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骅
問:我是讀書人學佛,佛法的道理大概都了解。
(22)問:法師,如何是「如來禅」?如何是「祖師禅」?
答:「如來禅」是我們證道後,見著我們的佛性,是爲如來禅;祖師禅是從世尊拈花,以至祖師喝棒責罵、揚眉瞬目、舉首低頭、嬉笑言談、接引後人,皆「祖師禅」。古人有一事證明,香嚴和尚證道後,說一偈送沩山雲:「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沩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後仰山勘過,更令說偈,偈曰:「去年貧未是貪,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曰:「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師後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乃報沩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故如來禅是體,祖師禅是用,無祖師禅就不能接引衆生。
(23)問:念阿彌陀佛一聲,念佛之念是正念、是妄念?如我解釋是妄念,一念一動皆是妄念,但妄念分爲兩種,即正念與不正念。正念也妄,不正念也妄,念佛之念是妄念的正念,參禅亦妄念之正念。若將一念無明斷了,等于死人一樣,根本就不能念佛,就不能參禅。因一念妄念一起,就分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念佛是舌根,參禅是意根,是否?
答:不錯。
南京法一和尚
(24)問: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出于何種經典?那些祖師的開示?
答:大乘了義經《涅槃經》說:「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無明。」要破無始無明必定要用一念無明,若將一念無明斷了,用誰去破?一念無明一起,就分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不能斷的,斷了又起,起了又斷。經雲:「衆生生死輪轉,由六根中來。」若免生死,還是要用六根。若用六根中無論那一根來破無明。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無始無明一破,見了佛性,我們一念無明、六根通通要變爲佛性。如經雲:「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加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經又說:「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四大即見聞覺知),六根遍滿法界,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光體無二。」由此看來,方知一念無明、六根不能斷的,要他打破無始無明,即經中所說幽閑法塵、無分別性,是空空洞洞無知無覺,我們的佛性被它遮藏,若不打破,始終不能見佛性。祖師雲:如若一念不起,湛然不動,清清淨淨的境界,乃無始無明,是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是百尺竿頭,是無明窠臼,黑漆桶底。六祖說是無記憶空,這個境界是無知無覺,我們的佛性被他遮藏在裏面,必定要把他打破,佛性才能發現出來的。要打破必定要用一念無明的六根隨便那一根打破。無始無明一破,見了佛性,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六塵,即變爲佛性,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修大乘法門必定要用一念無明打破無始無明,如參話頭,參念佛是誰?本來面目在那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參話頭之念,就是一念無明六根的一根。叻的一聲,豁然貫通,親見主人翁,就是無始無明一破,看見佛性。大乘六度修禅那,禅那即靜慮。起一清淨思想,向清清淨淨的那點,靜慮我們的佛性,因緣時至,叻的一聲,豁然貫通,看見佛性。靜慮即一念無明六根中的一根,清清淨淨即是無始無明,叻的一聲,即是無始無明破也,就是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的道理。
(25)問:出家人應參禅,參禅有心得隨過什麼生活都可以,假如不參禅,被環境所轉,恐持戒都難保,是否?
答:是。
(26)問:頓教與漸教,漸教是由修小乘斷六根,修中乘斷一念無明。但六根與一念是不能永斷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隨一根,破無始無明。由小中大是爲漸教;頓教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頓教,是否?
答:是。
南京法一和尚問
(27)問:有一人來問我念佛的淨土法門,是修頓教?是修慚教?是修大乘?是修中乘?是修小乘?我答雲:念佛的淨土法門,不是修頓教,不是修漸教,不是修大乘,不是修中乘,不是修小乘。念佛淨土法門是教我們修到淨土的一股路。到了淨土,如念阿彌陀佛到了西方淨土,見佛後,聞說修的法門,然後再修明心見性的法門。如頓教、漸教、大乘、中乘、小乘,隨修一法,或由小到大,或由漸入頓。如念藥師佛到了東方淨土,見佛後,聞法修行,如同西方淨土。在東西方淨土明心見性後,即證法身常寂光淨土,遍滿十方,無所不在,是否?
答:如是。
福建圓瑛法師問
(28)問:佛之與法,是佛在先?抑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說?若佛在先,佛承何教而成道?
答:從前慧海和尚說:「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後。」
(29)問:因何佛法先後?
答:據寂滅法,是法先佛後;若據文字法,是佛先法後。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因寂滅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後。經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廣說十二部經,引化衆生,衆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後也。但在我的本意,則以爲佛與法是並行的,又佛法本是無始的、絕對的,故無先後之次第。經雲:「于法毫無所得。」況有先後?
南京法一和尚
(30)問:佛法只一乘,緣何要說叁乘?
答:其實只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設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實。因爲衆生根基薄劣,樂著小法,不能擔當大法,若果只說大乘,他們畏難,就會不肯修的。猶如從上海坐船到廣州,路程是很遠的,他們聽了就會生退縮的心,因此不肯發腳,所以要引導,首先就用到汕頭的路程,等到抵(土+步),才對他說,這不是廣州。這一譬喻如小乘人斷六根,六根是暫時可斷,而不能永久斷的,暫時斷亦很容易,但是斷了又起,是無始無終的,所以佛說此乘不是,因汝怕難喜易,所以用此乘來權導,但既斷了又起,且六根斷後還余一念,何不再將此一念斷破?故知斷六根非究竟。若欲到廣州,還須再搭船,又用到香港的路程引他到了香港,到香港後,再對他說此不是廣州,仍要再進。譬如二乘斷一念無明,一念斷了,乃是空空洞洞的無始無明,非佛性,一念斷了又起,起了又斷,即非究竟,故一念仍是無始無終的。此時再將到廣州的真路告他,使他得到廣州便是。譬如令人宜修大乘法,佛告言:小乘斷六根及二乘斷一念,皆非究竟,因六根一念皆不能斷的,要修大乘法門,應破無始無明,無始無明乃無始而有終的。若欲破無始無明,定要用一念無明與六根中之隨一根,來向無始無明打破,方能見佛性。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及六根乃皆變爲佛性,喻如行人一時到了廣州。故小乘二乘乃是佛用權便的法門,來誘掖根機劣鈍的人,使他們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則爲宗旨。汕頭喻如小乘,香港喻如中乘,廣州喻如大乘,我們坐船本可以由上海直達廣州,我們學佛可以發心直學大乘。衆生如無知的小兒,佛如老練的慈父,六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燒起來,小兒還在宅內耍樂,慈父想免兒子的災難,要用方法來誘他們出去,就對他們說:門外有小羊車和小鹿車,很好玩的。他們聽了就爭先恐後的快快跑出去,殊不知外面羊車、鹿車都沒有,剛剛只有一駕大牛車,是預備來載他們離開火患的。若果只對他們說要坐牛車來避火難,他們就不肯出去的。羊車好比小乘,鹿車好比中乘,牛車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31)問:大乘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那、智慧,中之禅那禅,是否指破無始無明?智慧禅是否指教外別傳、拈花棒喝一派?
答:上問二則是的。
上海屈映光問
(32)問:真如究竟受熏染有變易?抑不受熏染無變易?
答:真如在未見性時,不受熏染、無變易。未見性時,乃見聞覺知作主,而受熏染、有變易;見性後是佛性作主,佛性之本體真如乃不受熏染、無變易,爲支配見聞覺知者,不被物所轉而能轉物,即是轉識成智也。故如指此轉法,亦可謂之受熏染、有變易,但本體固不受染變也。茲將從前叁藏法師問慧海和尚之話相告:叁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叁藏曰:「禅師錯也。」師卻問叁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如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叁毒爲叁聚淨戒,回六識爲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爲大智。真如若無變易,叁藏真是自然外道也。」叁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禅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叁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北平翟文選問
(33)問:我用功靜坐,覺心中有點動,是什麼道理?請法師指示修的法門。
答:佛性是如如不動的,動與不動是兩頭話,與佛性了不相幹。我今將《圓覺經》所修的法門說一個教你。靜坐一室中,恒作是念:我今此身是四大和合,所謂毛髲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四大指身中之地水火風)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四緣指見聞覺知),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四大指心中之見聞覺知),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我們據經說,可見身心都是假的,身心都不要,往內觀去,只有空空洞洞、黑黑暗暗的,便是無始無明。我們的思想不必斷,便用這個思想,從這個無始無明那裏打破,無明一破,我們真的佛性就發現出來了。真心的佛性發現出來時,四緣…
《月溪禅師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