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一)▪P12

  ..續本文上一頁(人相),即起一念之相,是人相;叁(衆生相),即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中間,是衆生相;四(壽者相),是前念後念皆已斷了,空無所有。故經中說:“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就是指這四種境界,不是見佛性(出《圓覺經》)。叁執即我執、法執、空執。我執修小乘斷六根,仍有清淨一念在,斷六根除我執,清淨一念即法執,我執已除,法執仍在;修中乘十二因緣,將一念之法執斷了,空無所有是空執,法執已除,空執猶在;修大乘不斷六根,不斷一念,利用六根一念破空執見佛性爲主要。”

  師示衆雲:“一般禅宗的出家人,莫名其妙的,總覺得自己有罪,我們有罪無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過去前生的罪現在不能曉得,受戒時已忏悔幹淨,受戒後如好好的做人,有什麼罪?譬如世間法,犯法的才受懲罰,如不犯法則不受懲罰。系我們法會裏的出家人和居士受持戒律很精嚴,爲人很循規蹈矩的,明白佛法,又進一層明白禅宗,像這樣的人品如還說是有罪,則世界沒有一個可以說是好人了。就居士來說,凡于宗門有得或明心見性者,人品必極清高。如唐朝宰相裴休是參禅明心見性的,廉潔無私,大家稱他爲清白宰相;又如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亦是參禅明心見性的,一生貞廉。後來被人誣告貪汙,剿(抄)家時家中,只有些經籍和幾把七絃琴,大家才明白他亦是一個清白宰相;宋朝的張商英、楊無爲都是清廉之官。像這一類的人很多,載在《居士傳》中,大家可以檢看。總括一句話,在我們佛性上看來,覓罪了不可得,罪性福性都是幻化。”

  師示衆雲:“看《華嚴經》,總裏邊的話完全是由佛性發揮出來的,好像天上說一句,地下說一句,那些話是明心見性才能說的。因爲佛說法是遍滿十方,無所不在,只要你明心見性,看來如家裏人說家裏話,無不了然;倘若你沒有明心見性,則不知所雲,如用腦筋去測度他,則好像是說神話一樣。看《維摩诘經》要知道維摩诘境界完全是悟後的話,要明心見性後才能了解,倘未明心見性,認爲不要執著一切便是到家,那便會墮落了。經說:“先以欲釣牽,後令人佛智。”這是指居士俗人行菩薩道境界,不是指出家人,出家人不能這樣說。《圓覺經》裏邊說:“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這幾句話是指信佛居士說的,出家釋子千萬不要錯會,出家人根本就不結婚,那有淫、欲、癡?出家若錯會,自招罪過。”

  師示衆雲:“禅宗說悟後二六時中打成一片,就是《華嚴經》裏說的:“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不能于佛法上分別世間法,不能于世間法上分別佛法。””

  師示衆雲:“我們修行要照著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的祖師法門去修,佛在世的諸大弟子個個都是修禅宗,淨土宗的方便法門是教居士俗人修的。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後來有很多不是明心見性的祖師,開設很多法門教後人修,後人始終修不成,自誤誤人,害人不淺。“欲知叁岔路,須問過來人”,還是只有依著釋迦牟尼佛的法門去修才是正途。”

  師示衆雲:“有一般人說沒有輪回,死後就了事。輪回是確確實實有證據的。佛經裏邊說,父親的精、母親的血和靈魂叁者合成,才成爲人。欲心重者爲婦女身。若果說一個人全由父母的精血而來的,沒有第叁種東西參加成功的,那就有以下的反說了:一、譬如有甲、乙、丙叁對夫婦,同時結婚,年紀、康健、職業、環境等,經醫生驗過,沒有病。大家的都是一樣,過了十年之後,甲夫婦有六個子女,乙不過兩個,丙就一個也沒有。假使一個人只由父的精、母的血結合成功的,那就這叁對各條件都相同的夫妻,都應當有一樣的子女,何以一則多,一則少,一則全無呢?二、譬如另一人有五個兒子,第一個是很聰明的,第二個是很蠢笨的,第叁個是很凶惡的,第四個是很良善的,第五個是平常的,沒有特別的品質的,這五個兒子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他們的面孔也都是大家相似的,爲甚麼品性就完全不相同呢?以上二則可以證明有靈性了。第一則的解說,甲對夫妻多子女,就是因有多靈性和他們有緣份;乙對只有兩對子女,就是因爲只有兩個靈性和他們有緣份的原因;丙對沒有一個,就是沒有靈性和他們有緣份的原因。所謂緣份者,前世因也,非親愛則怨憎。第二的解釋,五個兒子性情各別,就是因爲有五個靈性不同的原故,至于相貌都差不多一樣,是由于同一樣的父精母血所生的原因。現在科學家也有說一個人的來曆,除掉父精母血兩種東西以外,必定還有第叁種條件參加成功的,不過所用的名稱不同就罷了。靈性也可以測驗的,我們在很靜的地方坐著,將所有的念頭都止住不起,清清靜靜的靜下去,靜到一切的思想都完全沒有,單單只有一點知覺,這個便是靈性。以上所說的證明有靈性,就有輪回。我們見佛性之後,靈性變爲佛性,以後就不來投胎,受輪回了。佛性是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未見性的人,你告訴他,他是不明白的。假使告訴另外一個見性的人,他就明白了。兩個見性的人說話,如同兩個同鄉人講土話,如甜如蜜,旁人聽見,如聾如啞。

  師示衆雲:“佛法不外乎人情,在人情上通通都通得過去。每見一般出家人有病,不用醫藥而求神保佑,或者吃神方,對于生命大有關系。如釋迦牟尼佛生病,當時最著名的醫生耆婆來與佛治,送藥給佛吃,病方痊愈;佛尚且生病,何況衆生?即如佛戒不許吃蒜,經上有“舍利弗病風,醫教服蒜,佛言聽服”,我們要照佛這樣說才合道理。佛製比丘托缽乞食,不動煙火,有一比丘因病思食粥,白佛,佛亦允在精舍煮食。佛製比丘修行四事俱足,四事即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每見一般無聊的出家人,坐著數日不吃飯,或打餓七不吃飲食,佛經亦無此製。佛仍然每日吃飯睡覺,這種不吃飯不睡覺的舉動,完全是外道邪說,不是真正出家人所做的事。佛也有眼、耳、鼻、嘴,同我們完全是一樣的,不過佛是先見佛性,我們是後見佛性,我們是崇拜他教我們修明心見性的法門,並不是神來主宰我們的。”

  --------------------------------------------------------------------------------

  請益

  (【請益】內容與《月溪法師講禅宗修法》內之【請益】相同,從略)

  --------------------------------------------------------------------------------

  捉機緣

  師在南京講金剛法會,講畢,有上座請曰:“昔金山有百空方丈,自念位至方丈尚未明心見性,因退院參方,偕侍者入蜀,投重慶華崖寺挂單。手中知客前曾往金山識百空,謂曰:“此地要問禅語,我問你一語,如答得便許挂單,否則請投別處。”空曰:“請問。”知客曰:“大德從何方來?”空曰:“自重慶來。”知客曰:“不是,究竟從甚麼地方來?”空曰:“實是自重慶來。”知客不肯,將之趕出。適天暮下雨,因在木橋下打坐待旦,題詩雲:“挂宿橋頭實可傷,溪聲作伴自思量。誰人愍我(跆-臺+令)屏客?受盡辛苦禅味香。”翌日侍者後至到華崖寺訪問,寺中方丈始接回招待,空心中慚愧,辭去遊方。這是以前一樁故事,我現在就當做知客師,請法師代表百空方丈。因問曰:“大德從何方來?”師答雲:“本自不來。”上座不能再問。又互換,由師代表知客,上座代表百空,問曰:“請將本自不來的拿出來看看。”上座不能答。由師代表百空,上座代表知客,師又問:“請知客師父將問我的“本自”拿出來看看,請將爾的思想除了去看。”知客答:“我看了一樣都沒有。”師曰:“你再往下去看。”知客說:“再看還是沒有。”知客正在看問,師拍桌大喝一聲曰:“怎樣沒有?”知客頓然大悟。

  有僧來問師曰:“求達摩西來的佛法?”師答曰:“達摩西來沒有甚麼佛法,你何不求取自己的佛法好?”僧雲:“那個是自己的佛法?”師雲:“你向內裏邊直下承當去看。”僧默看,良久雲:“一樣都沒有。”師雲:“汝再看是有的,怎麼會沒有?”僧正看問,師大喝一聲雲:“怎麼沒有?”其僧豁然大悟。

  --------------------------------------------------------------------------------

  勘驗印證

  師在青島法會講經,有居士由北京來信,謂渠用直下看去功夫,參究多時,適舊曆元旦,出門拜年,聞爆竹聲,豁然大悟。作偈語數首,來請印證。師回信謂“偈語雖佳,須當面勘過,方可印證,但到北京,當再爲勘驗”。後應北京法會之聘北上講經,居士親來請益,經師勘驗,如其無明窠臼已破,真心流露,因爲印可。居士著有《禅宗實記》闡述心得雲。

  戊寅季夏,師挂錫濠江。一日在齋中彈七絃琴,吟舜帝〈南薰歌〉,思擬身在華山中,忽有客至,問曰:“如何是西來大意?”師信口答曰:“餐霞。”客曰:“原來佛法在日用中。”師曰:“如何是日用中的佛法?”客對曰:“餐霞。”師曰:“除卻餐霞,將本來面目拿來看看。”客對曰:“請除卻看。”師曰:“我除了。”客曰:“我拿了。”師曰:“你拿了之心如何?”客曰:“與法師無異。”師曰:“我的是我的,與你不相幹。”客曰:“不相幹的且有兩樣耶?”師曰:“怎麼是不相幹的?”客對曰:“一點不動,遍滿虛空,無言無說,無示無聞。”師點頭,客遂頂禮。

  --------------------------------------------------------------------------------

  示衆

  六祖勸人廣學多聞

  《壇經…

《月溪法師語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