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叁)
壹、心經顯說——第四節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一段是最有名,也是最難解釋的,你我有緣,也算是你們有福氣,都不保留的,講給你們聽。“舍利子”即是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舍利”是鹙的意思,“子”是中文,兒子之義,亦稱鹙子,因爲他母親叫舍利(鹙),他是舍利的兒子,所以稱爲舍利子(鹙子),以母之名爲名。舍利弗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很聰明——這句話有點矛盾,對不對?舍利弗的家族是婆羅門種,也就是印度種姓社會中最高階層之人,(印度人把修行者看作是最高貴的,比帝王——剎帝利——還高貴),他母親是位有學問之人,他母親的哥哥,也就是舍利弗的舅舅(摩诃俱絺羅,中文義爲“大膝”,又稱長爪梵志),也是一位非常有學問的婆羅門。舍利弗的母親有點像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一樣,是位才女,常常跟舍利弗的舅舅辯論,不過每次都辯輸她哥哥;然而自從懷了舍利弗以後,舍利弗的舅舅就忽然再也辯不過舍利弗的母親了,舍利弗的舅舅心理很納悶:奇怪她以前都辯輸我,現在怎麼都辯贏我呢?——哦!她懷孕了!可見這孩子一定是很聰明的人,因爲這孩子懷在母親身體裏,由于他的智慧的影響,乃至令他母親都變得聰明了!這還得了!他還沒出世就這麼厲害,一旦他出世以後,我這個舅舅怎麼辦?于是,趁舍利弗還沒出世之前,大膝就趕快去拼命修行。順便講一下,我有一位同修,他在電腦公司上班,他有一位老美同事,非常喜歡吃一種Sauerkraut(美國式的腌小黃瓜,味道很酸),他吃Sauerkraut的方式,幾乎跟我們磕瓜子一樣,當作零嘴來吃,很是特別。他每次吃Sauerkraut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瞇起眼來,贊說:It”s heaventy!“此樂如在天上”)。他跟我這位同修說:當年他母親懷他的時候,不知如何忽然變得很喜歡吃Sauerkraut,然而等生下他以後,他母親就不再喜歡吃了,而且更奇妙的是,還沒有懷孕之前,他母親從來也沒有喜歡吃Sauerkraut過;生了他之後,也不再吃了。可是,他卻從小就喜歡吃Sauerkraut,樂此不疲。由此可見,業力這東西實在是不可思議呀,甚至還會感染到別人:所以,舍利弗的大智慧在他還沒有出生,就已經顯示出來了,乃至于影響到他母親。
“舍利子”在這裏,修辭學上稱爲“呼格”(appostrophe),也就是“稱呼”之義,亦即當面直呼某人之名。在本經中舍利弗是“當機”,所謂“當機”就是在講經會場上,佛以他爲大衆之代表,作爲宣講的最直接之“對象”,就好像這一部經佛主要是對他講的一般,這時,他就被稱爲是本經的“當機”。此外,經文中在“舍利子”的前面,若加上“何以故”叁個字,則更容易明白什麼原故?前面是說觀自在菩薩在修行大智慧的時候,就悟了五蘊身心都是空無自性,而度脫了一切苦難,這是大前題;然後再說爲什麼呢?此時佛喊了一下“舍利子”,這等于是佛問“舍利子,爲什麼呢?”然後再自釋其原因:“因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是一切佛法的最深的總原理,就是:色不異于空,空也不異于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爲法的本性如是,故觀自在菩薩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色和空are not different(並非不一樣)。下面又接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豈不是重複嗎?並非如此,因爲這是從形式邏輯來看的。(在此插入一句話,諸位須知,在西洋及印度哲學及宗教中,都很講究“邏輯”一門,所有的思辯,都必須合乎邏輯,且有很嚴謹的規律及形式,論說之人絕不可不遵守,佛法也一樣遵守這些邏輯規矩來作論說,而佛法中的邏輯學稱爲“因明學”;《心經》中這段經文,就是依照因明學的方式來提出立論的。有心者可研究一下因明學,則更能通達佛理。)從論理學來看,“非不同”(“is not different”)並不等于“就是”(“is”),亦即:“is not different”,≠“is”,換句話說,“不是不一樣”並不等于“一樣”(“not different”≠“the same”),邏輯上,爲了陳述的表現正確且嚴密,避免暧昧、模糊不清,所以必須要這樣換個方式再敘述一下。雖然在一般人日常的語言看來好像是差不多的,可是在邏輯上而言,不能當成是一樣的。因爲在這兩種陳述相輔相成之下,便令整個立論嚴密完整(有如密不通風),無懈可擊,因此第二個陳述是絕對必要的。所以,“色和空不是不一樣的,空和色也不是不一樣”;又,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再進一步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從“消極”方面來說:消極而言,它們“並不是兩回事”。然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更進一步從“積極”方面來講,“其實它們是同樣的東西”。
我現在來作個譬喻。例如:我在圓形的白板上畫一個紅色的同心圓,另外再畫一個等直徑紅色的同心圓,又畫一個藍色的同心圓,于是白板上就有叁個同心圓。我說:紅色的圓代表“色”,藍色的圓代表“空”。然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換句話說,“紅色的同心圓”實不異于“藍色的同心圓”,而“藍色的同心圓”也不異于“紅色的同心圓”;其實更進一步講,“紅色的同心圓”就是“藍色的同心圓”,而“藍色的同心圓”也就是“紅色的同心圓”。爲什麼?因爲等直徑、等圓周、等面積,而且同在一平面上,所以是“不異”,故是“一樣”。這樣講你們可能稍微懂了一點。我現在再作一個譬喻,你若不能了解下面這個譬喻,則這一段經文根本無法通達,會變成只是一個玄之又玄的“玄學”。不過我現在一講,你們可能馬上就懂了:這一個圓形白板代表真如本性,“色”和“空”都是在真如本性上所畫出來的兩個“同心圓”,所以“真如本性”、及“空”與“色”,叁者皆等直徑、等圓周、等面積、同在一平面上(等直徑、等圓周、等面積,是指“內涵”相同,在同一平面上,義指“本體”相同),是故不同而同,但也同而不同。這樣有趣味吧?夠深嗎?很深且又很有趣味。你如果不了這個是真如本性的話,你再怎麼說,也都是言說戲論,辯來辯去,還是搞不清楚,等到我們講“心經奧義”的時候,再更詳細地發揮、闡釋。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這句經文是簡化(省略)的說法,若把它完整地陳述出來,則有如這樣:“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你看他(玄奘法師)翻譯得多漂亮:“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真是神來之筆!今天先講到這裏。請合掌念回向偈:“願消叁障諸煩惱……。”
壹、心經顯說——第五節
今天繼續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昨天講到“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先簡單複習一下,因爲也許有人昨天沒有來,前面一段沒有聽到。
“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多”是到彼岸或度彼岸。全句即“大智慧到彼岸”之義。
“心經”:“心”是心要;“經”是貫串或門徑。
“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同一尊菩薩,同體異名;前者爲法身之名,後者爲應化身之名。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在深深地修行“智慧到彼岸”之法門的時候,忽然徹悟了,而以智眼照見了身心五蘊都是空無自性(無自性空),因此而能夠超越一切的苦難、苦災厄。
“舍利子”:這句話是佛說的,其意涵:“舍利子,爲什麼呢?”佛在經文一開始先像講故事一般地作了一個陳述,講述過去已發生的一段事實,然後再回到現前來,問舍利弗。舍利弗是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就是舍利子,是同樣的意思,“舍利弗”完全是翻譯梵文的音,“弗”即是“子”的意思,“子”是翻譯它的意思。世尊在此呼舍利弗,可以等于表示如下的意思:“舍利弗,爲什麼呢?爲什麼觀自在菩薩照見身心五蘊都是空無自性的時候,能夠度一切苦厄呢?”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此即是世尊回答爲何“行深般若”之後能“度一切苦厄”之原因(或原理)。因爲色和空是無異(沒有不同),空和色也是無異,更進一步說,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因此可說是“色空一如”。不但是“色空一如”,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因爲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那麼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即是表示:受空一如、想空一如、行空一如、識空一如。
整個陳述起來,在“受蘊”方面即是: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在“想蘊”上:
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在“行蘊”上:
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識蘊”也是一樣:
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整個的陳述玄奘大師就用“亦複如是”簡單概括了。
【舍利子,】
“舍利子”:這是以下另外一個陳述。
【是諸法空相:】
這個也常常很不易解,到現在爲止,還沒有發現很理想的解釋,我現在試著诠釋一下:“是諸法空相”也就是這一切法空之相,“空”有一個形狀,雖然是空,但是它還是有一個相狀,佛在此即是說:“現在我們來嘗試描述一下這個觀自在菩薩所證到的“空”的相狀——也就是試著申論一下“空”的樣子是如何呢?”在經文中的“是諸法空相”的“相”字下面,應該…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