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問:「佛性」與「見聞覺知」如何分別?
答:「佛性」是如如不動的、無生無滅的、是無漏的,人人的是一樣。本來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衆生,乃不得不強名之曰:本來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彌陀、常住真心、無余涅槃,不受熏染,本不動念,不被萬物所支配,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的。「見聞覺知」之性,乃一念無明之所由起。分兩方面,一面是淨緣,一面是染緣。淨緣乃見聞覺知心中起一清清淨淨思想,無煩惱、無是非覺悟的思想;染緣乃見聞覺知心中起善惡是非種種思想。佛性之覺乃大覺,見聞覺知乃識覺。大覺者,本來之佛性也,識覺者,無始以來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覺也。
(17)問:照法師所講,通已明白。與法師會面時少,請法師莫嫌麻煩,將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說說。
答:照佛法說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導的。經雲:「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佛說方便法門,以化城引入寶所。
小乘的修法,苦集滅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聲聞。苦是受報的苦,集是招果的因,滅是寂滅的樂,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谛是審實不錯的意思。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靜靜的,靜到只有一點淨念,這就是小乘所達的境界。就是老子清淨無爲的道理,就是方才所問的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以妄除妄、舍妄取真、曆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境界。
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緣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緣覺。修的方法,將一念無明斷倒,連剛才所講的那一點清淨的思想都不要,打掃得幹幹淨淨,至到一點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空無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無極之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境界。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今一念不起,則十二緣當下已斷也。小乘、中乘皆是暫時權乘。方才所言,一念無明本不可斷。言斷,不過一時權巧方便之乘也。
大乘的修法,乃菩薩以菩提心爲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爲用而度他。至于小乘與大乘用功的分別,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但六根及一念無明本爲不可斷的,故古人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屬假名,亦是中道義。」中道者,乃將一念斷了。蓋中因邊有,因緣所生,故二乘之法乃爲方便設,此乘爲暫修之法。假如將一念妄念斷了,更有何可修的?一念分爲二種,用功修行是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不正念皆一念也。
大乘的用功,用六根的隨便的那一根,但我們南贍部洲的人(即是這個地球),以眼耳意叁根爲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內看,看到清清淨淨的,向見聞覺知裏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時間,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窠臼境界,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聲,無明窠臼就會打破。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佛性了。古人雲:「佛性從內求」,千萬無從外求;或者我們沒有時間來內照,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下疑情,我們的佛性究竟在什麼地方?被無始無明遮障,向無始無明還本來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獲著一樣。如是觀照,機緣一到,叻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貫通,見本來佛性後,遇明眼人就將所證拿來印證。假如不遇明眼人,將《指月錄》、《五燈會元》、《傳燈錄》隨一部,皆可看看祖師公案亦可印證。
┌─────────────────────────┐
│ ┌─────────────────┐┐┐┐┐|
↓ ↓ ↑↑↑↑↑↑
可以打破 不可破 ││││││ 用
染 ││││││ 功
本來面目 無始無明 見聞覺知 一念無明 眼耳鼻舌身意
淨
無始無終 無知無覺 無始無終 無始無終 無始無終
無始有終
禅宗的宗旨,佛性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叫做常寂光淨土。將來世界壞,佛性常寂光淨土都不壞。最要緊的,佛性是離四句、絕百非。四句者,即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假如見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動,「有」是腦筋見聞覺知染緣,或者認無始無明、空空洞洞是有,與佛性了不相幹,頭上不用再安頭。「無」是淨緣,或者認無始、無明空空洞洞是無,與佛性了不相幹。無又叫做空,佛性是如如不動,不是空的。「亦有亦無」是見聞覺知腦筋染緣、淨緣的作用,忽有忽無。佛性是常常如如不動,與忽有忽無了不相幹。「非有非無」是無始無明空無所有的境界,佛性是永久無成壞,不受熏染,與非有非無了不相幹。佛性要離開以上四句,才是佛性的本來面目。這四句是小乘、二乘、外道的境界。假如未見佛性的人,就是認此四句的是從。是從認見聞覺知腦筋的「有」是佛性,或認見聞覺知腦筋的「無」是佛性,或認見聞覺知腦筋的「亦有亦無」是佛性,或認見聞覺知腦筋的「非有非無」是佛性。經雲:「佛性離見聞覺知」。若認見聞覺知是佛性,是大錯的。是見聞覺知的腦筋,不是佛性。佛性離見聞覺知。(將離四句、絕百非的表列于下。)
(18)問:常言離四句絕百非,且四句者何?
答:但舉一對,或舉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無」一對。作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是四句也。
(19)問:如何是百非?
答:凡作四句,有:本、末、叁世、已起、未起,積成百句,皆非得真,故雲百非也。
請示法之答其真實理,若雲「有」,是增益謗;若雲「無」,是損減謗;若雲「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雲「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此是本四句也。
複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無」中四句者,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中四句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中四句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
以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則成四四十六句也,叁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則成百句也。余法四句,皆仿此。
(20)問:悟後的光景如何?
答:悟後無量的生死種子和盤托出,此時根塵識俱變爲佛性,見性後在本體上看,是一律平等的,無所謂佛,無所謂衆生,無所謂衆生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菩提煩惱同是空花。未見性前,一假皆假,妄識所支配故。既見性後,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大地山河皆爲佛性,石頭瓦塊概屬菩提,嬉笑言談真心妙用,揚眉瞬目佛法宣流。蓋即體起用,即用歸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無不自得,前時怎樣也不得,現在怎樣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21)問:法師所講大乘用功,與參話頭有何差別?
答:本無差別,如參「念佛是誰?」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從見聞覺知起來的,假如不起念,亦是見聞覺知,非是佛性,識取自己本來面目本來不起念,如如不動,念佛、不念佛與此人了不相幹。二六時中,向身內識取本來佛性,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
如參「本來面目在那裏?」宜先明白,起念是見聞覺知,不起念亦是見聞覺知,空無所有是無始無明,本來面目如如不動。向無始無明識取,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
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宜先明白,所謂萬念從見聞覺知起,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指見聞覺知,識指認識,本來面目如如不動,亦不起念。見聞覺知,將萬念歸一念,向無始無明識取本來面目,識來識去,時機一到,叻的一聲,豁然貫通。
如參「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一念不覺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陰身受生死,因未見佛性故。如何能見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父母既生以後是見聞覺知的腦筋,明白本來面目識取後,永久不入輪回胎胞。此人應被無始無明窠臼遮障,我們就從無始無明識取,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本來面目即出現。
最上乘禅者,佛法在本來自性上說,本是無言無說、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中,未曾說著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證與證乃能知之,是過來人的話。既證到後,宇宙山河、世間萬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說一譬喻,未見性前,上明下暗,本來佛性譬如太陽,無始無明譬如烏雲,太陽本有光明不能發現,因被烏雲遮障,我們用功打破無明窠臼,譬如大風吹散烏雲,烏雲一散,太陽光明遍滿宇宙,充塞十方。太陽喻如佛性,宇宙萬物在佛性中。故古人雲:什麼是佛?石頭瓦塊、露柱燈籠、翠竹黃花、青山綠水,無一不是佛性。故釋迦牟尼佛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迦葉微笑,佛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最上乘法,如兩個同鄉人見面時所說鄉土風光,唯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聽之如聾如啞。最上乘法,唯過來人與過來人所講乃知。
南京魏…
《月溪禅師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