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熏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由起。分两方面,一面是净缘,一面是染缘。净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一清清净净思想,无烦恼、无是非觉悟的思想;染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善恶是非种种思想。佛性之觉乃大觉,见闻觉知乃识觉。大觉者,本来之佛性也,识觉者,无始以来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觉也。
(17)问:照法师所讲,通已明白。与法师会面时少,请法师莫嫌麻烦,将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说说。
答:照佛法说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导的。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方便法门,以化城引入宝所。
小乘的修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声闻。苦是受报的苦,集是招果的因,灭是寂灭的乐,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就是老子清净无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问的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
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的那一点清净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至到一点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空无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无极之说、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境界。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今一念不起,则十二缘当下已断也。小乘、中乘皆是暂时权乘。方才所言,一念无明本不可断。言断,不过一时权巧方便之乘也。
大乘的修法,乃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而度他。至于小乘与大乘用功的分别,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但六根及一念无明本为不可断的,故古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属假名,亦是中道义。」中道者,乃将一念断了。盖中因边有,因缘所生,故二乘之法乃为方便设,此乘为暂修之法。假如将一念妄念断了,更有何可修的?一念分为二种,用功修行是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不正念皆一念也。
大乘的用功,用六根的随便的那一根,但我们南赡部洲的人(即是这个地球),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看到清清净净的,向见闻觉知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窠臼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声,无明窠臼就会打破。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从内求」,千万无从外求;或者我们没有时间来内照,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下疑情,我们的佛性究竟在什么地方?被无始无明遮障,向无始无明还本来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获着一样。如是观照,机缘一到,叻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后,遇明眼人就将所证拿来印证。假如不遇明眼人,将《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随一部,皆可看看祖师公案亦可印证。
┌─────────────────────────┐
│ ┌─────────────────┐┐┐┐┐|
↓ ↓ ↑↑↑↑↑↑
可以打破 不可破 ││││││ 用
染 ││││││ 功
本来面目 无始无明 见闻觉知 一念无明 眼耳鼻舌身意
净
无始无终 无知无觉 无始无终 无始无终 无始无终
无始有终
禅宗的宗旨,佛性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叫做常寂光净土。将来世界坏,佛性常寂光净土都不坏。最要紧的,佛性是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假如见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动,「有」是脑筋见闻觉知染缘,或者认无始无明、空空洞洞是有,与佛性了不相干,头上不用再安头。「无」是净缘,或者认无始、无明空空洞洞是无,与佛性了不相干。无又叫做空,佛性是如如不动,不是空的。「亦有亦无」是见闻觉知脑筋染缘、净缘的作用,忽有忽无。佛性是常常如如不动,与忽有忽无了不相干。「非有非无」是无始无明空无所有的境界,佛性是永久无成坏,不受熏染,与非有非无了不相干。佛性要离开以上四句,才是佛性的本来面目。这四句是小乘、二乘、外道的境界。假如未见佛性的人,就是认此四句的是从。是从认见闻觉知脑筋的「有」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无」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亦有亦无」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非有非无」是佛性。经云:「佛性离见闻觉知」。若认见闻觉知是佛性,是大错的。是见闻觉知的脑筋,不是佛性。佛性离见闻觉知。(将离四句、绝百非的表列于下。)
(18)问:常言离四句绝百非,且四句者何?
答: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无」一对。作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
(19)问:如何是百非?
答: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
请示法之答其真实理,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
复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中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
以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则成四四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则成百句也。余法四句,皆仿此。
(20)问:悟后的光景如何?
答:悟后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谈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21)问:法师所讲大乘用功,与参话头有何差别?
答:本无差别,如参「念佛是谁?」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从见闻觉知起来的,假如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非是佛性,识取自己本来面目本来不起念,如如不动,念佛、不念佛与此人了不相干。二六时中,向身内识取本来佛性,识来识去,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
如参「本来面目在那里?」宜先明白,起念是见闻觉知,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空无所有是无始无明,本来面目如如不动。向无始无明识取,识来识去,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
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宜先明白,所谓万念从见闻觉知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指见闻觉知,识指认识,本来面目如如不动,亦不起念。见闻觉知,将万念归一念,向无始无明识取本来面目,识来识去,时机一到,叻的一声,豁然贯通。
如参「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一念不觉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阴身受生死,因未见佛性故。如何能见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父母既生以后是见闻觉知的脑筋,明白本来面目识取后,永久不入轮回胎胞。此人应被无始无明窠臼遮障,我们就从无始无明识取,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本来面目即出现。
最上乘禅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本是无言无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中,未曾说着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证与证乃能知之,是过来人的话。既证到后,宇宙山河、世间万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说一譬喻,未见性前,上明下暗,本来佛性譬如太阳,无始无明譬如乌云,太阳本有光明不能发现,因被乌云遮障,我们用功打破无明窠臼,譬如大风吹散乌云,乌云一散,太阳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太阳喻如佛性,宇宙万物在佛性中。故古人云:什么是佛?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故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唯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如哑。最上乘法,唯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知。
南京魏…
《月溪禅师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