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暫時的化城,不是寶所;修大乘的打破無明窠臼,一破永破,不會再有才是寶所。自古及今將二種無明分別清楚者很少,設若分不清楚,對于用功大有妨礙。學佛是知難行易,古來有若幹人,用功修行不會明心見性,就是未將此二種無明分別清楚。”
師示衆雲:“我們看古人注的經,看古人著的論,要考查他的事迹,是不是明心見性的,假若不是明心見性的,依著他的法子去修,那就是害人不淺了。”
師示衆雲:“禅宗的真理是萬古不磨滅的,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見佛性這件事是各人親曆其境,親見本來的佛性,不是說道理當學問研究的。釋迦牟尼佛的佛性、我們的佛性、及一切衆生的佛性都是一樣,沒有兩樣的。見佛性是生前,不是死後的話,因爲生前見是有證據的,死後見是無證據的。自釋迦牟尼佛到現在明心見性的人,萬萬千千是有曆史可考的,如《傳燈錄》、《高僧傳》、《居士傳》等。別的宗教是有主宰來管理我們的,只是佛性是平等的。釋迦佛的、我們的、一切衆生的都是一樣,釋迦牟尼佛不能主宰我們的,只是分個釋迦佛是先見佛性,我們是後見佛性。”
師示衆雲:“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學,宗教有歸宿,哲學有輪回。哲學家死後的歸宿升天,由升天說,有升必有墮,我們自自由由的人,循規蹈矩的爲人,有甚麼罪?爲何還要找主宰來管理?升天是好是壞,我們沒有去過,假如升天後不好,又如何辦法?總而言之,死後的話無憑,生前無證據。哲學家祖宗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又生有。”這是循環輪回的。理學家的祖宗周濂溪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五行,五行生萬物,萬物又返歸五行。”兩儀、太極、無極是循環輪回的。西洋哲學家叔本華說:“本體、現象,現象滅還歸本體。”這也是循環輪回的。佛性則是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無所不在,超出循環輪回的,今日見佛性,自今日起,永久無窮盡,沒有輪回薰染的。至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我們的歸宿地方,是在那個地方修明心見性的法門,一直修列明心見性。佛性充滿虛空,東西南北上下十方無所不在。阿彌陀佛是來指導我們修行,不是來主宰我們的,西方極樂世界不過是過渡性質的地方。”
師示衆雲:“死後生天之說,印度的婆羅門教是生天之說的祖宗。婆羅門教說:“天上有個大梵天王,創造天地宇宙萬物,又造人。人最初在梵天,因起欲愛,從大梵天降落在人間,用祈禱默想種種的方式,目的在死後生梵天。”(梁啓超著的《飲冰室》中說)耶稣教是由婆羅門教脫胎出來的,耶稣教說:“上帝創造天地,又造人,耶稣爲上帝的化身,童貞女馬利亞生耶稣。”信仰耶稣,祈禱死後,也是求生天。
回教莫(穆)罕默德,以基督教的研究上,創造出一種新宗教,要改革阿拉伯民衆的偶像崇拜而變爲一神崇拜,他們認爲阿拉神之外無別神也,也是承認阿拉神是造物的主宰。《天方典禮》曾說:“維皇真宰獨一無相,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天地萬物及人類,皆由阿拉神所創造所管理,所以人類須絕對服從他。”與猶太教絕對服從耶和華一樣,教主莫(穆)罕默德不過是真主的欽差,並不是神,這卻與基督教認爲耶稣爲神不同。他們以爲摩西、耶稣都不過是古代的先知,故他們的《五章信條》是:第一〈我證章〉,其言曰:“我證一切非主,惟有真主止一無二,我證莫(穆)罕默德是主差使。”第二〈清真章〉,其言曰:“一切非主,惟有真主莫(穆)罕默德是主欽差。”第叁〈總信章〉,其言曰:“我信主本然以其妙用尊名,我承主一切法則。”第四〈分信章〉,其言曰:“我信真主,信一切天神,信一切經書,信一切聖人,信後世,信善惡有定自主,信死後複生。”第五〈大贊章〉,其言曰:“清哉真主!世贊歸主,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真主至大,無時無方,惟以尊主。””(見《天方典禮.谛言篇》)。
綜此五章意義,則知他們所信仰的對象:一、(真宰)惟一的神。二、(教主)莫(穆)罕默德。叁、(先知)摩西、耶稣及一切古聖人。四、(天使)與先知相同。五(經典)其主啓示的《可蘭經》。六、(教規)教主及右聖所定的一切法則。七、(來生)審判善惡、複生,這些都與猶太教的信仰大旨相同。他們在道德方面,主張濟困扶危,忍受苦難,在《可蘭經》第二篇即說:“代阿拉施濟孤兒、饑夫、客旅、乞人,或籌款以贖俘虜。時常析禱,言則必行,忍受顛沛,苦難暴虐,如此始得稱義而爲誠敬畏神。”人也禁止一切奸淫殺戮、盜竊貪財、虐待賭博等等一切行爲,並嚴禁吃食生物之血、豬肉及酒等物,足證回教由耶稣教脫胎而來。與《新舊約》所載的互相比較。
回教名稱 基督教名稱
阿丹 亞當
施師 亞設(瑟)
努海 挪亞
易蔔拉欣 亞伯挪罕
易司馬儀 以實馬力
母撤 摩西
達五德 大衛
爾撤 耶稣
由此可見他的教義,完全以猶太教與基督教爲背景,這裏所敘述的道統,又與《舊約》中記載毫無兩樣,所以回教所崇拜的神阿拉,即猶太教所崇拜的耶和華。用祈禱、默想種種的方式,目的在死後升天國。中國舊有的神教,天上有個玉皇大帝住在靈霄殿,玉皇大帝生宇宙萬物,人們在世間改惡遷善,用祈禱、默想種種方式,目的在死後生天。康熙年間,四川有種先天外道,邪說天上有個無極老母,生宇宙萬物,人最初在天上,因爲起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以墮落人間受苦,要修“玄關一竅”的法門,將眼、耳、鼻、舌、身、意收攝在兩眉印堂間,一念也不斷,念“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死後即可升天。以上所說的宗教,大概都是勸人改惡遷善,末了死後生天,都是一樣。婆羅門教和先天道說,人初在天上,因念起降落人間,在人間用祈禱、攝念等方式以求死後天,設生天後,起念又降落人間。假若生天後不起念,這樣的說法,道理不通,當初會起念,那麼生天後還是會起念的。就成天上人間,人間天上,這種宗教,是有輪回的。耶稣教與回教說:“人是上帝同阿拉神造的,死後去天上了,天上又來人間。”有去必有來,人間天上,天上人間,是有輪回的。”
師示衆雲:“印度的哲學種類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只有幾種(梁啓超著的《飲冰室》中說,希臘的哲學是由印度傳過去的)。印度的哲學有一派說:“我們的本體比如一面鏡子,是很幹淨的,因爲本體不覺起了愛念,愛念比喻灰塵,將鏡子遮滿,我們將愛念去一點,鏡子光明一點,將愛念去盡,鏡子仍然恢複光明。”我們批評:愛念起是始,鏡子化爲黑板;愛念斷是終,黑板複爲明鏡。起是始,滅是終,始生終滅,這個是有輪回的。又有一派說:“我們的本體,是我們的思想,不要執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以我們來批評:人是有思想的,並非木石,當然要執著有、無;不執著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是腦筋的作用,並非我們的本體。又有一派說:“宇宙萬物是由我們的思想來的,思想是由無來的,將思想斷盡,反歸無,就是我們的本體。”我們批評:思想斷是本體,思想起是宇宙萬物,我們人生在世,思想起斷是很平常的事,思想起是始,思想起是現象,思想滅是本體,我們批評,起滅是有始終、輪回的。”
“中國哲學家的祖宗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就佛法而言,“有生無,無生有”,是有始終輪回的,與印度的哲學相同。老子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由陰陽返歸萬物,叁二一,歸道生。”這是有始終輪回的,與印度的鏡子灰塵是一樣的。老子又說:“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這樣的學說,就是腦筋裏不要執著,似有非有,似無非無,恍恍惚惚的,與印度的不執著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相同,我們人生是上等知識,反不如下等動物!人生執有執無是應該的。以上的宗教哲學,都是有始終輪回的。佛法的禅宗說:“我們一切的人,個個都有一個佛性,個個都可以見佛性,見佛性是生前,不是死後無證據的話,見佛性是有證據的,個個見的都是一樣,沒有兩樣。”佛性是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無所不在,永久無窮無盡的時間,沒有壞的,沒有始終輪回的,超過世間一切的宗教哲學。自古至今,見佛性的人是有曆史證據,可以考證的。我們崇拜釋迦牟尼佛的目的,就在見性這一點。”
師示衆雲:“佛性非宗教、非哲學。宗教:人間天上是相對的,有輪回;哲學,生滅始終是相對的、也是有輪回;佛性是絕對的,沒有生滅始終、來去輪回,故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是生前可以做到的,破除世間的一切迷信。”
師示衆雲:“宇宙人生有盡,佛性本來無窮,宇宙是成、住、壞、空的,人生是生、住、異、滅的,惟有佛性本體是永久無窮無盡,無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
師示衆雲:“學佛親近善知識修行用功,最要緊的幾個問題,一定要將他認清楚記取:佛性與靈性、見聞知覺的分別;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的分別;絕對與相對的分別,染緣與淨緣的分別;止、作、任、滅四病的分別;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的分別;佛性本來具足六通,與一般普通說六通不同的分別;釋迦牟尼佛說的經,與印度高僧撰的經的分別;佛與弟子說用功的經與寓言經的分別;法身與肉身的分別;法身佛說法與肉身佛說法的分別;佛對弟子說悟後境界的經,與未悟境界的經的分別。以上各種分別,問題若果不清楚,即會流入小乘、中乘及外道法門,反說佛法無效驗,錯走路途,只能怪自己,不能怪佛。”
師示衆雲:“學佛修行還是要把四相、叁執認清楚,假如認不清楚,就落于小乘、二乘、外道。四相:一(我相),即一念不起,但仍有清清淨淨之一念在,是我相;二…
《月溪法師語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