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講記(聯波仁波切)

  

《極樂願》講記

  

至尊上師聯波活佛講授

  

很榮幸能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佛法。我們今天學習的是《極樂願》,學習的是我們這一生心識離開肉體以後,引導我們的趣向最方便的法。爲什麼說是最方便的法呢?這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由阿彌陀佛的大願力,以及十方佛菩薩慈悲的總合體——觀世音菩薩的引導,我們能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對于我們任何一個佛弟子而言,這是最方便的一個法門。那麼修這個法呢,當然,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不管是漢傳也好,藏傳也好,都很重視修阿彌陀佛的淨土。特別是在藏傳的密法裏面,淨土法門也是非常圓滿的。有自力修阿彌陀佛的法,也有用法力移識(遷識)的法——把我們的意識或靈魂轉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種法就是我們平常講的“頗瓦法”,這是最快速的往生極樂世界的法。

  

也許有人問,藏傳佛教的密法和淨土宗是不是兩回事?有這樣的疑問,實際上我認爲,這種修淨土的法完全是相同的,是一致的。但是方法呢,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頗瓦法有自力法,用自己的力量,修頗瓦法圓滿以後,把自己的意識轉移到西方淨土。這是一種方法。還有一種呢,一個人如果過去沒有學過阿彌陀佛淨土的法門,在他臨終的時候,邀請一些高僧大德,或者修過頗瓦法的人,用強迫的形式,把他的心識帶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也是頗瓦法。所以在西藏,人去世以後,他的家人就會邀請一些修過頗瓦法的人——活佛或者高僧,給他(亡者)專門來做超度。超度的方法,最殊勝的就是頗瓦法。頗瓦法超度的這個人,過去沒有學習過任何阿彌陀佛的法門,但是用頗瓦法的力量,結合阿彌陀佛的願力,把他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就是超度法。在藏地也有把亡者的遺體馱到寺院裏面,讓僧衆給他作超度法。超度法的儀軌有點兒長——也不算很長,這個超度法的儀軌和頗瓦法的含義完全是一致的。大體內容是什麼呢?首先迎請阿彌陀佛來到亡者的頂上,然後用法力把他已到中陰階段的靈魂召請到阿彌陀佛的心中,然後用法力把他一刹那間,送到阿彌陀佛的淨土。這就是頗瓦法。

  

我們今天所講的是《極樂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願。這是宗喀巴大師依據《阿彌陀經》而造的。這個願在西藏不僅是格魯派,其它的教派也修這個法。《五大願》有些是經文摘錄,有些是宗喀巴大師造的,這是格魯派的五種大願,其中《極樂願》是宗喀巴大師造的。昨天是漢地農曆十月二十五,今天是藏曆的十月二十五,是宗喀巴大師成道紀念日。我們在這樣一個殊勝的日子裏一起學習《極樂願》,因緣也是非常殊勝的!

  

宗喀巴大師曾經用叁句話來概括總結他一生的全部修行的方法,第一句是“最初多求廣大聞”,初始的時候尋求多聞。宗喀巴大師在16歲時,離開自己的家鄉,千裏迢迢來到拉薩的附近,當時最大的寺院就是桑樸寺,是一個噶當派的寺院,由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開創的寺院。那裏居住了許多的高僧大德,宗大師就在那裏學習,後來又去薩迦、噶舉等各種教派當中學習,還包括甯瑪派,也拜過甯瑪派的老師。到西藏的各大寺院去學習各種各樣的教法——這就是多聞。這就告訴我們,首先要學好佛法,要廣大多聞,就是要集中精力來學習佛法,佛法的含義到底是什麼?這個要再再地研究,再再地探討,這是第一句的含義。第二句就是“中現經教皆教授”,中時把一切教理教義的內涵,掌握到自己的心續當中。最後一句“後盡日夜遍熏修”,最後他把所學到的、所掌握的一切教理晝夜不斷地修行。——這就是學修結合的方法。宗大師的一生都包含在這叁句話中了。最後,他把所得到的一切善根回向給弘揚佛法的事業——“爲弘聖教皆回向”

  

這說明對于一個學佛的人來講,即使我們所希求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一個比較方便的法門,但是我們不能僅僅認爲淨土法門的修法就只是念個佛號——雖然這也有無量的功德——我們還要盡量掌握一些佛法的內涵。能這樣學起來的話,當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那根機就不同了。這在《極樂願》當中也講了,那裏也有小乘和大乘的差別。在淨土裏都是聖者,沒有凡夫,沒有聲聞、獨覺的凡夫。那裏的聲聞、菩薩,都是聲聞的聖者和菩薩的聖者。那裏的衆生分爲人、天兩種,實際上外相沒有多大差別,只是他們的根機有差別。這是由于在往生之前,有沒有學好佛法?有沒有把佛法的基礎打好?這上面有差別,到了淨土,就成了根機的差別。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就像剛才介紹的宗大師那樣,剛開始我們要學習,學習的目的就是爲了修行。如果要得到一個正確的修行,必須要好好學習!不能光是打坐。對治煩惱的方法如果你掌握不到,煩惱就非常難以斷除。而當我們掌握好佛法以後,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的信心就更加堅定,那樣修起來就更容易了。當然,我們往生淨土的法門,主要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他在成佛之前發的四十八個大願。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一定的對阿彌陀佛的信任心,那也是到不了淨土的。只有通過不斷深入地學習,才能對阿彌陀佛的法門生起堅定的信心,有了這樣的信心以後,再求往生就更有把握了。

  

今天所講的這個法,我根據藏漢文的對照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在願文的開頭,過去的聖哲們,哪怕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禮敬叁寶。那麼禮敬叁寶的主要含義是什麼呢?一方面是要讓所造的論圓滿地完成,第二方面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利益衆生。所以前邊要寫禮敬的贊詞。前面是梵文的“納摩、姑噜、曼殊葛沙耶”,我們有時讀“廓喀耶”,但不一定都這麼讀,有時也讀做“沙”。這句話是禮敬上師文殊菩薩。在上師和文殊不二的面前我來頂禮,這樣能得到更圓滿的加持力,所以前面要加個上師。

  

下面的禮贊文“勝業能賜衆生福”——“勝業”就是佛的事業,佛的事業就是用最殊勝的方法來利益衆生,讓衆生來種福田;“暫念遠離死主怖”——在死亡的過程當中,你哪怕只念一句佛號,你就能離開死主的恐怖;“恒愍有情親如子”——這就是佛菩薩的慈悲的力量,這慈悲的力量是無限的;“敬禮導師無量壽”——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的報身相,化身的阿彌陀佛就是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沒有戴佛冠的形相。實際上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這裏爲了用《極樂願》利益一切衆生,所以首先頂禮的是阿彌陀佛。

  

下面是立誓造論的詞:“數爲牟尼所稱贊, 佛刹土中最殊勝,有數往生極樂願, 悲增上故隨力說。”——這是立誓要把《極樂願》圓滿地完成。這裏的內容一方面是讓人們聽到西方淨土的功德都能生起歡喜心;另一方面就是依靠這個《極樂願》能讓人們到達西方淨土。這個西方的淨土是釋迦牟尼佛多次贊歎過的。在整個宇宙中佛的淨土是無數的,但在其中最殊勝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所以宗大師在這裏立誓要把這些全部圓滿地寫出來。

  

那麼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呢?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六道輪回的一切痛苦——當然大家大體上都有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願望,但是有時候我又觀察到,很多人修淨土的主要思想是什麼呢?通過人世間各種各樣的苦難、折磨,對輪回也有一些相似的出離心。但是很多人是這樣的想法:這一生在人間活的太忙碌、太辛苦,爲了求自己的安樂,僅僅是求自己的安樂,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享受。好像生起一點出離心,所以念佛求生極樂……僅僅爲了這一點,恐怕我們的思想觀念就不那麼圓滿。爲什麼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足一定的條件,而且對求生西方淨土的大乘行者來講,他必須要實踐菩薩的行爲,如果光是想自己在淨土中享受,不考慮衆生的安樂,那麼我們到了淨土以後這個意義也不是很大,並且僅僅是爲了這一點,想達到淨土也有一定的障礙。無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我們都是大乘的佛法、大乘的思想,那就必須要有利益他人的思想。如果知道了淨土的一些功德,就只想到那裏去享受享受,這就沒有達到佛對我們的要求。

  

“無明深障取舍處”——我們爲什麼在輪回當中受苦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無明。我們爲什麼會生起瞋恨心和貪欲心?由于我們“無明”的緣故,“深障取舍處”,不知道取的是什麼,舍的是什麼。

  

“嗔恚械奪上趣命”——上趣命就是善趣的命。輪回中的善趣,就是人天的果位,因爲瞋恚就得不到。我們離開這個肉體之後,來世還能不能投生到人天善趣?不要說是淨土,就是再投生人世也是很難的。我們的修行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沒有這個把握投生善趣——因爲我們的瞋恨心太嚴重!就連小乘佛教的下士道也不是求得今世的安樂,而是來世的安樂。這是增上生,就是來世的人天的果位。那麼我們能不能得到人天的果位?一點兒也沒有把握。由于我們瞋恨心的緣故。

  

“欲愛索縛輪回獄”——由于我們貪欲心和瞋恨心的緣故,像繩索捆綁我們的身體一樣就把我們捆在輪回的牢獄裏面。

  

“業河漂向有海中”——我們有了貪瞋癡叁毒的緣故,我們造了很多的惡業。這個業我們積累得像大海一樣,使我們漂流在苦海之中。這裏講的是什麼呢?主要是知道輪回的本性—…

《《極樂願》講記(聯波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圓滿之戒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