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语录(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古不易的,现在这样,过去和未来都是这样,甚至地老天荒、世界毁灭还是这样,所以是最终极的实在,最终极之实在者为“真如”、“实性”。

  师示众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

  憨山大师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两句话有点含糊。识与智一是脑筋,一是佛性,没有“转识成智”之时,分别固然是“识”,不分别亦见“识”;已经“转识成智”,则不分别是“智”,分别亦是“智”,分别与不分别不能以之来判别凡圣也。

  师示众云染与净

  染与净是相对的。《楞伽经》云:“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无有更明白于此者。因为有染,才说有净,和生灭一样,因为有生才说有灭,染净生灭同是见闻觉知作用。一般人认为不起念是“净”,就是佛性,起念是“染”,就是妄想,这是错的。不起念是无始无明的净缘,并非佛性,佛性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是绝对的,与染净无关。憨山大师说:“染是识,净是智。”此乃错误。《坛经》云:“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僧问慧忠国师:“坐禅看净,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师示众云拈花示众

  拈花示众是禅宗第一则公案,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释迦佛在灵山会上,拈梵天所献金波罗花以示八万大众,众罔措,惟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付嘱与摩诃迦叶。”是为禅宗之起源。此经原藏大内,外间不传,惟王荆公曾于内府见之(事见《宗门杂录》。)人或谓此公案为伪作者,现此经已收入《续藏经》中,疑云遂释。“拈花示众”乃是直接表示佛性体用的法门,语言经典皆是间接法门,拈花示众乃世尊于语言文字之外,借拈花以直示佛性,将本来面目和盘托出以示大众,大众根浅未能承当,惟迦叶领旨微笑,心心相印。后来悟道祖师竖拂拈槌、擎拳举指,皆与拈花无别。所可笑着,一般未明心见性之盲聋哑羊,或学世尊拈花示众,以为与佛无别,真是使诸方笑破肚皮。

  师示众云弥陀佛法身与释迦佛法身

  大慈菩萨赞阿弥陀佛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尽。”《弥陀经》中释迦佛亦赞阿弥陀佛功德。一般人遂误为阿弥陀佛法身超过一切诸佛,把阿弥陀佛当做上帝一样,高于一切、统治一切,此乃大错。报身佛虽有弥陀、释迦之别,而法身佛则三世十方诸佛皆同一法身,无异无别,岂有高低优劣?《弥陀经》云:“我赞弥陀功德,弥陀亦赞我功德……”释迦佛是净饭王太子出家修行成佛,弥陀佛则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修行成佛,甚至一切诸佛报身皆是修练而成佛,成佛之后同一法身,何能分高低优劣耶?就是一切众生亦皆有成佛希望,应该有自尊心勤苦修行。如若自己抑低自己,自愿做个众生,安有出头之日耶?

  师示众云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就是佛性本体,亦名真如自性。众生因无量劫来根本为无始无明所蔽,不能见本来面目,所以要打破无始无明,本来面目方能显现。古祖师勘验学人云:“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在那里?”父母者,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是也。故临济云:“逢父杀父,逢母杀母,始得解脱。”又云:“无明是父,贪爱为母。”现在有等修行人以为空心静坐,不念善恶,便可见本来面目,此是大错。一念不生、空空洞洞正是无始无明境界,正是汝父母,遮障本来面目的就是他,如果错认他是本来面臣,虽历万劫无有出头之日也。

  师示众云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一语乃写象真如佛性之形容词,意思是说真如佛性本来现成,无有增减,亦无动静,增减动静乃人之脑筋作用,与真如本体无干。现在有一般修行人终日枯坐,强将思想止住,使同海水无波一样,以为这样便是“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此乃大错。活人的思想是不能永远停止的,要永远停止只有死人才做得到,活着的人勉强把思想停止,只能停几十分钟或几个钟头,最多亦不过几天,终有一日再起思想。如果同在一天之中停止思想的时候是“佛”,过一会儿思想起了又是“众生”,那么一天之内忽是佛忽是众生,不是一天之中就有轮回,难道不嫌麻烦吗?这样的“佛”有什么“做头”呢?如果你真个明心见性,那就是轮刀上阵,还是如如不动哩!

  师示众云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一语,是说明心见性之后,五蕴皆变为佛性,遍满虚空,万象物质皆为佛性,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现在一般修行人以为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便是“五蕴皆空”,此乃大错。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乃是任五蕴起灭不去管它,但五蕴仍然是五蕴,没有变成佛性,他仍会作坏。而你一天到晚要存着“不去管他”这个念头不能放松,岂不心劳日拙,那里能“无心”、“无碍”、“五蕴皆空”呢?

  师示众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般修行人认为宇宙世界乃成、住、坏、空,当其成时、住时便是色,坏时、灭时便是空,坏了又成又是色,成了又坏又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乃大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谓明心见性之后,色即是佛性,五蕴皆变为佛性也,根尘识界无不变为佛性,整个宇宙世界入于佛性而无余,故名“无余涅槃”。成、住、坏、空不过是脑筋感觉,用脑筋故意把色看成空,以为是圆融无碍,其实不过是故意做作而已,是修行四病之作病,非如实修持之法也(天台三观便是此病)。

  师示众云真如不守本性

  一般人说:“真如本来不动,因不守本性,一念不觉遂起妄想,造业作福轮回生死;倘一念觉悟真心复得,恒守不变,不受轮回,名为成佛。”此乃外道见解也。真如本体本来圆满现成,不变不动。《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变易。”倘真如而可变易,则是生灭法矣。《大乘起信论》所阐明者为“真如缘起”,只此四字,可以判定此论乃外道伪作,假托马鸣之名以行世。否则,真如无有缘起,不受薰染,倘有缘起,定有生灭,生灭之法,定非佛法也。

  师示众云真如受薰染

  一般人说:“一念觉悟是佛界,一念发大乘心是菩萨界,一念发二乘心是缘觉界,一念发小乘心是声闻界,一念瞋心是修罗界,一念善举心是天堂界,一念好心是人界,一念悭贪是饿鬼界,一念邪淫是畜牲界,一念恶心是地狱界,谓之十界。”十界互具,互具者,一念净是佛界,一念染便是九界,一念悟便是佛,一念迷便是众生,此乃错误。佛界不能与九界互具,众生虽可成佛,佛不能再变为众生,倘佛而受薰染再变为众生,则佛亦有轮回,成佛有何价值?真如倘受薰染,则真如便不是绝对,不是最究极之实性,不能称为第一义本体矣。故祖师云:“佛性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华严经》云:“譬如真如,不受薰染。”可以指证。

  师示众云佛性起妄念

  一般人认为妄念由佛性起,将妄念断除便见本来自性,此乃大错。妄念乃起于见闻觉知,妄念断尽是无始无明、空空洞洞境界。无明受薰染刺激,不觉一念生起,便是一念无明,非本来自性。要见自性,不消断除妄念,须利用一念无明以打破无始无明,然后能见自性,谓之“以幻除幻”。如《圆觉经》云:“钻木取火,两木相因。”佛性如如不动,不生妄念,因为有生便有灭,佛性本来不生,故不灭,倘佛性而能起妄念,则变为外道生灭法矣。

  师示众云性是空,心是妄

  “性是空,心是妄”,谓佛性遍满虚空,不可以脑筋识知,而可以识知者,则无非妄想也。一般人误解其意,以为有思想皆是妄心,将妄心断尽成空,便是见性成佛,以此教人,乃落于外道断灭之见,罪过不浅也。

  师示众云已生是妄,未生是心

  有传口诀禅云:“已生是妄,未生是心。”谓明白此二语,便可悟道成佛,此乃妖语,决不可信。已生是一念无明,固然是妄,未生是无始无明,亦未离妄,非真心也。儒家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亦是误认无始无明为本体,无法证入真如本体。

  师示众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

  《观无量寿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马祖云:“即心即佛。”此之谓心乃指明心见性后之真心,非普通人见闻觉知之心也。或有读此经语、祖语,遂认为见闻觉知之心即佛者,无有是处。此心既是佛,则何必修行耶?见闻觉知之心乃无明妄心也,必参禅修行,将无始无明打破,然后真心显现,见闻觉知变为真心,山河大地亦皆妙明真心,然后可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

  师示众云先无后有,无能生有

  老子《道德经》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云:“后归于无极。”老子以“无”为万物本体,“无”者,即佛家所谓无始无明是也。无始无明本无性体,《圆觉经》所谓“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者是也。无始无明虽为相对宇宙之体,然非最后之真实本体也。真实本体者名为“真如佛性”,本来圆满现成,不可谓为“无”。真如本不生,故不灭,万物当体即是真如,非生于真如也,倘万物生于真如,则真如有增减生灭,非最后之真实本体矣。一般人误认真如佛性为“无中生有,先无后有”者,则同于老子之误认“无始无明”为最究极之本体,落于外道断常之见也,宜痛革之。

  师示众云得漏尽通,六通具足

  一般人修行误解六通,认为得天眼通者,乃眼睛能见室外或异地之物;天耳通者,乃耳朵能闻百千里外之声音;他心通者“乃…

《月溪法师语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