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禅师问答录▪P5

  ..续本文上一页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答:四果是假名,实相佛性乃真的。须陀洹果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入」指实相;斯陀含而实无往来,「实无」指实相;阿那含而实无不来,「实无」指实相;阿罗汉实无有法,「实无」指实相。若明实相,则四果皆假名,皆可明矣。

  

  北平李广权

  (55)问:常闻讲《金刚经》说:「无我相不要执着我,无人相不要执着你,无众生相不要分别六道众生,无寿者相不要求长寿。」又说:「每听讲《金刚经》,以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以上二问是否?

  答:古时有一法师讲经,讲到无人相、无我相乃不要执着你我。下面有庞居士问:「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不能答,欲下坐。居士送一偈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离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故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乃是落于空。实相佛性是不空的,是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方便为用。方便者,六根任便用一根也。由观照般若,利用六根打破无明,得见实相般若也。

  

  香港吕碧城

  (56)问:昔与某公同游北平香山碧云寺,某人将寺内数寸高金沙泥小佛偷一尊,交我带回,从前未学佛,不知是过,今已学佛,乃知犯戒,如何处置?

  答:自性中觅罪性、福性、损益了不可得,皆如幻化。以世法来说,无心不为过,若放不下,则做一尊送去亦可。

  

  终南山定慧师

  (57)问:如何是「一心三观」?

  答:从前有一个止观法师问慧海禅师:「一心三观义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讲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天津潘复

  (58)问:阿难是佛小弟,为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罗侯罗是佛的儿子,为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是否自度或佛度?又问:在这个世界修见佛性后,与在极乐世界修见佛性后,是一样或是两样?

  答:佛只能开示你修行的法子。如古人云:「我说法要如彼天泽,汝学般若如下种子。」佛说经典,祖师开示,皆是法要。有种,天不雨不生,天泽无种亦不生。是自度非佛度。我们世界见佛性,与极乐世界见佛性是一样,非两样。

  

  (59)问:净土世界但指西方有,东方及他方有没有?又问:他方有净土,我们的世界有没有净土?又问:西方见性,生不生净土?西方净土与在西方见性生的净土,有何差别?修净土,仗弥陀的力量,开示指导,见《无量寿经》中,有参禅者,有听讲者。参禅听讲还是自修,弥陀佛无非是指导开示。如《无量寿经》中说:还有一日夜者,或七日七夜者,一劫七劫十二劫者,方能见佛闻法,人间一百年为西方一昼一夜。又问:如我见解,在娑婆世界修行,亦可说仗释迦佛的经典,祖师的开示。阿弥陀佛、释迦佛与悟道的祖师说的法,无非令人明心见性,佛法是一样不是两样的。在娑婆世界修行,假若未见佛性的,依《华严经》说、祖师语录中说,种下种子,如天下雨,必定生长,发愿来生,生善知识家,早闻佛法,明心见性;我今说一比喻,如一母所生之子,有聪明、有鲁钝,聪明者前生必是好人、读书人,有宿根,古人云:书到今生读已迟,况种下佛法的种子,有夙根,来生决定不会迷昧。

  又问: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有出胎之迷,是否?

  答:净土分两种,常寂光净土是法身真净土,充满虚空,不分方向,不分彼此。至于西方、东方及他方净土为报土,同居、方便、实报三种为报身净土,是假非真;在报土见性之后,始生法土。

  在西方修行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如在此方修行仗释迦佛的力量,是一样的。

  依《华严经》及祖师开示所言,照着做去,不错。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是的;但罗汉入胎迷,菩萨出胎迷,大乘经中无有,于理亦不合。

  

  

  终南山大悲和尚

  (60)问:法师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一个心来说法?

  答:自性无两际、无中际、无后际,你唤什么叫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佛云:「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个字。」

  

  安徽芜湖正修法师

  (61)问:永明禅师云:神秀具双眼,六祖只有一只眼。

  答:此问从前莲池大师亦曾辩论过,谓既然神秀具双眼,六祖一只眼,不印可时时勤拂拭的大通,然何印可本来无一物的大鉴?这一只眼,是金刚正眼,充遍虚空,包罗万象。

  

  (62)问:「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辨别。

  答:神秀偈所见,是从见闻觉知说,不外染缘净缘。妄念一起,明镜化为黑板,妄念一灭,黑板化为明镜。起灭无常,有何了期?是染净相对故。六祖偈是从自性中说,自性如如不动,觅染缘净缘了不可得。「本来」二字即是指自性说。

  

  重庆见明法师

  (63)问:先悟后修?先修后悟?

  答:先修后悟,宜先明白此道理,照此法门去修,然后悟道,此悟乃证悟之悟,非解悟之悟;先悟后修,此悟乃由解悟修到证悟。沩山和尚说:「汝等豁然贯通,修不修是两头语,除却习气就是修也。」

  

  (64)问:三身四智。

  答:三身四智,以前六祖答智通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令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江西九江广明和尚

  (65)问:悟后的人与不悟的人,衣食住是否一样?

  答:是一样。

  

  (66)问:今人说法与古人说法分别?

  答:古人说法从自性中流露出来,慈悲开示众生。今人说法是用文字作撰几句话,来作面子用的。

  

  终南山了明和尚

  (67)问:马祖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赵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佛。」

  答:禅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时,怎么说都不是的。假如证悟以后,怎么说都是。如马祖指导学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指自性是佛,不用头上再安头。僧问赵州和尚:「汝将来向什么地方去?」赵州云:「佛佛。」指自性无去无来。

  

  (68)问:西方太好,我们去未免贪心太重,西方究竟有否?

  答:因吾人生无非终日贪求好衣食住,西方种种胜过此地,我们一到心满意足,种种贪求便无了。是戒我们不贪,非贪心。假如西方没有,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没有。

  

  天津孙传芳

  (69)问:佛有十恼:六年苦行、孙陀利谤、金枪、马麦、琉璃王杀释种、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双树背痛,既然明心见性,还有业障么?

  答:自性中业障、福障了不可得,古人云:「若欲忏悔者,端身念实相,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自性中业障本来空,本来空是业障,古人云:「四大原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古人又云:「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佛在世,有二比丘,一犯杀戒,一犯淫戒,心中觉得有罪,去问维摩居士,居士告彼等识取自性,二比丘听一老尊宿唱,推罪性了不可得,二比丘豁然大悟。

  

  天津潘复

  (70)问:西方净土与六祖坛经所讲净土有何分别?西方净土与维摩居士讲的净土有何分别?惟心净土与惟物净土有何分别?法身弥陀佛与报身弥陀佛有何分别?依报净土与正报净土有何分别?

  答:西方净土是报身净土,《坛经》所讲乃法身净土,维摩居士讲亦是法身净土。惟心净土亦法身净土,惟物净土乃报身净土。法身弥陀指阿弥陀佛的自性,与诸佛自性及我们自性无异,报身弥陀指报身净土的丈六金身。依报净土是报身净土,正报净土是法身净土。

  

  香港黄实

  (71)问:我若用功,有时以眼根或意根去打无始无明,将来若时机一至,便可破无明而见佛性;又有时修念佛,若用前法不能得因缘时至,未得见性,即可以念佛生西。修行如此分两方面,未知是否?

  答:可。

  

  九…

《月溪禅师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