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答:四果是假名,實相佛性乃真的。須陀洹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入」指實相;斯陀含而實無往來,「實無」指實相;阿那含而實無不來,「實無」指實相;阿羅漢實無有法,「實無」指實相。若明實相,則四果皆假名,皆可明矣。
北平李廣權
(55)問:常聞講《金剛經》說:「無我相不要執著我,無人相不要執著你,無衆生相不要分別六道衆生,無壽者相不要求長壽。」又說:「每聽講《金剛經》,以無相爲體,無住爲宗,離相爲用。」以上二問是否?
答:古時有一法師講經,講到無人相、無我相乃不要執著你我。下面有龐居士問:「無我相誰人講《金剛經》?無人相誰人聽《金剛經》?」講者不能答,欲下坐。居士送一偈曰:「無我複無人,作麼有疏親?勸君休離座,不似直求真,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我聞並信受,總是假名陳。」故無相爲體、無住爲宗、離相爲用,乃是落于空。實相佛性是不空的,是實相爲體,觀照爲宗,方便爲用。方便者,六根任便用一根也。由觀照般若,利用六根打破無明,得見實相般若也。
香港呂碧城
(56)問:昔與某公同遊北平香山碧雲寺,某人將寺內數寸高金沙泥小佛偷一尊,交我帶回,從前未學佛,不知是過,今已學佛,乃知犯戒,如何處置?
答:自性中覓罪性、福性、損益了不可得,皆如幻化。以世法來說,無心不爲過,若放不下,則做一尊送去亦可。
終南山定慧師
(57)問:如何是「一心叁觀」?
答:從前有一個止觀法師問慧海禅師:「一心叁觀義如何?」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于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曰:「禅師不解止觀。」師曰:「座主解否?」曰:「解。」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神亂。爲當將心止心?爲複起心觀觀?若有心觀,是常見法;若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成二見法。講座主仔細說看。」曰:「若如是問,俱說不得也。」師曰:「何曾止觀?」
天津潘複
(58)問:阿難是佛小弟,爲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羅侯羅是佛的兒子,爲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是否自度或佛度?又問:在這個世界修見佛性後,與在極樂世界修見佛性後,是一樣或是兩樣?
答:佛只能開示你修行的法子。如古人雲:「我說法要如彼天澤,汝學般若如下種子。」佛說經典,祖師開示,皆是法要。有種,天不雨不生,天澤無種亦不生。是自度非佛度。我們世界見佛性,與極樂世界見佛性是一樣,非兩樣。
(59)問:淨土世界但指西方有,東方及他方有沒有?又問:他方有淨土,我們的世界有沒有淨土?又問:西方見性,生不生淨土?西方淨土與在西方見性生的淨土,有何差別?修淨土,仗彌陀的力量,開示指導,見《無量壽經》中,有參禅者,有聽講者。參禅聽講還是自修,彌陀佛無非是指導開示。如《無量壽經》中說:還有一日夜者,或七日七夜者,一劫七劫十二劫者,方能見佛聞法,人間一百年爲西方一晝一夜。又問:如我見解,在娑婆世界修行,亦可說仗釋迦佛的經典,祖師的開示。阿彌陀佛、釋迦佛與悟道的祖師說的法,無非令人明心見性,佛法是一樣不是兩樣的。在娑婆世界修行,假若未見佛性的,依《華嚴經》說、祖師語錄中說,種下種子,如天下雨,必定生長,發願來生,生善知識家,早聞佛法,明心見性;我今說一比喻,如一母所生之子,有聰明、有魯鈍,聰明者前生必是好人、讀書人,有宿根,古人雲:書到今生讀已遲,況種下佛法的種子,有夙根,來生決定不會迷昧。
又問: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爲一小劫,羅漢有入胎之迷,菩薩有出胎之迷,是否?
答:淨土分兩種,常寂光淨土是法身真淨土,充滿虛空,不分方向,不分彼此。至于西方、東方及他方淨土爲報土,同居、方便、實報叁種爲報身淨土,是假非真;在報土見性之後,始生法土。
在西方修行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如在此方修行仗釋迦佛的力量,是一樣的。
依《華嚴經》及祖師開示所言,照著做去,不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爲一小劫,是的;但羅漢入胎迷,菩薩出胎迷,大乘經中無有,于理亦不合。
終南山大悲和尚
(60)問:法師說法,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一個心來說法?
答:自性無兩際、無中際、無後際,你喚什麼叫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佛雲:「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個字。」
安徽蕪湖正修法師
(61)問:永明禅師雲:神秀具雙眼,六祖只有一只眼。
答:此問從前蓮池大師亦曾辯論過,謂既然神秀具雙眼,六祖一只眼,不印可時時勤拂拭的大通,然何印可本來無一物的大鑒?這一只眼,是金剛正眼,充遍虛空,包羅萬象。
(62)問:「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偈,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辨別。
答:神秀偈所見,是從見聞覺知說,不外染緣淨緣。妄念一起,明鏡化爲黑板,妄念一滅,黑板化爲明鏡。起滅無常,有何了期?是染淨相對故。六祖偈是從自性中說,自性如如不動,覓染緣淨緣了不可得。「本來」二字即是指自性說。
重慶見明法師
(63)問:先悟後修?先修後悟?
答:先修後悟,宜先明白此道理,照此法門去修,然後悟道,此悟乃證悟之悟,非解悟之悟;先悟後修,此悟乃由解悟修到證悟。沩山和尚說:「汝等豁然貫通,修不修是兩頭語,除卻習氣就是修也。」
(64)問:叁身四智。
答:叁身四智,以前六祖答智通曰:「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再啓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叁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叁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複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令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如上轉識爲智也,教中雲: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江西九江廣明和尚
(65)問:悟後的人與不悟的人,衣食住是否一樣?
答:是一樣。
(66)問:今人說法與古人說法分別?
答:古人說法從自性中流露出來,慈悲開示衆生。今人說法是用文字作撰幾句話,來作面子用的。
終南山了明和尚
(67)問:馬祖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趙州和尚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佛佛。」
答:禅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時,怎麼說都不是的。假如證悟以後,怎麼說都是。如馬祖指導學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指自性是佛,不用頭上再安頭。僧問趙州和尚:「汝將來向什麼地方去?」趙州雲:「佛佛。」指自性無去無來。
(68)問:西方太好,我們去未免貪心太重,西方究竟有否?
答:因吾人生無非終日貪求好衣食住,西方種種勝過此地,我們一到心滿意足,種種貪求便無了。是戒我們不貪,非貪心。假如西方沒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沒有。
天津孫傳芳
(69)問:佛有十惱:六年苦行、孫陀利謗、金槍、馬麥、琉璃王殺釋種、乞食空缽、旃遮女謗、調達推山、寒風索衣、雙樹背痛,既然明心見性,還有業障麼?
答:自性中業障、福障了不可得,古人雲:「若欲忏悔者,端身念實相,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自性中業障本來空,本來空是業障,古人雲:「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古人又雲:「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佛在世,有二比丘,一犯殺戒,一犯淫戒,心中覺得有罪,去問維摩居士,居士告彼等識取自性,二比丘聽一老尊宿唱,推罪性了不可得,二比丘豁然大悟。
天津潘複
(70)問:西方淨土與六祖壇經所講淨土有何分別?西方淨土與維摩居士講的淨土有何分別?惟心淨土與惟物淨土有何分別?法身彌陀佛與報身彌陀佛有何分別?依報淨土與正報淨土有何分別?
答:西方淨土是報身淨土,《壇經》所講乃法身淨土,維摩居士講亦是法身淨土。惟心淨土亦法身淨土,惟物淨土乃報身淨土。法身彌陀指阿彌陀佛的自性,與諸佛自性及我們自性無異,報身彌陀指報身淨土的丈六金身。依報淨土是報身淨土,正報淨土是法身淨土。
香港黃實
(71)問:我若用功,有時以眼根或意根去打無始無明,將來若時機一至,便可破無明而見佛性;又有時修念佛,若用前法不能得因緣時至,未得見性,即可以念佛生西。修行如此分兩方面,未知是否?
答:可。
九…
《月溪禅師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