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二)▪P3

  ..續本文上一頁能知旁人心中思念之事;神足通者,乃能騰空飛行無礙;宿命通者,乃能知前生之事;漏盡通者,一念不起思想滅盡入于涅槃。凡此解釋,皆外道魔見,非佛見也。

  《維摩诘經》雲:“得漏盡通,六通具足。”漏盡通者,明心見性是也。明心見性之後,一切皆爲佛性,無有罣礙,不受後有,名爲漏盡通,此之時是也。明心見性之後,眼根所見無非真如佛性,故釋迦佛拈花而迦葉微笑,天眼通是也;耳根所聞無非佛性,風聲鳥語皆是真如,香岩聞擊竹而悟道,孚上座聞鼓角而明心,百丈被馬祖一喝叁日耳聾,天耳通是也;叁世諸佛同一真心,悟道祖師一唱一酬、一問一答,和盤托出,心心相印,旁人聞之如聾如啞,惟證與證,真心相通,此他心通是也;佛性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明心見性之後,得意生身,自在無礙,神足通是也;又見性之後,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過去、現在、未來同一真心,不二不異,超出時間空間,不受後有,宿命通是也;《華嚴經》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盡解脫。”得漏盡通,則此六通皆具足也,一切不離佛性體用矣。古來祖師得六通者甚多,幸毋以神話怪說誣之。

  《傳燈錄.慧忠國師傳》雲:“時有西天大耳叁藏到京,雲得他心慧眼,帝敕令與國師試驗。叁藏才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狲?”師第叁問語亦同前,叁藏良久罔知去處,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麼處?”叁藏無對。”僧問仰山:“大耳叁藏第叁度爲甚麼不見國師?”仰山曰:“前兩度是涉境心,後入自受用叁昧,所以不見。”又有僧舉前語問玄沙,玄沙曰:“你道前兩度還見麼?”玄沙雲:“前兩度若見,後來爲甚麼不見?且道利害在甚麼處?”僧問趙州曰:“大耳叁藏第叁度不見國師,未審國師在甚麼處?”趙州雲:“在叁藏鼻孔上。”僧問玄沙:“既在鼻孔上,爲甚麼不見?”玄沙雲:“只爲太近。”學者參之。

  祖師雖得六通而不守六通,故曰:“正法眼藏,不住神通,亦名無神通,如雲:“無神通菩薩,足迹不可尋,是佛向上人,再不可思議”是也。臨濟雲:“佛六通者,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達六種聲、色、香、味、觸、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縛此無依道人,雖是五蘊流質,便是地行神通道流。”

  師示衆雲大地六種震動

  經中每謂世尊說法大地六種震動。一般人誤以爲法力能使地球震動,豈有是理!“大地六種震動”者,謂世尊說大乘法門時、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覺、妙覺、圓覺六種菩薩皆發明心地是也。

  師示衆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如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華嚴經》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如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一般修行人誤爲一念不動,便無生滅,便可見佛,此乃大錯。世尊之意謂能明心見性,則知一切法本來不生,故亦無滅,不生不滅佛性如如,生同無生,念同無念,諸佛與我同一法身,無時無地而非佛也。

  師示衆雲轉識成智

  修唯識法門者,第一緊要關頭在找到潛伏于阿賴耶識中的無始無明種子,即白淨識,將他搗碎,則八識得八解脫,叁性變爲叁無性,變爲四智矣。識轉成智之後不再變爲識,未轉識成智時是阿賴耶作主,既轉識成智之後,則是真如佛性作主。真如佛性,恒守本性,無有變易,故成佛之後,不變爲衆生,不受輪回。一般修行人誤認爲一念迷是識,一念悟是智,“轉識成智”是把迷的念頭轉爲悟的念頭,此乃大錯。夫念頭變幻無定,一天到晚忽迷忽悟,忽智忽識,有時是佛,有時又是衆生,則成佛有何價值耶?

  師示衆雲似有非有,似空非空

  現在一般修行人放下萬緣靜坐觀心,看到似有非有、似空非空境界,以爲就是不落二邊、不住有無,乃佛性境界,此乃大錯。“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乃腦筋作用,非佛性也。佛性本體非腦筋想像所能及,六祖雲:“任汝共思盡推,轉加懸遠。”修行人切勿用腦筋去揣測佛性,只可用腦筋去找到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找到了,一槌搗碎,佛性自然顯現也。

  師示衆雲不求真,不斷妄

  〈證道歌〉雲:“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一般人就以爲修行只須不求真心,亦不斷妄念,真妄隨他去便是功夫到家,此乃大錯。“不求真”者,謂佛性不可強求,真與妄是相對的,因爲有妄才說有真,佛性本體無所謂真妄也,故真既不可求,妄亦無須斷,真妄二相亦空故也。如果誤爲真念妄念都不管,那是落于任病,愈放任愈糊塗,這樣用功如煮河沙爲飯,終無成就也。

  師示衆雲八風吹不動

  《頓悟入道要門論》曰:“問:“雲何爲禅?雲何爲定?”答:“妄念不生爲禅,坐見本性爲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哀、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音,雖是凡夫,即入佛位。

  師示衆雲中道

  一般人謂“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便是中道,又謂“不落二邊,不著有無”便是中道,此乃大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無記性空,“不落二邊,不著有無”是“任”病,俱是腦筋作用,非中道也。中道者,真如佛性是也。《大般涅槃經》雲:“中道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六祖雲:“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師示衆雲水波之喻

  《大乘起信論》以“真如”比水,似“生滅”比波,此乃錯誤。真如乃佛性作用,生滅乃腦筋妄想作用,兩不相幹。真如乃如如不動,無有變易,不起妄念,《華嚴經.回向品》言之極詳。倘真如能起生滅妄念,如水之起波,則真如亦有生滅輪回,非最究極之實性矣。《楞伽經》則以海水比阿賴耶識,以波瀾比七識,乃正理也。人謂《大來起信論》是外道僞造者,不爲無因也,後來圭峰大師以冰水喻妄心與佛性亦是錯誤,源本于《起信論》也。

  師示衆雲認心法雙忘,破我執法執是佛性

  一般人每認爲心法雙忘、我執法執已破,便是佛性,此乃錯誤。心法雙忘是無記憶空,我執法執已破是落放空執,便是無明窠臼、漆黑桶底,非佛性也,須打破空執,然後能見佛性。佛性是真知真覺,心法雙忘是腦筋酩酊境界,不可同日而語也。

  師示衆雲胸中不留元字腳

  古人雲:“胸中不留元字腳。”即“語言道斷,心行處滅,一字不留”之意也。真如佛性非思想文字之所能及,凡存于思想文字者,便是“見聞覺知”,不能見性。今人每誤解“胸中不留元字腳”爲看取一念最初從何處起,滅此一念不留痕,便是“胸中不留元字腳”,此乃誤解。一念不留乃落于無始無明的境界,念起念滅皆是腦筋作用,與佛性無幹。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則念起念滅皆是佛性,所謂“念同無念”,何須斷他?

  師示衆雲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百丈禅師雲:“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意謂真如本體不受薰染,無所攀緣,自性如如,無有真妄,故妄緣不離自離是也。今人誤謂能離妄緣即是悟道,此理不當。妄緣者,腦筋作用,腦筋仍存,妄緣不能離,然腦筋之妄緣與真如佛性無關也。悟者不離自離,不悟者雖離不離,如此者然後可閱祖師語錄。

  師示衆雲結水成冰,融冰成水

  一般人常以水喻佛性,以冰喻妄念,妄念起如結水成冰,妄念滅如融冰成水,此乃錯誤。佛性中本無妄念,亦不起妄念,水結成冰,冰能成水,融結無常是生滅法,真如佛性無生無滅,故水只可喻見聞覺知靈性,不可喻佛性也。

  師示衆雲一人發真歸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隕

  《楞嚴經》雲:“一人發真歸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隕。”意謂若人能明心見性,山河大地皆銷歸自己,十方世界皆是法身,五濁惡世變爲莊嚴淨土,此乃悟後境界一譬喻之詞,非謂世界真個銷歸烏有也。每有誤解經旨,謂自古以來見性成佛、發真歸源的人很多,何以世界悉不消隕?此乃大錯。十方世界悉皆消隕境界,惟明心見性者方能知之,非普通人所可想像揣量也。

  師示衆雲無縫塔

  慧忠國師將入滅,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請師就取塔樣。”師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師曰:“貧道去後,弟子應真卻知此事,乞诏問之。”後诏應真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帝曰:“不會。”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正所謂無縫塔者,法身是也。肉體雖壞,法身不壞,充塞宇宙,無所不遍,無漏無余,故曰“無縫塔”。後人不解此旨,謂一念不動,便是無縫塔,此乃大錯。一念不動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受薰染仍起念,是有縫非無縫。有人問某禅師:“甚麼是無縫塔?”曰:“不通風。”可以參照。

  師示衆雲證無生忍

  一般人所謂“證無生忍”不是見佛性,仍須再修方能成佛,此乃錯誤。證無生忍便是見佛性,證者證悟,無生者,無生無滅,忍者萬德圓滿。換言之,就是證悟佛性,無生無滅、圓滿境界是也。《楞伽經》謂證無生忍之後即得意生身,可以爲證。

  師示衆雲無字甲裏

  古祖師常勸人勿住“無字甲裏”,“無字甲”者即無明窠臼、漆黑桶底之別名,無始無明境界,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其境堅牢難破,故謂“無字甲”。修行人到了無始無明境界,切勿畏難而返,須更加努力往前沖去,把“無字甲”沖破,便可見性成佛。

  師示衆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釋迦譜》雲:“釋迦出世,東西南北各行七步,目顧四方…

《月溪法師語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