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竟來自何地?尚待學者們的繼續求證。若從人類學及比較宗教學的立場推想,不論任何民族,他們均有共通的特質,畢竟人類的思想是大致相似的。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會産生類似的現象了。
上古的宗教信仰
中國人的上古祖先的信仰,與其他民族的原始人類,沒有什麼不同之處,也是圖騰崇拜及庶物崇拜的信仰者。
先說中國人的圖騰崇拜:例如伏羲氏所本以畫八卦的《河圖》,夏禹所本以作九疇的《洛書》,說是出于龍馬及靈龜,而且古代的叁皇五帝等的形像及感生的傳說,大多與庶物有關。傳說伏羲氏是蛇身人首;「搗黃土爲人」,「鏈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的女娲氏,也是蛇身人首;神農氏則爲牛首。伏羲氏由其母感虹回繞而生,神農氏由其母感龍首而生,黃帝由其母感大電繞北鬥樞星而生,少昊氏由其母感太白之精而生,堯由其母感赤龍而生,契由其母感吞燕卵而生。《詩經》亦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孔子由其母夢黑帝(水星)而生,乃至漢高祖劉邦,也是由其母夢與蛟龍合而生。這些均可說明是圖騰崇拜或圖騰觀念的遺産。
尚有個人的生肖,中國人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等十二種動物,作爲生年的所屬。這雖由天幹地支的大道理而來,但也不難推想到此十二地支的原始信仰,即是圖騰崇拜。
再說庶物崇拜,試舉如下:
(一)日、月的崇拜:因爲天無形體,故以日爲百神之王,配之以月。如說:「祭日于壇(春分),祭月于坎(秋分);祭日于東(外祭),祭月于西(內祭)。」(《禮記.祭義篇》)。可見祭日、配月是叁代(夏、商、周)通行的信仰。
(二)星辰的崇拜:漢字中凡是關于崇拜或祭祀的字,都從「示」,此即「崇拜在上的日、月、星叁光」的意思,「二」是上字,「川」是代表日、月、星叁光。故于《周禮.春官.大宗伯》之中說:「以實柴祀日、月、星、辰。」由對星辰的崇拜,即認爲世間的人均與天上的星宿有關。致到晉代葛洪的《抱樸子》中要說:「《玉鈴》雲:『主命原由人之吉凶』。製在結胎受氣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聖宿則聖,值賢宿則賢,值文宿則文,值武宿則武,值貴宿則貴,值富宿則富,值賤宿則賤,值貧宿則貧,值壽宿則壽,值仙宿則仙。」(內篇卷一二)中國的星命之學,排八字算流年,即由星宿崇拜而來;中國人將定命論稱爲宿命論,也是由此而來。
(叁)自然氣象的崇拜:在古書中對同一神也有不同的名,例如《周禮.大宗伯》的「飌師雨師」,〈洪範〉之注則謂:「箕星好風,畢星好雨。」〈天問〉中的雨神叫作萍翳,〈離騷〉及〈遠遊〉中的風神叫作飛廉及風伯。另有在〈離騷〉中的雲師及雷師叫作豐隆。在《周禮.春官》中,又有暑神及寒神的季候崇拜。
(四)自然山水的崇拜:《周禮.小宗伯》說:「兆山川丘陵墳衍,各因其方。」「兆」是築壇以祭祀的名稱。《尚書》中說虞舜:「望于山水,遍于群神。」《禮記.祭法》中也以山林川谷丘陵,是人民取給財用之地,故列爲祀典。〈九歌〉中以山鬼稱山神。水神之名很多,〈遠遊〉中稱爲海若,〈九歌〉及〈天問〉中稱爲河伯,〈九章〉中稱爲陽侯,又有〈遠遊〉中稱爲馮夷。
(五)社稷的崇拜:社稷是土谷之神,社是從土地産生農業稼穑的職能而來,所以自天子以至庶民,皆各有其大小尊卑不同的社。在民間以二十五家建立一社,百家爲裏社,二千五百家爲州社;並以最適宜其土質之樹,種于各社之旁,當作社神崇拜。如《論語》中說:「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這種社的性質,有點像希臘及羅馬的聖火。稷是谷神,以稷爲五谷中主宰的代表。社稷是由自然力的崇拜而起。民以社土爲居住,又以食谷爲生活,故到後來的政治上,把社稷的祭祀看得極重要,它關系著國家(領土主權)的存亡,故將其祭壇 設在王宮之右,與宗廟相對。
開辟神話
中西各民族,多有各自關于開天辟地的神話。希伯來人說是上帝創造天地,中國古籍中雖沒有這類具體的描寫,但自春秋戰國以迄魏晉時代,就成立了許多神話。盤古開天地的神話之摻入古史,則始于叁國時代。《太平禦覽》所引徐整的《叁五曆記》及梁代任昉的《述異記》,均說到盤古的神話。《叁五曆記》說:「盤古在天地之中。」《述異記》說:「盤古在天地之先而爲天地萬物之祖。」
《叁五曆記》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清陽爲天,濁陰爲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聖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厚,盤古極長。」(《太平禦覽》卷二)
《述異記》的開頭說:「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爲四嶽,目爲日月,脂膏爲江海,毛發爲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爲東嶽,腹爲中嶽,左臂爲南嶽,右臂爲北嶽,足爲西嶽。先儒說:盤古泣爲江河,氣爲風,聲爲雷,目瞳爲電。古說:盤古氏喜爲晴,怒爲陰。」
這是把宇宙間的自然現象,用神話來解釋的一種記述。據學者考察,《後漢 書.南蠻傳》中說:南蠻之祖,名叫盤瓠,或者是把南蠻的開辟神話,轉變成爲中國人共同的神話,因在廣西的南海有盤古墓,桂林又有盤古祠(並見《述異記》),盤古大概就是盤瓠的變音吧!
盤古開了天地,又有「女娲搗黃土爲人」之說(《太平禦覽》人事部所引風俗通之語),這幾乎與《舊約.創世記》所說的神話相同。女娲氏是古代帝王,是神聖的女王。有關女娲的神話,則頗有矛盾之處,因她姓風,與伏羲氏同一宗族,而又成爲伏羲氏的王後。後來繼伏羲氏而治天下,爲第一位中國的女王,可見在她之前已有了人類。至于她的「鏈五色石」的神話,據張其昀的《中華五千年史》第一冊四頁的解釋,是「表示新石器時代的情況,那時期石器已經高度磨鏈」,「五色石則表示石器種類繁多,藉以適應各種不同用途的需要。」如此解釋古代神話,確是史家的責任所在。
巫觋與巫術的信仰
巫觋之在原始民族中,乃是通行的信仰。巫觋是代人祈禱神明降福的人,是人神之間的媒介者,與古代猶太教的祭司如摩西,乃至諸先知一樣。中國古代,曾經特爲宗教信仰設兩種官職:一叫「祝」,一叫「史」,巫觋便是祝的一類。《國語.楚語》中的觀射父說:「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 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可見古代巫觋的資格,也是很不容易的。
《說文解字》中則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中國上古的巫祝,大抵是以女人充任,若男子爲觋,也要男著女裝。後來傳到新羅去,凡爲觋的男人,都著女裝。例如他們信奉的「花郎」,都是選取貴族中美秀的少年擔任。由韓國傳至日本,日本迄今仍有以男著女裝而行祭禮、作歌舞的宗教儀式。
巫術是由巫觋而來。中國的巫術,實在太多。王治心的《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第一章中說:「我們一讀中國的古籍,無論是經、子、史,無一不有關于巫術的色彩。《易》的陰陽,《書》的五行,《禮》的明堂,《詩》的五際,以及二十四史中的五行、方技、術數,子集中的鬼神因果,尤其是漢代的谶緯,與漢以後的佛道諸籍,莫不充滿著許多神奇怪誕的巫術。」因爲巫術的範圍非常複雜:「大概史籍中所列關于祭祀的明堂、合宮、封禅、祠祀,及兵家的權謀、形勢、陰陽、技巧,術數的天文、曆譜、蓍龜、五行、雜占、形方,方技的醫經、醫方、房中、神仙……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內。」
陰陽五行八卦
中國的巫術,主要是由陰陽及五行演化而成。陰陽源出于《易經》,五行本出自〈洪範〉。《易經》的陰陽及〈洪範〉的五行,原意是推究宇 宙原理的解釋。戰國時的陰陽家,也是一種學術的研究者。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乃是對宇宙元素的分析,正像印度以地、水、火、風的四大爲宇宙的根本原因一樣。但在宗教方面,始終是以陰陽五行爲巫術的根本。到了秦漢時代,特別是董仲舒著的《春秋繁露》,以儒者的身分,提倡陰陽五行的迷信,推行求雨止雨的巫術。所以,漢代的儒家思想之因雜以迷信,與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罕言「性與天道」,是很有距離的。無怪乎章太炎要說:「夫仲舒之托于孔子,猶宮崇、張道陵之托于老聃。」(章氏叢書《太炎文錄》二)
本來,伏羲氏用陰陽的道理,畫出八卦,乃是人類最初對于自然現象記錄的象征性的符號。初由對于男女生殖器的崇拜,而想到用「」爻代表男性生殖器,用「」爻代表女性生殖器,再用陰陽而配合爲天地的觀念,由天地所生的各種自然現象,即以男女陰陽兩性的兩種符號,變更排列來表示,那就稱爲八卦。八卦含有八個元素的自然現象,現以圖表如下:
卦名 ─↓ 幹 坎 艮 震 巽 離 坤 兌
八卦 ─↓
現象 ─↓ 天 水 山 雷 風 火 地 澤
若以五行、方位、天幹、日期和八卦配合起來,可用下列一表說明之:
其意是說,幹爲甲,坤爲乙;幹坤或甲乙屬東方,也屬于木。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如此配合照算。再加上年、月、時的各各所屬,就可以去做算命排八字的交易了。可見,八卦的變化運用,真是能夠「通神」。
至于八卦的位置圖,現依宋朝邵雍畫的「八卦圖」,仿製如下:
由此八卦重疊演化,即成爲六十四卦,以幹、坤二卦居首,其余六十二卦皆是幹、坤二卦 所化生;六十四卦的每卦上下有六列,每列皆名之爲爻,共計叁百八十四爻,每一爻均有其意義,即構成爲象數的數理玄學,而作爲巫術用的蔔兆。孔子贊《易經》時,稱此爲「以通神明之德」。故到秦始皇焚書坑儒,《易經》便被列爲蔔筮之書而…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