊,沒有變成佛性,他仍會作壞。而你一天到晚要存著“不去管他”這個念頭不能放松,豈不心勞日拙,那裏能“無心”、“無礙”、“五蘊皆空”呢?
師示衆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般修行人認爲宇宙世界乃成、住、壞、空,當其成時、住時便是色,壞時、滅時便是空,壞了又成又是色,成了又壞又是空,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乃大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謂明心見性之後,色即是佛性,五蘊皆變爲佛性也,根塵識界無不變爲佛性,整個宇宙世界入于佛性而無余,故名“無余涅槃”。成、住、壞、空不過是腦筋感覺,用腦筋故意把色看成空,以爲是圓融無礙,其實不過是故意做作而已,是修行四病之作病,非如實修持之法也(天臺叁觀便是此病)。
師示衆雲真如不守本性
一般人說:“真如本來不動,因不守本性,一念不覺遂起妄想,造業作福輪回生死;倘一念覺悟真心複得,恒守不變,不受輪回,名爲成佛。”此乃外道見解也。真如本體本來圓滿現成,不變不動。《華嚴經》雲:“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無有變易。”倘真如而可變易,則是生滅法矣。《大乘起信論》所闡明者爲“真如緣起”,只此四字,可以判定此論乃外道僞作,假托馬鳴之名以行世。否則,真如無有緣起,不受薰染,倘有緣起,定有生滅,生滅之法,定非佛法也。
師示衆雲真如受薰染
一般人說:“一念覺悟是佛界,一念發大乘心是菩薩界,一念發二乘心是緣覺界,一念發小乘心是聲聞界,一念瞋心是修羅界,一念善舉心是天堂界,一念好心是人界,一念悭貪是餓鬼界,一念邪淫是畜牲界,一念惡心是地獄界,謂之十界。”十界互具,互具者,一念淨是佛界,一念染便是九界,一念悟便是佛,一念迷便是衆生,此乃錯誤。佛界不能與九界互具,衆生雖可成佛,佛不能再變爲衆生,倘佛而受薰染再變爲衆生,則佛亦有輪回,成佛有何價值?真如倘受薰染,則真如便不是絕對,不是最究極之實性,不能稱爲第一義本體矣。故祖師雲:“佛性能轉萬物,不爲萬物所轉。”《華嚴經》雲:“譬如真如,不受薰染。”可以指證。
師示衆雲佛性起妄念
一般人認爲妄念由佛性起,將妄念斷除便見本來自性,此乃大錯。妄念乃起于見聞覺知,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空空洞洞境界。無明受薰染刺激,不覺一念生起,便是一念無明,非本來自性。要見自性,不消斷除妄念,須利用一念無明以打破無始無明,然後能見自性,謂之“以幻除幻”。如《圓覺經》雲:“鑽木取火,兩木相因。”佛性如如不動,不生妄念,因爲有生便有滅,佛性本來不生,故不滅,倘佛性而能起妄念,則變爲外道生滅法矣。
師示衆雲性是空,心是妄
“性是空,心是妄”,謂佛性遍滿虛空,不可以腦筋識知,而可以識知者,則無非妄想也。一般人誤解其意,以爲有思想皆是妄心,將妄心斷盡成空,便是見性成佛,以此教人,乃落于外道斷滅之見,罪過不淺也。
師示衆雲已生是妄,未生是心
有傳口訣禅雲:“已生是妄,未生是心。”謂明白此二語,便可悟道成佛,此乃妖語,決不可信。已生是一念無明,固然是妄,未生是無始無明,亦未離妄,非真心也。儒家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亦是誤認無始無明爲本體,無法證入真如本體。
師示衆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
《觀無量壽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馬祖雲:“即心即佛。”此之謂心乃指明心見性後之真心,非普通人見聞覺知之心也。或有讀此經語、祖語,遂認爲見聞覺知之心即佛者,無有是處。此心既是佛,則何必修行耶?見聞覺知之心乃無明妄心也,必參禅修行,將無始無明打破,然後真心顯現,見聞覺知變爲真心,山河大地亦皆妙明真心,然後可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
師示衆雲先無後有,無能生有
老子《道德經》雲:“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雲:“後歸于無極。”老子以“無”爲萬物本體,“無”者,即佛家所謂無始無明是也。無始無明本無性體,《圓覺經》所謂“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者是也。無始無明雖爲相對宇宙之體,然非最後之真實本體也。真實本體者名爲“真如佛性”,本來圓滿現成,不可謂爲“無”。真如本不生,故不滅,萬物當體即是真如,非生于真如也,倘萬物生于真如,則真如有增減生滅,非最後之真實本體矣。一般人誤認真如佛性爲“無中生有,先無後有”者,則同于老子之誤認“無始無明”爲最究極之本體,落于外道斷常之見也,宜痛革之。
師示衆雲得漏盡通,六通具足
一般人修行誤解六通,認爲得天眼通者,乃眼睛能見室外或異地之物;天耳通者,乃耳朵能聞百千裏外之聲音;他心通者“乃…
《月溪法師語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