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禅师问答录

  月溪禅师问答录  

  ~弟子姜智圆 敬编

  

  

  南京法一和尚

  (1)问:坐时心里清清净净,不住有,不住无;不住非有,不住非无。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起念动念历历孤明,不被外缘所转,是佛性否?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以上所说的与佛性了不相干,是无始无明及见闻觉知净缘的作用,非佛性的本体。不住有是净缘,不住无是无明;不住非有亦净缘,不住非无亦无明。照而常寂是净缘,寂而常照是无明。惺惺寂寂是净缘,寂寂惺惺是无明。妙有真空是净缘,真空妙有是无明。历历孤明亦净缘,故非佛性。佛性乃绝对,所问皆相对。

  

  (2)问:我今万念断了,清净不动,是佛性本体否?

  答:佛性是本来不会起念的。起念、断念是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本来不起念,亦不用断念,故起念、断念是知觉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

  

  (3)问: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时时觉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终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起念十法界中,但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觉之念。佛性乃大觉,本来不起念,亦不用觉悟的。

  

  (4)问:坐中舌抵上颚,湛然不动,是佛性否?

  答:不是。此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古人说:「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此语为临济禅师所说。又古人云:「修道之人不识真,只因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5)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还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

  

  (6)问:我起一恶思想,改作为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是佛性否?

  答:否。《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改恶迁善是为人处世所应该的,不能为见佛性。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的,真心是绝对的,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取舍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非真,见闻觉知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空无所有的。自性能生万法,与无所有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尘合觉,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忽来忽拂,明镜变黑板,黑板复明镜,不是很麻烦的吗?

  

  (7)问: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当知真性非从灭尽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心变为妄念;思想一灭,妄念复为真心。是有轮回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无轮回。

  

  (8)问: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就以为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自己执着了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自己不知罢了。

  

  (9)问:所问的都非佛性,究竟是个什么境界?

  答:照和尚所问的种种境界,与外道、儒家、道家及佛法的小乘、中乘相同。佛法是明心见性的,非从装作得来。止妄念是小乘的断六根。灭一念是二乘的断一念无明、修十二因缘;婆罗门的断爱念;先天道门断妄念、清净归无极;老子的清净无为。婆罗门将心来比明镜,妄念来比灰尘,但是灰尘拭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饥,饿时思食亦是妄念。如要断绝妄念,除非死了方可以。老子以少思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黑白皆是色,本无染净之别。如王阳明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无善无恶是空无所有,同一念不起;知善知恶是思想起。善恶起时,究竟从内而起,抑从外而来?若说内起,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杨雄谓人之善恶混。韩愈说人性有善、有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种。三者所说之性,皆见闻觉知之性,非佛性。书经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者,亦认空为有。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未发之中亦空无所有。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派论心之大要,无非是改恶迁善及空洞无极之旨而已。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全以外道之中道及庄子之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便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在正中间之谓。昔有一外道名曰大慧,当日与佛辩论时,大慧主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佛即告谓:此等皆系骑墙而不落二边的话。盖佛性本是如如不动的,是绝对的,而大慧所说乃相对的。

  

  (10)问:照一般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妄念断了,反归佛性,与法师所讲,大相冲突。

  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此话非佛经所说,乃是后人伪造。佛经乃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未说本来是佛。要明此理,可将唐时一位祖师辩论的话相告。真妄辩论,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复覆,何有了止?我今说一譬喻,有妇人,夫死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常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的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么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必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众生本来是佛,一念妄动而为众生」,此理是指背觉合尘,「将一念妄念断了,反归佛性」,是指背尘合觉。此论,与孔老及外道无二。老子之无极是不迷昧的,由一变二,由二变三,三变无量无数,由无量无数反归三二一,还归无极,一念不动。亦与孔门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时时觉照不迷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此说近于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仍是一念思想作用。

  

  (11)问:法师言众生本来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无明先有?

  答:不能说佛性先有,亦不能说无明先有。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一念妄想,无始以来本有。众生本来是众生,众生皆有佛性。我今说一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远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矿还未曾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镕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了。

  

  (12)问: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么呢?

  答:一念未起以前是无始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非是佛性。

  

  (13)问:父母未生前是佛性否?

  答:父母未生前是中阴身,非佛性。乃假业缘投胎。

  

  (14)问:「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分别如何?

  答: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自无始以来就有的。不能见佛性即为无始无明所遮障。「无始无明」是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无知无觉、不起念。禅宗所说的黑漆桶底、无明窠臼。把这个无明一打破,即见佛性,是无始而有终的;「一念无明」乃妄念之起,此妄念乃永久不能断的,是无始无终的。将来我们见佛性后,妄念皆变为佛性。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

  

  (15)问:无始无明可破,与一念无明不可断的道理?

  答:无始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巳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不擒魁首而擒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一时股匪剿尽,而他时贼王仍再招新匪,贼患仍不可平。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从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而来。根本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妙明自性也。再设譬喻,譬如有留学生从外国回来,他的学问很好,本可在上级社会谋生,但接引无人,发展无路,因而赋闲。惟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抚蓄,全无依靠。于是为环境所迫,挺而走险,斯文作贼。无奈为人所执,送诸有司。审问之下,得悉来由。苟有司善为之谋,则告诫一番,后当代觅一枝栖,以解决其生活问题,则他不但不再为盗,或从此上进,造福社会。盖推其为盗之由,存于衣食无着。今得其所,已除为盗之因,则何来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齐其未。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罪之因,将其监禁。殆至期满,释放出狱,岂知他从此胆气加壮,由小贼而变为大盗矣!此有司之不善处理也。是喻何解?留学生喻脑筋,境遇困窘喻根本无明,为盗被囚喻造业受苦,善处置之有司代寻职业喻大乘人断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

   …

《月溪禅师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