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諸行無常,諸受是苦,當體放下,這是不是涅槃的境界了?
師父:佛說,諸行無常,無常就是生滅性。諸,是衆多意,諸行的行,就是行的意思。行包括我們的虛妄心行,就是我們現前用的生滅妄識。在衆生的迷情上來說,都是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個虛妄心行也稱爲行。我們每天要見聞覺知,施爲運動,應用無窮,要數數生心,一會兒走路的心,一會兒吃飯的心,一會兒又是說話的心,一會兒又是嗔恨煩惱的心,一會兒又是歡喜快樂之心,這些心都是生滅性,生了以後又滅,這就叫虛妄心行。
虛妄心行有叁種表現形式,一個是惡性的虛妄心行,不僅給自己而且給衆生造成危害;另一種是善性的虛妄心行,心生了就叫行,能給自己和衆生發起利益;第叁種是不善不惡的,就是沒有善惡標志的,既不是善性的發心,也不是惡性的發心,因爲沒有善惡標志所以不容易使我們記憶,就是所說的不善不惡心,這種心叫無記心。我們每天要生幾萬、甚至幾十萬個念頭,舉心動念,但是不管心念怎樣生起,都出離不了叁種形式,就是善、惡、無記,無記像走路、吃飯、買東西這種發心。叁種虛妄心行都稱爲行。
因爲我們現前使用的這個生滅妄識,生滅心,它不是具體的事物,是衆生抽象的精神世界,屬于心法。心就屬于精神。不管哪一種心生起了,都是虛妄心行,心的行爲。比如說,有的人貪心嚴重,引取無厭,達到超越規範的程度,甚至發濁惡染汙心,想偷盜,搶劫,通過非法、非禮的手段,來滿足自己心上的貪欲。從他開始産生這種心,一直到在這一念心的力量作用下采取種種方便,巧施設計使手段,直到把財物據爲己有,用的都是惡性發心--搶劫、偷盜的這種心行。心的行爲,心態,就叫心行。發善心,發不善不惡心,也是這樣。這叁種發心都叫心行。心的行爲就屬于有爲,有作爲,這種心雖然沒有形狀,沒有相貌,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的力量和作用不失,它能使我們發起有爲造作。有爲造作就是有所作爲。像這種惡性發心,就是發起濁惡染汙的有爲造作,有害的有爲造作,屬于惡性造作。心生起來的時候,就是業,就是業相,罪業之相,生死相,也是苦相。所以《地藏經》說: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爲衆生不認識,就隨便想,隨便說,隨便造,沒有規範地胡思亂想,所以建立無邊的罪業、痛苦和生死。我們要發善心,要給自己和別人發起利益,在這一念心的力量作用下,發起善的造作,這也是心行。那麼不善不惡心也是這樣,但是不管是善的發心、惡的發心、不善不惡性發心,一切心行都是生滅無常可壞之性,都沒有一個常恒不變的實體,都是生滅性,所以稱爲有爲。有生就有滅,都是生滅性、無常性,就是不管這個心怎麼動念,也沒有一個常恒不變的實體,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所以這個心是無常的。諸行無常,一會逆境來了,認物爲己,心被境牽,就是對境發識,取了逆境的法相,唆發了我們的妄心,好壞、憎愛、取舍、鬥亂、危害,這都是虛妄心行,都是生滅、無常、可壞之性,都是生滅、無常、可壞之法。
因爲衆生不認識這個心,攀緣、妄想、執著種種虛妄心行,說這個心就是我,就是我之全體,我之所在,所以妄想執著,心有所住著,所以在這種虛妄心行的作用之下,去造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因爲業成就了,善業成就了,業有一種力量,業就是因,就牽引我們到人道、天道、阿修羅道叁善道去受報。循善因就受叁善道之報。如果(是)惡性發心,造了惡業,口說惡話呀(等)惡性造作,就受地獄、餓鬼、畜生報。循業受報。造不善不惡業,就叫無記業。無記業也有一種力量,根據輕重也牽引我們到六道裏去受生。所以心若生時即是罪生時,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嘛。佛在《遺教經》裏說:心是惡源。就是我們現前用的這個生滅妄識是萬惡之源。萬惡不從天降,不從地長,也不是別人給的,是由這個心生長出來的。心爲萬惡之本,就像河流似的,它是發源地。所以我們發心學佛當好製心。這個心,佛說四念處裏要觀心無常,不是我們正念觀察這個心才無常,心是無常性、可壞性,是心的本來面目,體性空寂,沒有實法可得。無論是善心、惡心、不善不惡心,哪一種心也沒有我可得。觀法無我嘛。
因爲衆生在迷,所以妄想執著的虛妄心行特別嚴重,說我的這個主張,我的這個見解,真實不虛,誰也不能否定,所以在這一念心的力量作用下起惑造業,循業受報,業有一種力量,牽引我們的八識總報主到六道裏去受生。這個業的力量也不可思議,諸佛菩薩雖然得無上的禅定,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和神力,但是不能阻擋我們循業受報。我們活著的時候造的善業成熟了,它就牽引我們的神識到人、天道去受生,諸天的境界或人道的境界就現前了,這是受業力的牽引,諸佛菩薩不能阻擋。就是說這種業力非常大,就像磁石吸鐵,射箭一樣,這個神識離開色身了,由于業力牽引,一刹那就進入那個道去受生了。所以我們發心學佛應當降伏其心,業不成就,心降伏了,那麼罪業就無所依據,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就無所依據。佛在經裏說麼:諸業不造,自然成道。都是因爲有業,所以循業受報,循因結果。所以世界相續,因果相續,生死相續,就是叁相續,直到今天也沒完結,就是因爲這個心沒有得到降伏,心還在不停地生滅,不停地做業。所以我們發心學佛,若對自己的心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能用佛法降伏其心,那麼都是徒勞而無益的。
叁界六道,內之身心、外之世界,外之世界,就是我們依賴生存的依報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房屋草木、飲食醫藥等等這一切,也都是循業發現,循因結果。這個正報身心,正由業力感報此身,也是循業發現,循因結果。這是由別業,每個衆生造業不同,所以果報就不同。那麼依報世界是我們共業所感,所以整個身心世界,叁界六道,也是成、住、壞、空的形式,受業力支配,隨著業而不停地變化。就像房子似的,成,二十小劫;成了以後有人住,二十小劫;然後壞,就像房子倒塌了,二十小劫;然後空了,二十小劫。循我們的共業,然後再成、再住、再壞、再空,都是這個規律。所以業力之大,《地藏經》不說嘛:能深巨海,能超須彌。衆生這個業,佛在《華嚴經》裏說:如果一個衆生所造的業,若有形相的話,把它摞起來,盡滿虛空也容納不下。業是由我們現前這個心造的,心是無常的,是生滅性、可壞性,我們無論怎樣妄想執著這個心,就像用手抓虛空似的,最後也沒有實法可得,都是徒勞身心。這就是諸行無常,是指心法說。
心是萬惡之源。佛在《楞嚴經》裏說麼:這個心是生死的妄本,一切生死、罪業、痛苦,都依這個心而得建立,它是虛妄的根本,它不是真實的根本。佛說兩種根本,它是生死的妄本,是生死的怨賊、家賊,正因爲衆生不認識,所以認賊爲子,把這個生死的冤賊當作親人,那麼家賊不除,賊住在我們身心,就像家裏有賊我們還不知道,就絕對避免不了賊對我們的危害。劫虜我們的法財,殺害我們的慧命,使我們長劫輪回于生死不得出離,受生死的貧困,不都是這個生死怨賊的惑亂嗎!所以我們學佛要認識心,我們六道衆生就是由這個心作得。
天道,是由善心、五戒十善法作得,心不貪、嗔、癡;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绮語。身叁、口四、意叁,十惡若止了就是十善,就能生到天道。善惡在心上,由心變現,天人也由十善心作得。人道由五戒心作得,五戒是人道的浮囊,我們心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種粗重過惡之心我們永遠不生,心不想,口不說,身不造,我們就能繼續人身,享受人道的福報。如果我們不修十善,也不守五戒,那就是無惡不造了,不能把自己的身、口、意納入五戒十善的規範,人天道就失掉了,就得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道去受苦報,就是叁惡道,那麼我們自己就不能主宰了。這些畜生之類都受別人主宰,使役,宰殺,鞭抽棍打,種種逼迫,流血犧牲,都是自造業還自受。誰造的呢?心造的。所以佛發明這個真實谛理,告訴我們,把出離叁途道能夠得生人天的辦法告訴我們,讓我們自己去覺悟,去認識,去實行,我們就能夠永遠避免叁途道。這是就世間法來說,因爲世間用的都是這個心嘛。 貪心是地獄,嗔心是餓鬼,愚癡心是畜生,就是由于貪、嗔、癡、鬥亂、危害這些心不除,就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道,都是這些黑暗心、惡性發心不除。都是由心變現的,就像今天,大家來到這裏,誰讓我們來的呢?這不是我們的心讓我們來的麼!所以才變現我們講說佛法的境界。這個境界也是識變,唯心所現。大家隨著佛法的淨緣,能坐在這兒聽說佛法,所以我們修行全憑心上用功夫,心上不覺悟,不淨化,那佛對你都沒辦法,佛也不能把我們送到天上去,送到極樂世界去。我們要想往生極樂世界,佛只能把往生的方便辦法告訴我們,道路指示給我們,我們實不實行,走不走極樂世界這個道路,在于我們自己的決定、認識。我們不走,佛也沒有辦法呀!佛想接引我們,接引無人,接引不著,沒人去。所以我們也得一心念阿彌陀佛,相信、發願、一心,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了,那麼一切妄想都降伏了,極樂世界就現前了,我們就在蓮花化生。也是唯心所現,識變,識就是心,由我們這個心變現。阿彌陀佛這一念心就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果報的體。自己不下功夫,求諸外仙、外道、鬼神,那不虛妄不實嗎!它們尚且正在生死,還沒有辦法出離無明妄想,還不能發心學佛,還要鬥亂危害,你說我們向它學什麼哪?只能學生死法。
我們發心學佛要認識我們的心是生死妄本。佛在《金剛經》裏不說麼:"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生活在世間幾十年了,我們有百千萬億恒河沙數種心,發過善心,發過惡…
《諸行無常,諸受是苦,當體放下,這是不是涅槃的境界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