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大事者,就是指令衆生明白本有之自性,經雲:「惟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參禅者,親近善知識,明白路徑。假如無善知識,看祖師悟道的書籍,照著去修,就可以明白本有的自性。念佛者,在這個世界不求明白自性,到淨土再去修,然後明白自性。
蘇州王治中
(93)問:五祖戒禅師身後爲蘇東坡,草堂清禅師身後爲曾魯公。看五祖、草堂語錄,並無其說。草堂、五祖皆大澈大悟之人,有語錄可查。既悟道之後,決定不受後有。我想彼二人或後人附會的話,因蘇東坡、曾魯公二人,是風流名士。如曾魯公降生時,夢中看見一個和尚來,醒中亦夢,況夢中之話,何足爲信。看見不看見,要其本人方知。如夢見五祖禅師來,醒了卻見是蘇東坡,此話亦是夢人說夢話。古人雲:「處世如大夢。」況夢中之夢?豈足以信耶?錯不錯?
答:不錯。
峨嵋山圓悟和尚
(94)問:如諸佛諸祖見性後,肉體壞了,去什麼地方?閱祖師的語錄,參禅人假如未悟,死了墮落不墮落?
答:自見性後,自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還有什麼去來?還有什麼地方?肉體壞了與自性兩不相幹。參禅未悟,依《華嚴經》古祖師參禅未悟,發願來生,早聞佛法,明心見性,普度衆生。
五臺山通明法師
(95)問:中峰禅師是否修淨土?
答:中峰禅師是參高峰禅師悟道,並未修淨土。能參禅者,教參禅,願修淨土者,教修淨土。其本人並未修淨土,語在《中峰廣錄》中。
杭州智生和尚
(96)問:我心中不起念,不斷念,不執著念,亦不執著無念,不被萬緣所轉,一切無礙,這個境界如何?
答:起念是見聞覺知的染緣,不起念是見聞覺知的淨緣。執著、不執著、無礙、能轉,是知覺的作用,與自性兩不相幹。
(97)問:既然與自性不相幹,上面所問的一切斷了,空空如也的沒有佛性了,如《楞嚴經》中,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即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是否與前問一樣?
答:是一樣。
北平李廣權
(98)問:《金剛經》雲:「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很多人講,有色、有想、無想是指天上,什麼天什麼天。在我的見解,須菩提問佛:「怎麼用功才能見實相?」須菩提並未問天上的話。如我解釋,若有色,心中起形色之念;若無色,心中無色念;若有想,心中有想念;若無想,心中無想念;若非有想,心中將無想也不想;若非無想,心中將不想的想亦斷了。這個用功,是腦筋的作用,不能見佛性,是有余涅槃。佛的意思,是要令他們入無余涅槃、無诤叁昧。很多人解釋無诤叁昧,是正受、正定、正住持。叁昧名字很多,無诤者,教我站我就站著,教我坐我就坐著,教我怎樣我就怎樣。如我見解,叁昧名字太多,如華嚴叁昧、楞嚴叁昧、有相叁昧、無相叁昧。無诤叁昧者,無诤爲無言說、無名字,因我們的實相自性是無名的,如六祖大師所說的「一行叁昧」一樣,只要見自性,自性即叁昧,叁昧即自性,以上二問是否?
答:以上二問不錯。
南京聖清法師
(99)問:有一僧人問我:出家的人只能修淨土,其余的法門皆不能修。淨土容易,其余法門難。淨土仗佛力,其余仗自力。我解釋雲:釋迦牟尼是大慈大悲的人,佛在時,何不如教諸大弟子一概修淨土?其余的法門就不用說,又何必費四十九年的功夫?說小乘、中乘、大乘,又何必苦口婆心地诃罵衆弟子?罵小乘人如斷六根,如墮地獄一樣,石壓生草,石去草還生。罵二乘人不肯回小向大,說大乘戒,不發心修行,不爲衆生說法,就是犯戒。如《淨土叁經》,《彌陀經》,舍利弗並未修淨土,《無量壽經》佛告阿難,阿難並未修淨土,阿難悟道爲禅宗二祖,舍利弗智慧第一。《十六觀經》韋提希夫人修淨土,韋提希夫人是在家人,佛之千二百五十弟子,未有一人修淨土。如我見解,佛的法門很多,不能說淨土法門好,其余法門不好。修淨土仗佛力,修他法亦仗佛力。淨土如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指示我們,還是要我們自修自度。釋迦佛經典指示我們,亦是要我們自修自度,亦可說是仗佛力,不能執著此宗毀謗他宗。如喜修淨土則修淨土,如喜修他宗修他宗亦好。出家方面,辭別父母,士農工商不作,照古人說,要發心參訪修道,尋善知識,明心見性,說法度生,則不辜負父母師長之恩;在家方面,應付士農工商,時間不多,修淨土爲便利。假如出家人喜修淨土,不願修他宗亦可,不能執著此宗毀謗他宗。古人雲:「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斷學般若,罪過無邊。
答:不錯。
上海周運法
(100)問:每聽人言,有很多和尚和在家人,坐著十天八天不吃飯,名爲入定,是何道理?
答:我今將智隍禅師故事相告:智隍禅師庵居長坐,玄策禅師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隍曰:「入定」。策雲:「汝雲入定,爲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入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曰:「師嗣誰耶?」策雲:「我師曹溪六祖。」隍雲:「六祖以何爲禅定?」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語見《壇經》。假如見性之後,自性是如如不動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切應酬都是定中。
北平李廣權
(101)問:先天道守玄關一竅,先失道說:「我們在先天是無極,無六根六塵,只因一念妄動乃有六根六塵,墮落後天。我們將六根六塵斷了,但有一念,又怕這一念散亂,將這一念守在眉心印堂之間,名爲玄關一竅。將來死了,反歸天上無極。天上有個無極老母,是我們的祖師,無極老母是生天地生萬物。」如我解釋,先天不起念與後天起念是相對的,將一念守在眉心處,是思想的作用,並無什麼意思。如起念是後天,不起念是先天,起念不起念不是有輪回麼?天上有一無極老母能生萬物之說,這個無極老母不是來專製我們麼?無極老母又是誰生?世間法都要平等,況出世法呢?佛經中、道家、儒家書中,並無無極老母之說,此說乃康熙年中,四川外道産生出來的。先天道又說五祖傳六祖,六祖永不傳,六祖乃將法傳入在家人,怎麼叫傳法呢?叫你用思想守印堂眉心之間,就叫玄關一竅,就叫傳法,將來死了,生在天上,見無極老母,實在可笑。佛罵迦旃延,以生滅心傳實相法,罪同五逆。五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五祖傳六祖,六祖永不傳者,因四祖傳下來有一袈裟,是古寶物,個個皆爭,五祖乃告六祖以後袈裟不傳,但只傳法。傳法者,以心印心。我今說一比喻,華山爲天下奇秀,有一人去過華山,又有一人亦去過華山,華山境界彼二人乃知,先去者與後去者以心印心,先去者爲先代,後去者爲後代。又有一人未去過華山,彼二人見過華山說華山之事,此第叁人不知,便不得法。假如有多數的人去過華山,多數的人皆可得法。華山喻如佛性;去過華山者,喻見性的人;未去過華山者,喻未見性之人;多數人去過華山者,喻如多數人見性。既見性後,無所謂得與不得,無非是印證而已。先見性者爲前代,後見性者爲後代。自性以外覓法,了不可得,還有什麼傳法不傳法呢?但印證就是了。古佛說:「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無所得。」守玄關者,守是起一念,不守者,不起守之一念,此一念與一切思想一樣,有何幹系呢?用一念守印堂一竅,秘密傳授,殊非知事無不可對人言,君子之道,至于其教人遷善改惡之旨,亦有益于世界社會的,以上見解有錯否?
答:不錯。
杭州智生和尚
(102)接前問:一切斷盡不對,如何方能見佛性?
答:一念起,是見聞覺知的作用;一念斷,空洞黑暗,是無始無明。我們的佛性被它遮藏在內,這個地步,就是禅宗所謂無明窠臼、黑漆桶底、百尺竿頭。到這個地步,不用斷念,起一念從這個地步去參究,將無始無明打破,我們的佛性,自然就會出來。古人才說:「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假如沒有明眼師印證,可以《傳燈錄》、《指月錄》等印證。
北平李廣權
(103)問:生天與生西方的分別,如我解說,生西方有阿彌陀佛,是善知識,教導我們明心見性;生天上沒有善知識教我們明心見性,不如生人間。因有釋迦佛的經典,祖師的開示,可教我們明心見性,但天道在六道輪回之內。如此見解是否?
答:不錯。
(104)問:是法平等,是法者,指本來自性說,釋迦佛的、一切衆生的、悟道祖師的及我們的是一樣平等,他們的比我們的不高,我們的比他們的不低。假如有一人的比我們的高,則是來專製騙哄我們。依佛所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此見解是否?
答:是的。
(105)問:正法眼藏,不著神通。如我見解,自性是如如不動,如一切外道,有幾十天不吃飯者,有能騰空飛者,有能用種種神通者,與如如不動的自性了不相幹,故名正法眼藏,不著神通。鬼怪現象,自性亦不怕,佛在面前,自性亦不喜。用地來比,金在地上地亦不…
《月溪禅師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