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骅
问:我是读书人学佛,佛法的道理大概都了解。
(22)问:法师,如何是「如来禅」?如何是「祖师禅」?
答:「如来禅」是我们证道后,见着我们的佛性,是为如来禅;祖师禅是从世尊拈花,以至祖师喝棒责骂、扬眉瞬目、举首低头、嬉笑言谈、接引后人,皆「祖师禅」。古人有一事证明,香严和尚证道后,说一偈送沩山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后仰山勘过,更令说偈,偈曰:「去年贫未是贪,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后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故如来禅是体,祖师禅是用,无祖师禅就不能接引众生。
(23)问:念阿弥陀佛一声,念佛之念是正念、是妄念?如我解释是妄念,一念一动皆是妄念,但妄念分为两种,即正念与不正念。正念也妄,不正念也妄,念佛之念是妄念的正念,参禅亦妄念之正念。若将一念无明断了,等于死人一样,根本就不能念佛,就不能参禅。因一念妄念一起,就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念佛是舌根,参禅是意根,是否?
答:不错。
南京法一和尚
(24)问: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出于何种经典?那些祖师的开示?
答:大乘了义经《涅槃经》说:「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无明。」要破无始无明必定要用一念无明,若将一念无明断了,用谁去破?一念无明一起,就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不能断的,断了又起,起了又断。经云:「众生生死轮转,由六根中来。」若免生死,还是要用六根。若用六根中无论那一根来破无明。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无始无明一破,见了佛性,我们一念无明、六根通通要变为佛性。如经云:「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加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经又说:「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四大即见闻觉知),六根遍满法界,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光体无二。」由此看来,方知一念无明、六根不能断的,要他打破无始无明,即经中所说幽闲法尘、无分别性,是空空洞洞无知无觉,我们的佛性被它遮藏,若不打破,始终不能见佛性。祖师云:如若一念不起,湛然不动,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是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是百尺竿头,是无明窠臼,黑漆桶底。六祖说是无记忆空,这个境界是无知无觉,我们的佛性被他遮藏在里面,必定要把他打破,佛性才能发现出来的。要打破必定要用一念无明的六根随便那一根打破。无始无明一破,见了佛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六尘,即变为佛性,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修大乘法门必定要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如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本来面目在那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参话头之念,就是一念无明六根的一根。叻的一声,豁然贯通,亲见主人翁,就是无始无明一破,看见佛性。大乘六度修禅那,禅那即静虑。起一清净思想,向清清净净的那点,静虑我们的佛性,因缘时至,叻的一声,豁然贯通,看见佛性。静虑即一念无明六根中的一根,清清净净即是无始无明,叻的一声,即是无始无明破也,就是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的道理。
(25)问:出家人应参禅,参禅有心得随过什么生活都可以,假如不参禅,被环境所转,恐持戒都难保,是否?
答:是。
(26)问:顿教与渐教,渐教是由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但六根与一念是不能永断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随一根,破无始无明。由小中大是为渐教;顿教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顿教,是否?
答:是。
南京法一和尚问
(27)问:有一人来问我念佛的净土法门,是修顿教?是修惭教?是修大乘?是修中乘?是修小乘?我答云:念佛的净土法门,不是修顿教,不是修渐教,不是修大乘,不是修中乘,不是修小乘。念佛净土法门是教我们修到净土的一股路。到了净土,如念阿弥陀佛到了西方净土,见佛后,闻说修的法门,然后再修明心见性的法门。如顿教、渐教、大乘、中乘、小乘,随修一法,或由小到大,或由渐入顿。如念药师佛到了东方净土,见佛后,闻法修行,如同西方净土。在东西方净土明心见性后,即证法身常寂光净土,遍满十方,无所不在,是否?
答:如是。
福建圆瑛法师问
(28)问:佛之与法,是佛在先?抑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佛在先,佛承何教而成道?
答:从前慧海和尚说:「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29)问:因何佛法先后?
答: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也。但在我的本意,则以为佛与法是并行的,又佛法本是无始的、绝对的,故无先后之次第。经云:「于法毫无所得。」况有先后?
南京法一和尚
(30)问:佛法只一乘,缘何要说三乘?
答:其实只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设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实。因为众生根基薄劣,乐着小法,不能担当大法,若果只说大乘,他们畏难,就会不肯修的。犹如从上海坐船到广州,路程是很远的,他们听了就会生退缩的心,因此不肯发脚,所以要引导,首先就用到汕头的路程,等到抵(土+步),才对他说,这不是广州。这一譬喻如小乘人断六根,六根是暂时可断,而不能永久断的,暂时断亦很容易,但是断了又起,是无始无终的,所以佛说此乘不是,因汝怕难喜易,所以用此乘来权导,但既断了又起,且六根断后还余一念,何不再将此一念断破?故知断六根非究竟。若欲到广州,还须再搭船,又用到香港的路程引他到了香港,到香港后,再对他说此不是广州,仍要再进。譬如二乘断一念无明,一念断了,乃是空空洞洞的无始无明,非佛性,一念断了又起,起了又断,即非究竟,故一念仍是无始无终的。此时再将到广州的真路告他,使他得到广州便是。譬如令人宜修大乘法,佛告言:小乘断六根及二乘断一念,皆非究竟,因六根一念皆不能断的,要修大乘法门,应破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乃无始而有终的。若欲破无始无明,定要用一念无明与六根中之随一根,来向无始无明打破,方能见佛性。见佛性后,一念无明及六根乃皆变为佛性,喻如行人一时到了广州。故小乘二乘乃是佛用权便的法门,来诱掖根机劣钝的人,使他们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则为宗旨。汕头喻如小乘,香港喻如中乘,广州喻如大乘,我们坐船本可以由上海直达广州,我们学佛可以发心直学大乘。众生如无知的小儿,佛如老练的慈父,六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烧起来,小儿还在宅内耍乐,慈父想免儿子的灾难,要用方法来诱他们出去,就对他们说:门外有小羊车和小鹿车,很好玩的。他们听了就争先恐后的快快跑出去,殊不知外面羊车、鹿车都没有,刚刚只有一驾大牛车,是预备来载他们离开火患的。若果只对他们说要坐牛车来避火难,他们就不肯出去的。羊车好比小乘,鹿车好比中乘,牛车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31)问:大乘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中之禅那禅,是否指破无始无明?智慧禅是否指教外别传、拈花棒喝一派?
答:上问二则是的。
上海屈映光问
(32)问:真如究竟受熏染有变易?抑不受熏染无变易?
答:真如在未见性时,不受熏染、无变易。未见性时,乃见闻觉知作主,而受熏染、有变易;见性后是佛性作主,佛性之本体真如乃不受熏染、无变易,为支配见闻觉知者,不被物所转而能转物,即是转识成智也。故如指此转法,亦可谓之受熏染、有变易,但本体固不受染变也。兹将从前三藏法师问慧海和尚之话相告: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如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北平翟文选问
(33)问:我用功静坐,觉心中有点动,是什么道理?请法师指示修的法门。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动与不动是两头话,与佛性了不相干。我今将《圆觉经》所修的法门说一个教你。静坐一室中,恒作是念:我今此身是四大和合,所谓毛髲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四大指身中之地水火风)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四缘指见闻觉知),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四大指心中之见闻觉知),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我们据经说,可见身心都是假的,身心都不要,往内观去,只有空空洞洞、黑黑暗暗的,便是无始无明。我们的思想不必断,便用这个思想,从这个无始无明那里打破,无明一破,我们真的佛性就发现出来了。真心的佛性发现出来时,四缘…
《月溪禅师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