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免于火。因此,《易經》的陰陽,既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根本,也是中國巫術的淵源。
第二節 叁代至秦漢的宗教信仰
神鬼的崇拜
這裏首要說明,中國的曆史,傳說已有五千年,這是從伏羲氏畫八卦之時開始算起的。如果自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算起,尚有天皇、地皇、人皇,合計約四十余萬年,稱爲叁皇時代;伏羲氏起,經神農氏、黃帝、堯、舜,稱爲五帝時代;往下的夏禹、殷商、姬周,稱爲叁代時期。至于中國的信史,應該是從商朝甚至更後自周朝開始,史家也把商以前稱爲遠古時期。商以前的曆史僅是傳說,傳說未必不實,但卻未免失實。因爲傳說多出于神話,神話固有其産生的背景,若全信神話,則又大可不必。但在中國人向來的信念中,叁代的思想是一切模範的模範,所以我們介紹中國的宗教,也自叁代開始爲准。
中國叁代以下的宗教,有一個特色,便是自然神及祖宗神的二元崇拜。有人 將之稱爲二神教,這與古希臘的宗教,似有相近之處。希臘人除了自然神,尚有代表祖神的聖火;中國的社稷崇拜,與聖火類似,中國的祖先崇拜,實由社稷演化而來。社稷本爲土神及谷神,但到後來,即以炎帝的十一世孫,「共工氏」之子,「句龍」食于社而爲後土,又以「帝」之子,周朝的祖先「棄」,配于稷。由崇奉土谷之神而演爲崇奉祖宗之神,乃是非常明顯的事。另一面,因以有德者于死後,配享于社稷,後世的城隍土地,也是從社稷崇拜的分張而來。
自然之神,是天神地只,祖先之神,便是鬼。在印度宗教及基督教,對于鬼的觀念都不太好。印度宗教以鬼道衆生稱無祀的幽鬼,基督教則稱爲魔鬼,這都是祟禍人類的東西。但在古代的中國人,對鬼卻很親切,《說文解字》中說:「人所歸爲鬼。」釋言則謂:「鬼之爲言歸也。」〈禮運〉也說:「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者爲鬼。可見古人深信,人死皆爲鬼,視死如歸,做鬼並不可怕,只是從人世轉往另一個鬼的社會而已。並且相信,人鬼之間尚可交往,做了鬼尚有機會對人間的怨家報仇,也有機會對人間的恩人報恩。所以,中國人的祭祖祀鬼之成爲根深柢固的傳統風俗,不是偶然的。
天神與地神
在自然神中,分爲天神和地示,現在逐一介紹:
(一)天神:天神之中,以昊天上帝爲最尊,其次有五行配合五方而成爲如下 的五帝:
1.東方的蒼帝,主木,名叫靈威仰。
2.南方的赤帝,主火,名叫赤熛怒。
3.中央的黃帝,主土,名叫含樞紐。
4.西方的白帝,主金,名叫白招拒。
5.北方的黑帝,主水,名叫協光紀。
昊天上帝爲天神中的至尊者,五帝皆爲他而服役。人間的君王,即是由昊天上帝派遣五帝的化身,分別擔任。例如漢高祖斬蛇起義,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今爲赤帝子所斬。」明明是說劉邦是赤帝的化身了。中國的君王之稱爲天子,道理也在于此。
(二)地神:地神被稱爲「地示」,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之神,均屬于地示。因對于祖先的崇拜,故在地示之中,也都是由人死後而成。例如句龍與棄,配于社稷;湘水之神爲湘夫人,或爲堯之二女,娥皇及女英;《抱樸子》說:馮夷渡河淹死而封爲河伯。
祭祀的階級性 中國的古代社會,也與希臘、羅馬類似,是政教合一的──一家一社,乃至一國的主權者,便是祭祀的主持人。君王便是教皇,一國之主的重 要職務,便是軍事及祭祀。因爲主權者的權力範圍有大小,祭祀的舉行也就有其隸屬性及階級性。現錄《禮記.祭法》中的兩段話來說明它:
(一)「埋少牢于泰昭,祭時也。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君王)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二)「王爲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竈,王自爲立七祀。諸侯爲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爲立五祀。大夫立叁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竈。」
也就是說:君王有七類祭祀,老百姓僅有一種祭祀,這是除了祭祖之外對自然神祭祀的階級性規定。天子是天下人的教皇,是祭祀百神的總主持人,庶民只是一家之內有主權,所以僅可祭祀戶神或竈神了。在君王的七祀中除了司命及泰厲二祀,又被稱爲五祀。
天子最大祭祀是「封禅」。古代凡遇易姓改朝而王天下的時候,必行封禅大典。在泰山上築壇祭天,叫作封,在梁父(泰山下的小山)除地祭地,叫作禅; 若把國柄讓給賢能的異姓之人,稱爲禅位。封禅即是唯有天子可行的祭天祀地的典禮。
在《禮記》中另有一篇〈明堂位〉:明堂在古代極其重要,它是帝王行政、祭祀、教育的中心,是行政之所,拜天之所,祭祖之所,推行教育之所。明堂的用途很多,名稱也很多,蔡邕曾經說:「取其宗祀之貌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門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則曰辟雍;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
祖宗的崇拜 祀祖的起源很早,《紀年》及《博物志》中說:「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見《澤史》卷五所引)可見黃帝之世即有祀祖之風了。
不過,祖宗的祭祀,古代不是因了血統的關系,而是「祖有功,宗有德」,以有功于人的先賢爲祖,以有德的先賢爲後人之宗;祖是祭祀,宗是宗則。例如《禮記.祭法》中說:「有虞氏禘黃帝而郊,祖颛顼而宗堯。」這個祖宗不是血統上的親屬,但到夏朝,就變成血統的了:「夏後氏禘黃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這是由于自公天下而轉爲家天下的不同。
由崇拜祖宗,一轉便産生了鬼的崇拜,所以殷商時代的政治,竟以鬼神的意 志爲依據;又由于奉鬼而極端相信人死必爲鬼。故到春秋以後,漸行厚葬之風。宋文公、魯季平子,皆行厚葬。秦始皇的陵墓,莊嚴雄偉。至漢代的帝王及王侯,亦各于墓之建築極其奢侈。不僅建築莊麗的墳墓給死鬼享受,至春秋以後,竟用活人殉葬以期給侍死鬼。秦穆公之薨,殉死者達一百七十人之多。此一惡習,直至明代帝王尚有行之者,最後由明英宗把它廢除。
古代中國的祭祖方式也很特別,凡祭祖皆「立屍」。所謂立屍,是以孫子代表已死的祖父,坐于祭桌的正位,由活的兒子祭奠,敬供、禮拜,孫子受供受禮,享受祭食。立孫子以代已死的祖父,便稱爲立屍。存心上是父祭祖,實際上是老子供兒子。立屍的意義在教孝,教育兒子,如何給生者敬養,爲死者追遠之理。但此立屍之風,到了秦漢時代即已廢除,代之而興的是立「木主」。
《史記.周本記》所載:「周武王爲文王木主,戴以伐纣。」此是刻一文王的木雕像,以代表文王,正像今日用的遺像一般;這可能就是木主的起源。不過,後人用木牌寫上死者的稱謂姓名的木主,已和雕像不同了。照木主的本義來說,今人有了遺相(像),就不必另寫木牌位或紙牌位了。
中國人祭祀祖宗,皆不免要點香燭,焚紙錢。據考證祭祀的用燭,在《周禮》中即有了「司烜氏掌共祭祀之明燭」的記載。祭典焚香,在古書未見,乃系由佛 教傳入的。紙錢則起源不早,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嶼說:「漢以來,喪葬錢,後世以紙寓錢爲鬼事。」所以,有人說此風起于魏晉,有人說是起于唐朝。
香燭紙錢,今之一般人以爲是信仰佛教的標志,其實,在此叁事中,佛教只用香之一事。佛教雖主張以燈明供佛,卻未言蠟燭,而稱油燈。至于紙錢,根本是佛教反對的東西。因爲佛教不以爲人死皆爲鬼,爲鬼也不能用貨幣。
孔子主張:「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是配合了中國古來祀祖之風俗而提倡的孝道精神,但是孔子本人,未嘗真的相信人死爲鬼。
宗教思想的變遷
中國古代的宗教,在周代是個轉捩點。西周之世是因襲的,當時所信的天或上帝,幾乎與《舊約》中的耶和華相似,要「敬天之怒」、「畏天之威」,要「小心翼翼」去「昭事上帝」(《書經》)。「上帝監民,罔有馨德,刑發聞惟腥。」又說:「天亦哀于四方民。」(《呂刑》)這明明是說天是一個人格神,是賞善罰惡的主宰,他雖有怒有威,但仍是個「哀」「民」之苦疾的慈和之神。又如武王伐纣的牧野誓師時即說:「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衆人也以「上帝臨汝,無貳爾心」來鼓勵周武王(《書經》)。這明明是希伯來式的超神觀念的敘述。
無怪乎自明朝天主教到了中國之後,教士們花了很大的精力來研究中國古書 中的上帝,並證明中國的上帝與天主教的上帝是一樣的了;其實,天主教信的上帝是《新約》中的「愛」及「義」的耶稣,而不是《舊約》中那個「怒」及「威」的耶和華。至于儒家孔孟的上帝,那就和天主教的上帝更加拉不上關系了。因自東周以後,中國的宗教思想,有了大變動,現在分述如下:
(一)道家的思想:古代的天是有意志的,是能賞善罰惡的;道家的老子和莊子,卻把此「天」的理念化爲無意志的「道」。道是宇宙的本體,即是「自然」。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乃是機械的宇宙觀。這個道與向來的昊天上帝的性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莊子也說:「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意思正與老子同。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無」,「無」的性質即是宇宙的本體。莊子說:「道無不在,在蝼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道存于萬物之中,遍一切萬物無不是道,這實在是泛神論或萬有神教的思想。
(二)儒家的思想:孔孟的思想,雖然不信昊天上帝的實在,雖然也是泛神論者,卻與老莊又有不同。老莊著重于宇宙…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