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者,就立刻能任運自在,也就自在無礙,達“自他”、“物我”都沒有障礙的境界。故佛之所以說“空性”,不是沒有因緣而說的——是爲了令衆生悟法性、證解脫而說的。
另外,“空”是相對于“有”的。因此,在比較低的層次來講,“空”是屬于“對治門”,以其爲對治“有”之病,對治衆生對種種境界(“有”)的貪著。這不單是對凡夫衆生而言,乃至也可對治二乘行人對于涅槃與禅寂的貪著。因爲我們衆生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都是有自性可得,故貪取其“性”,而二乘則執著涅槃的寂靜之性,而貪取之。這裏所說的“可得”是什麼?是指“可讓我受用”,因爲肯定這“色聲香味觸法”具有自體性,因爲有自體性,故我可以取得到;我在取得而且受用之後,便生一種感受,而且那個“感受”我確定也一樣是有自性可得,不管是苦受、樂受都是有自性可得。若能信解了達佛所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就不會去貪取任何物、及貪取任何受。然而衆生,都不能見此“無自性”之空性,故不離貪著,若離六塵貪著,即離凡夫位,而入賢聖流。然而並非聖賢就能完全離一切貪著,因爲像二乘之人,他離了“色聲香味觸”等世間的貪著以後,卻又執著有涅槃可得,因此涅槃也變成有自性;因爲有自性,涅槃就好像變成了一樣東西,是可以取得的一樣,因此二乘人才會取著涅槃。唯有大乘菩薩的智慧方能照見,連涅槃亦無自性可得,故連涅槃亦不住,是故“不取生死,不住涅槃”就是大菩薩的境界。《心經》是大菩薩的法門,乃至于諸佛成佛也是依此法門,其道理在此。
壹、心經顯說——第叁節
【度一切苦厄。】
“度”與“渡”同音同義;度過、度脫之義。不過這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譬如你劃船,從此岸渡到彼岸一樣,也就是橫渡(Traverse)的意思,它的抽象意義就是“超越”(Tranecend)。如此說來,“度一切苦厄”,就是超越一切苦厄。
“苦厄”代表一切苦,“厄”是指災難,什麼是災難呢?
一、最大的災難就是生死輪回。
二、其次有“九橫”,此爲種種橫死,都是災難。《藥師經》中即講有此九橫。
叁、佛法中又有“八難”。
現在首先講“苦”,苦有二大類:一類是八苦,一類是叁苦。“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以下解釋“八苦”:
1、生苦
“生”是一種苦,但是我們衆生通常都把生當作是一種“快樂”,所以佛說:“衆生顛倒”,以苦爲樂,即是此義。“生”有什麼苦呢?生人家的人(母親)很苦,被生的嬰兒也很苦。母親之苦顯而易見:十月懷胎、害喜、行動不便……等,還有,須多吃營養品,一個人要吃兩個人受用的份量,所以就很累啊!睡、坐、臥、都諸多不便。還有,母親最苦的時候是臨盆之苦,也不知道會死還是會活,尤其是以前,難産很多,即使現在還是有難産之事。再者,母親很擔心孩子生出來時,能不能五官完整、四肢俱全?以前的人,孩子剛一出生,母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檢查看他二十個指頭是不是都完整的?看有沒有兔唇?眼睛、鼻子、耳朵……六根有沒有俱全?很害怕缺了一兩件,故“生”人者是很苦的。其次,依科學家的實驗與統計,人的“痛”感,若依最高爲十級來講,則分娩時的“産痛”是十級的痛,其它的痛受的強度,都沒有這麼大——人間唯有生産最痛!至于被生的孩子有什麼苦?若不是佛開示,我們都不會有此智慧了解到——孩子實在很苦:十個月被關禁閉,昏天暗地的,“氣候”又陰濕,又悶熱;母親如果是沒有什麼特殊嗜好的人,則還好,如果是有特殊嗜好的,如喝酒、抽煙……那可慘了:胎兒天天抽二手煙,喝二手酒、不抽也要嗆、不喝也會醉:母親醉熏熏,他也跟著醉,至于如果母親常吸大麻、吃麻醉劑、或鎮定劑,胎兒就倒黴了。還有,母親如果喝滾燙的東西時,佛雲:此時胎兒有如在熱地獄裏一樣;母親如果喝冰冷的東西的時候,胎兒便有若身在寒冰地獄一般。母親如果走動稍快時,胎兒就像受到地震一樣。還有,最嚴重的是,有的人懷了孕以後還行房,佛說,那時胎兒有如萬針穿身一般痛苦!所以如果是佛教徒的話,應該懷了孕以後,以慈悲故,就不要再行房!懷孕以後不行房的好處,以下是我在家時的一位同修的親身經曆:那時我住在達拉斯(美國德州之大城),有一位同修女衆,她很信佛,而且非常笃信佛所教示的“孕後不行房”這一條開示,她並且常誦《地藏經》。她說她到了要分娩之前的十分鍾,才從停車場悠哉遊哉地走進醫院,進了病房才躺下來叁分鍾後,孩子就生出來了,她說:“好像大個便一樣,一點痛苦都沒有”。而且生出來的時候,醫生好訝異地說:“這孩子怎麼這樣幹淨啊!”因爲一般孩子剛生出來時,都是血肉模糊,亂七八糟,很難看,而且全身表皮都是皺巴巴的;然而那個孩子就不是這樣,身上一點血塊都沒有,並且皮膚光潤光潤的,這就是因爲她沒有行房,所以沒把孩子的環境汙染了,孩子的本身也沒被糟蹋折磨。至于生産的過程很快,而且母子都沒有經曆什麼痛苦,就生下來,這一點是跟誦《地藏經》有關系。生的時候母親固然痛苦,孩子也很痛苦!他要從一個很窄的門——比他的頭、身體都窄的門——擠出來,那是比在臺灣考大學還要難。孩子出來以後,會哭一聲,有些哲學家就講了很多原因;而佛說那是因爲溫度不對,母體體內很熱,而外面空氣較冷,孩子一出來驟然碰到冷空氣很難過,他沒有辦法表達,就只有哭了。所以應知,“生”實是一個巨大的苦難,其中毫無樂趣可言,而我們衆生顛倒,卻一直把生當作一種快樂,還拼命地慶祝、恭喜!每年還要辦慶生會,慶祝生日,“祝你生日快樂!”殊不知那一刻才是生死大難的時候。有一些不信佛的人猶能知生日那一天是“母難日”,其實應是“母子受難日”,所以,那一天其實應該好好的在佛前忏悔,誦經禮佛,作如是念:“我怎麼這麼糟糕,又來了。”故那一天不要買大蛋糕,更不要吃豬腳面線,應該是要難過的,而不是大肆歡慶的,因此佛教徒不應作慶生會,反而應該好好受持八關齋戒一天,好好的禁語、禁足,修行一整天,看看能不能早點離生死苦,證得佛果菩提,這樣才是佛弟子,受持佛法。
2、老苦
以上談“生”苦。接下來談“老苦”。老,是件很苦的事,這沒問題,很容易了解。老了以後,身體衰弱,多病,因爲這部機器用了幾十年,也磨得差不多了;老了,“身”衰退了,“心”也因爲積的業障太多了,所以便有所謂記憶力減退等等的現象,其實那根本不是記憶力減退,是因爲裏面的垃圾(業)太多了,所以運轉不靈光,而且新的東西都灌不進去了,所以學新東西比較慢;凡夫之人不解,便把這種現象稱作“記憶力減退”。然而如果是念佛的人,就不會有這種問題。尤其現在有很多所謂的“老人癡呆症”,精勤念佛、修行佛法的人就不會犯老人癡呆症。因爲念佛可以消業障,故心中的“業”不會積得那麼多,不會多到遮蓋心中之明,令人變成癡呆,甚至也不會變成“老蕃”。事實證明,大多數念佛的老人家,常常都能一直保持耳聰目明。所以依我所知,唯一可以避免老人癡呆症的方法,就是念佛、學佛。再者,如果經常拜佛的話,筋骨也不會老化:人老化時最明顯的征狀,就是膝蓋及腰骨彎不下去:而拜佛一定要彎腰,也要彎膝蓋,所以拜佛之人骨頭關節不易老化——拜佛的老人家,雖然年紀大了,也仍筋骨柔軟,如果再加上打坐,則更是常常精神奕奕。因此學佛的人其身、心都不容易老。其次,老了還有一種苦惱就是“寂寞”:子女都長大了,各自成家立業去了,丟下年老的爹娘;然而學佛的人就不太會寂寞,因爲你能到道場去,有師父、同修,可以共同砥勵道業,而且天天念佛、念經、作功課都忙不過來了,哪還有時間寂寞?所以學佛最好,可度“老苦”,可度老時之身苦與心苦。
3、病苦
生病當然很苦,這不消說,而人一生中總要生些病,如果不幸的話,有的人還經年纏綿病塌,當藥罐子,那真是很痛苦。有的人則一生要被開刀好幾次,在生死邊緣掙紮多次。然而病苦卻是誰也逃不了的。
4、死苦
死是很苦的:然而有的人又生顛倒見、邪見,說:“死了最好,你看他死時的樣子,好安祥!”其實大謬不然:人臨死的時候,神識必須要離開這身體,而神識是遍布全身的,要抽離的時候,是從每一根毛孔、每根神經、每個細胞、纖維裏面抽拔出來,然後才走得掉的。佛說:“神識抽離身體時,也是跟萬箭穿心一樣的痛苦。”不說別的,你有沒有拔過牙?一顆牙只有一根神經:光是一顆牙出問題,就令人痛得要命,而且拔牙前還得打麻藥,否則無法忍受,更何況神識要從全身幾千萬根的神經中抽離出來,你說痛不痛?人臨死前,除了肉體上的痛苦及掙紮外,還有心理上的恐懼、怖畏、以及貪愛、舍不得,放不下親人、眷屬、事業、責任、家財、田産等,所以死實在是一件唯有痛苦,而毫無一點快樂的事;因此若說死是快樂,則是愚癡的人顛倒之見。
5、愛別離苦
相愛相悅的人要分別,這是件很痛苦的事,然而人生之中, “生離”或“死別”之事總是難免,因此人生處處有苦惱。我們衆生所愛之物很多,然而我們所最愛的,莫過于我們自己這個色身,因此佛所說的“愛別離苦”,主要的是指:我們此生壽命欲盡之時,必須舍去此“愛得不得了的”身體所産生的痛苦。
6、怨憎會苦
討厭的人卻偏偏要聚會在一起,冤家路窄,這的確是非常苦的一件事。而我們衆生最怨憎的莫過于墮于叁惡道,成爲叁惡道之身,因此佛所說的“怨憎會苦”主要也是指此而言,而不只是指你碰到你討厭的人。
7、所求不得苦
你所要求取的,常常很不容易得到,這種苦也是相當惱人的;不管是求…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