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宗教學▪P48

  ..續本文上一頁。梵神睡了,世界便破壞。再等同樣的時間,梵神醒來,世界又成立。佛教的學者,則將之分爲:成、住、壞、空的四劫。以四劫爲一大劫,即一個循環,觀念雖略異外道,但也大同于外道。因爲這種時空組織的思想,是完成于部派佛教時代,所以我稱爲佛教學者的意見,而不稱爲佛的知 見。

  兩大史詩我們知道,當雅利安人進到印度之後,征服了先住的土著民族,爲了保持雅利安人既得的優越權益,所以創始了階級製度。因爲當時的雅利安人,是以祭司爲社會的領導階層,便唱出了一個神話:「梵天口中生婆羅門(祭司),肩膀生刹帝利(武士),腿部生吠舍(平民),腳上生首陀羅(賤民)。」故在《吠陀》文學中,均以婆羅門階級爲最高。

  但在雅利安人移住到恒河流域之後,與土著達羅維荼族的文化接觸交流之下,便對《吠陀》思想産生了審查的態度,他們是將刹帝利階級提高至婆羅門以上,至少是看爲平等。于是,就産生了兩部以王者武士階級爲中心的史詩,那便是《摩诃婆羅多》及《羅摩耶那》(Ra─ma─yan.a)。這兩部書是接受《吠陀》思想的根柢加上民間信仰的素材,镕鑄起來,用敘事詩的體裁,敘述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狀態。正如兩大史詩的英譯者洛美斯達德(Romesh C. Dutt)所說:「兩大史詩顯示給我們以古印度所存在的文明與文化、政治與社會生活、宗教與思想的最明了而生動的圖畫。」它是代表當時王者武士們的思想模式,也代表了當時印度一般宗教信仰的傾向。而此時代正好是佛陀化世的前後。

  《摩诃婆羅多》譯爲《大戰詩》或《大戰書》,照字意解應是「大印度」。摩诃 是大,婆羅多則爲印度人自稱他們的全境。這是世界第一長詩,共十八卷十萬頌二十萬行;若把希臘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合並起來,也不過《摩诃婆羅多》的七分之一。全書故事是以階級歧視而引起:有兩位武藝相埒的英雄迦那和有修,本爲同母所生。迦那爲車夫的兒子,有修則爲國王的兒子。在一次比武大會上,迦那因爲是車夫的兒子而被拒絕比賽,有修則順利地取得了冠軍;又一次在女主角德珞帕娣的選婿大會上,迦那雖有合格的絕技,德珞帕娣竟當場宣布不願嫁給這樣一個車夫的兒子,結果又是有修中選。因此而使兩位親兄弟成爲生死怨家,興起了一場動員全印度大小數十國的大戰。在拘羅地方大戰十八天的結果,迦那仍死于有修之手。

  大戰發生的時期,據歐洲的東方學者麥克唐納(Prof. Mac Donell)等說:是在西元前一千年頃。有些印度學者,則謂在西元前一千叁百年左右。傳說此書的作者是廣博尊者,口口相傳而到最後,始用梵文記錄。實則此書是經過長時間及很多人的努力而完成。在西元前五世紀時,可能尚是一些口唱的短歌,多半是不連貫的戰歌或戰史。到西元前叁百年左右,才由僧侶們把各自所信的諸神及神話插進去,用以擡高其宗教的地位。到西元叁百五十年爲止時,已在詩中加進道德的教訓,使之成爲雅俗共賞而獲得「第五吠陀」的美稱。書中的可利休那 (Krishna)智慧卓越,有人把他比作《叁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因此也被印度教視爲毘紐笯的化身。

  《羅摩耶那》譯作《羅摩所行傳》,共有七卷二萬四千頌四萬八千行。此書的基礎早于《摩诃婆羅多》。在西元前五百年時,已完成了簡單的故事,但到亞曆山大于西元前叁二六年攻略印度後,此書仍在增加之中。

  這是敘述憍薩羅國羅摩王子的一生行事:他爲遵守父王諾言而放逐于南印度森林中十四年,忠心的妻子息妲隨行,卻被錫蘭國王誘拐而去,因而引起戰爭。後得猴神哈紐曼的幫助,渡海攻陷錫蘭而救回息妲。此在佛教文獻中也有消息。例如巴利文《十車王生經》及漢文《十奢王緣》中,同樣記載著羅摩放逐的故事;又在漢文佛典《未名王生經》中,說有一位國王被逐,王妃被邪龍搶去海島,因得小猴之助而負石填海,天藥治病,屠龍得妃。這兩種記載,可說是《羅摩耶那》最初的本事。

  可利休那與羅摩,同被印度教視爲毘紐笯的化身;但可利休那的教訓和靈異,究不如羅摩人格的故事感人之深。所以迄今在印度民間,羅摩崇拜的勢力大于可利休那。印度政府也每年要主持羅摩節的典禮。(本目內容多半采自糜文開的《印度兩大史詩》)

  第五節 印度教的內容

  印度教的曆史 印度教(Hinduism),即是新的婆羅門教。在佛陀時代的前後,由于新興思想及民間信仰的刺激,有神派的婆羅門教,即漸變而成了印度教。

  印度教的曆史,大致可以分作六個時期:

  第一期:自西元前二世紀至西元後二世紀之間,是有神論複興轉機的時代。此系由于《羅摩所行傳》及《大戰書》的兩大史詩的力量,將梵天、毘紐笯、濕婆的地位提高。又有《奧義書》將梵我與濕婆、神與英雄可利休那,視爲一體,樹立了唯一絕對人格神的崇拜。

  第二期:西元二百年至五百年時,有毘紐笯派、濕婆派、梵天派等的産生。由佛教方面的資料,知道毘紐笯派及濕婆派,在龍樹時代(西元一五○─二五○ 年)已經出現,因在《中論》及提婆的《百論》中,已提到了這兩派的信仰。

  第叁期:西元五百五十年至九百年間,由商羯羅阿闍梨,自吠檀多派的哲學基礎上,大成了印度教;濕婆派及毘紐笯派在此期間極盛。從《大唐西域記》中知道,玄奘留印期間,印度諸國多有信奉大自在天及那羅延天;唐玄宗開元年間 (西元七一叁─七四一年)來華的金剛智及不空所傳的密教,亦有降伏大自在天之說。濕婆派的異流铄乞多派(S、a─kta)的女神崇拜,也在此期中興起。

  第四期:西元九百年至一千叁百年頃,爲怛密耳(Tamil)宗教詩人歌詠其宗教信仰中心的時期。

  第五期:回教影響印度教的時代。

  第六期:西元一千八百年之後,基督教影響印度教的時代。

  本書不能將印度教的各派各期,詳細介紹,只能將印度教與佛教先後互關以及重要的部分,作扼要的說明。以下所用的參考資料,則系取自A崎正治的《印度宗教史》,阪井尚夫的《印度之宗教》,糜文開的《印度曆史故事》及《印度兩大史詩》。

  印度教的叁位大神印度教是《吠陀》信仰的革新,也是婆羅門教的複活。因在阿育王時代之前,佛教的崛起,取代了婆羅門教的地位。此後,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的優點,以及民間信仰的要素,便起而複興成爲印度教。

  取自佛教的有哲學理論、宗教儀節、寺院建築、聖像雕刻和繪畫,以及聖迹的巡禮及培植。此在佛教以前的婆羅門教,特別是藝術方面,非常貧乏。

  取自民間信仰的,則爲《羅摩所行傳》及《大戰書》中的英雄人物,被印度 教融和成爲神的化身而加以崇拜。由于民間英雄崇拜及佛教化身觀念的輸入婆羅門教,結果便出現了一神而現叁身的信仰,將婆羅門教的梵天,演爲叁種身分:

  (一)婆羅摩(梵天)爲宇宙的創造神。

  (二)毘紐笯(那羅延天)爲宇宙的保護神。

  (叁)濕婆(大自在天)爲宇宙的破壞神。

  此叁大神的性能各異,本體則一,是由一元之本體而作叁種不同的顯現。吠陀時代以來的諸神,均降爲叁位大神的下屬。這種叁位一體的信仰,略似基督教的聖靈、聖子、聖父;梵天居于聖父的位置,毘紐笯與濕婆居于聖靈的位置,化現的英雄人物居于聖子的位置。但到後來,印度教徒對于毘紐笯及濕婆起了個別獨立的崇拜,印度教也就因此分派再分派。

  梵天,本爲古來印度的最高神。到了印度教,又對他構成了新神話,將他置于宇宙的中心位上,而把另外二神當作人格崇拜的對象。加上民間英雄崇拜的故事,此二神的神話也就越來越與人間接近。由于英雄的戀愛故事,故也構成了神之配偶的女神崇拜。《羅摩所行傳》中的羅摩,《摩诃婆羅多》中的可利休那,既被視爲保護神毘紐笯的化身,書中的女主角息妲和薩維德麗,黛瑪英娣和德珞帕娣,自然也成了被崇拜的女神。由于兩大史詩均極重視夫婦的愛情,婦人的忠貞 和賢淑,青年男女的相愛。例如牧童可利休那與少女相戀,羅摩與息妲的蜜月,或則悱恻動人,或則風光旖麗,都是一種戀世思想的表達。故在此後的印度教各派,固仍有修苦行的人,多半教派的教師卻是有家有室的人。

  這種化身的思想,原出于佛教。佛的「本生譚」中,說他在往昔生中行菩薩道時,曾現種種身分及種種類形,此爲印度教吸取之後,即有毘紐笯化種種身的傳說。例如《大戰書》卷一四,便說曾化野豬、人獅子、倭子、魚、羅摩、可利休那。其他地方的記載,乃至連佛陀也被說成了毘紐笯的化身之一,佛像也成了被他們崇拜的對象。因此,佛教中慈悲、寬容、平等的觀念,也被印度教吸收過去,終使佛教混入印度教中而消失。

  《富蘭那》文學及印度教的諸神印度教的教理及神話,自佛教之後,即漸次形成。至西元二、叁世紀之際,即有新的聖典編成,稱爲《富蘭那》(Puran.a)文學,系由二大史詩的神話、印度教的法典以及其他的傳說與習慣的總合與大成。它的內容在四世紀的一位學者,將之分爲五部:

  (一)世界創造之宇宙論(sarga)。

  (二)世界之維持、破壞,及其年代(prati-sarga)。

  (叁)諸神及教主之系統(vam.sa)。

  (四)摩拏之曆代(manvantara)。

  (五)日、月兩個種族之曆史及其子孫(vam.sanucarita)。

  現在的《富蘭那》已經後世改竄不少,故其只就關于梵天、毘紐笯、濕婆叁神的記載而分作叁類。

  在《富蘭那》中,以爲世界之創造,是由于梵天或毘紐笯受了婆薮天(Vasudeva)的迷妄,故造出梵天的世界,並使其子七人爲教主,主持人類的繁殖和世界的成壞。這個世界的中心是須彌盧山。在我們所住的閻浮提波(Jamabu- dvipa)…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