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知旁人心中思念之事;神足通者,乃能腾空飞行无碍;宿命通者,乃能知前生之事;漏尽通者,一念不起思想灭尽入于涅槃。凡此解释,皆外道魔见,非佛见也。
《维摩诘经》云:“得漏尽通,六通具足。”漏尽通者,明心见性是也。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为佛性,无有罣碍,不受后有,名为漏尽通,此之时是也。明心见性之后,眼根所见无非真如佛性,故释迦佛拈花而迦叶微笑,天眼通是也;耳根所闻无非佛性,风声鸟语皆是真如,香岩闻击竹而悟道,孚上座闻鼓角而明心,百丈被马祖一喝三日耳聋,天耳通是也;三世诸佛同一真心,悟道祖师一唱一酬、一问一答,和盘托出,心心相印,旁人闻之如聋如哑,惟证与证,真心相通,此他心通是也;佛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明心见性之后,得意生身,自在无碍,神足通是也;又见性之后,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过去、现在、未来同一真心,不二不异,超出时间空间,不受后有,宿命通是也;《华严经》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尽解脱。”得漏尽通,则此六通皆具足也,一切不离佛性体用矣。古来祖师得六通者甚多,幸毋以神话怪说诬之。
《传灯录.慧忠国师传》云:“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三藏无对。”僧问仰山:“大耳三藏第三度为甚么不见国师?”仰山曰:“前两度是涉境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见。”又有僧举前语问玄沙,玄沙曰:“你道前两度还见么?”玄沙云:“前两度若见,后来为甚么不见?且道利害在甚么处?”僧问赵州曰:“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甚么处?”赵州云:“在三藏鼻孔上。”僧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甚么不见?”玄沙云:“只为太近。”学者参之。
祖师虽得六通而不守六通,故曰:“正法眼藏,不住神通,亦名无神通,如云:“无神通菩萨,足迹不可寻,是佛向上人,再不可思议”是也。临济云:“佛六通者,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达六种声、色、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虽是五蕴流质,便是地行神通道流。”
师示众云大地六种震动
经中每谓世尊说法大地六种震动。一般人误以为法力能使地球震动,岂有是理!“大地六种震动”者,谓世尊说大乘法门时、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觉、妙觉、圆觉六种菩萨皆发明心地是也。
师示众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如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如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一般修行人误为一念不动,便无生灭,便可见佛,此乃大错。世尊之意谓能明心见性,则知一切法本来不生,故亦无灭,不生不灭佛性如如,生同无生,念同无念,诸佛与我同一法身,无时无地而非佛也。
师示众云转识成智
修唯识法门者,第一紧要关头在找到潜伏于阿赖耶识中的无始无明种子,即白净识,将他捣碎,则八识得八解脱,三性变为三无性,变为四智矣。识转成智之后不再变为识,未转识成智时是阿赖耶作主,既转识成智之后,则是真如佛性作主。真如佛性,恒守本性,无有变易,故成佛之后,不变为众生,不受轮回。一般修行人误认为一念迷是识,一念悟是智,“转识成智”是把迷的念头转为悟的念头,此乃大错。夫念头变幻无定,一天到晚忽迷忽悟,忽智忽识,有时是佛,有时又是众生,则成佛有何价值耶?
师示众云似有非有,似空非空
现在一般修行人放下万缘静坐观心,看到似有非有、似空非空境界,以为就是不落二边、不住有无,乃佛性境界,此乃大错。“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乃脑筋作用,非佛性也。佛性本体非脑筋想像所能及,六祖云:“任汝共思尽推,转加悬远。”修行人切勿用脑筋去揣测佛性,只可用脑筋去找到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找到了,一槌捣碎,佛性自然显现也。
师示众云不求真,不断妄
〈证道歌〉云:“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一般人就以为修行只须不求真心,亦不断妄念,真妄随他去便是功夫到家,此乃大错。“不求真”者,谓佛性不可强求,真与妄是相对的,因为有妄才说有真,佛性本体无所谓真妄也,故真既不可求,妄亦无须断,真妄二相亦空故也。如果误为真念妄念都不管,那是落于任病,愈放任愈糊涂,这样用功如煮河沙为饭,终无成就也。
师示众云八风吹不动
《顿悟入道要门论》曰:“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哀、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音,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师示众云中道
一般人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便是中道,又谓“不落二边,不着有无”便是中道,此乃大错。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无记性空,“不落二边,不着有无”是“任”病,俱是脑筋作用,非中道也。中道者,真如佛性是也。《大般涅槃经》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六祖云:“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师示众云水波之喻
《大乘起信论》以“真如”比水,似“生灭”比波,此乃错误。真如乃佛性作用,生灭乃脑筋妄想作用,两不相干。真如乃如如不动,无有变易,不起妄念,《华严经.回向品》言之极详。倘真如能起生灭妄念,如水之起波,则真如亦有生灭轮回,非最究极之实性矣。《楞伽经》则以海水比阿赖耶识,以波澜比七识,乃正理也。人谓《大来起信论》是外道伪造者,不为无因也,后来圭峰大师以冰水喻妄心与佛性亦是错误,源本于《起信论》也。
师示众云认心法双忘,破我执法执是佛性
一般人每认为心法双忘、我执法执已破,便是佛性,此乃错误。心法双忘是无记忆空,我执法执已破是落放空执,便是无明窠臼、漆黑桶底,非佛性也,须打破空执,然后能见佛性。佛性是真知真觉,心法双忘是脑筋酩酊境界,不可同日而语也。
师示众云胸中不留元字脚
古人云:“胸中不留元字脚。”即“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一字不留”之意也。真如佛性非思想文字之所能及,凡存于思想文字者,便是“见闻觉知”,不能见性。今人每误解“胸中不留元字脚”为看取一念最初从何处起,灭此一念不留痕,便是“胸中不留元字脚”,此乃误解。一念不留乃落于无始无明的境界,念起念灭皆是脑筋作用,与佛性无干。如果明心见性之后,则念起念灭皆是佛性,所谓“念同无念”,何须断他?
师示众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百丈禅师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意谓真如本体不受薰染,无所攀缘,自性如如,无有真妄,故妄缘不离自离是也。今人误谓能离妄缘即是悟道,此理不当。妄缘者,脑筋作用,脑筋仍存,妄缘不能离,然脑筋之妄缘与真如佛性无关也。悟者不离自离,不悟者虽离不离,如此者然后可阅祖师语录。
师示众云结水成冰,融冰成水
一般人常以水喻佛性,以冰喻妄念,妄念起如结水成冰,妄念灭如融冰成水,此乃错误。佛性中本无妄念,亦不起妄念,水结成冰,冰能成水,融结无常是生灭法,真如佛性无生无灭,故水只可喻见闻觉知灵性,不可喻佛性也。
师示众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陨
《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陨。”意谓若人能明心见性,山河大地皆销归自己,十方世界皆是法身,五浊恶世变为庄严净土,此乃悟后境界一譬喻之词,非谓世界真个销归乌有也。每有误解经旨,谓自古以来见性成佛、发真归源的人很多,何以世界悉不消陨?此乃大错。十方世界悉皆消陨境界,惟明心见性者方能知之,非普通人所可想像揣量也。
师示众云无缝塔
慧忠国师将入灭,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请师就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弟子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后诏应真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帝曰:“不会。”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正所谓无缝塔者,法身是也。肉体虽坏,法身不坏,充塞宇宙,无所不遍,无漏无余,故曰“无缝塔”。后人不解此旨,谓一念不动,便是无缝塔,此乃大错。一念不动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受薰染仍起念,是有缝非无缝。有人问某禅师:“甚么是无缝塔?”曰:“不通风。”可以参照。
师示众云证无生忍
一般人所谓“证无生忍”不是见佛性,仍须再修方能成佛,此乃错误。证无生忍便是见佛性,证者证悟,无生者,无生无灭,忍者万德圆满。换言之,就是证悟佛性,无生无灭、圆满境界是也。《楞伽经》谓证无生忍之后即得意生身,可以为证。
师示众云无字甲里
古祖师常劝人勿住“无字甲里”,“无字甲”者即无明窠臼、漆黑桶底之别名,无始无明境界,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其境坚牢难破,故谓“无字甲”。修行人到了无始无明境界,切勿畏难而返,须更加努力往前冲去,把“无字甲”冲破,便可见性成佛。
师示众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释迦谱》云:“释迦出世,东西南北各行七步,目顾四方…
《月溪法师语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