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免于火。因此,《易经》的阴阳,既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也是中国巫术的渊源。
第二节 三代至秦汉的宗教信仰
神鬼的崇拜
这里首要说明,中国的历史,传说已有五千年,这是从伏羲氏画八卦之时开始算起的。如果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算起,尚有天皇、地皇、人皇,合计约四十余万年,称为三皇时代;伏羲氏起,经神农氏、黄帝、尧、舜,称为五帝时代;往下的夏禹、殷商、姬周,称为三代时期。至于中国的信史,应该是从商朝甚至更后自周朝开始,史家也把商以前称为远古时期。商以前的历史仅是传说,传说未必不实,但却未免失实。因为传说多出于神话,神话固有其产生的背景,若全信神话,则又大可不必。但在中国人向来的信念中,三代的思想是一切模范的模范,所以我们介绍中国的宗教,也自三代开始为准。
中国三代以下的宗教,有一个特色,便是自然神及祖宗神的二元崇拜。有人 将之称为二神教,这与古希腊的宗教,似有相近之处。希腊人除了自然神,尚有代表祖神的圣火;中国的社稷崇拜,与圣火类似,中国的祖先崇拜,实由社稷演化而来。社稷本为土神及谷神,但到后来,即以炎帝的十一世孙,「共工氏」之子,「句龙」食于社而为后土,又以「帝」之子,周朝的祖先「弃」,配于稷。由崇奉土谷之神而演为崇奉祖宗之神,乃是非常明显的事。另一面,因以有德者于死后,配享于社稷,后世的城隍土地,也是从社稷崇拜的分张而来。
自然之神,是天神地只,祖先之神,便是鬼。在印度宗教及基督教,对于鬼的观念都不太好。印度宗教以鬼道众生称无祀的幽鬼,基督教则称为魔鬼,这都是祟祸人类的东西。但在古代的中国人,对鬼却很亲切,《说文解字》中说:「人所归为鬼。」释言则谓:「鬼之为言归也。」〈礼运〉也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者为鬼。可见古人深信,人死皆为鬼,视死如归,做鬼并不可怕,只是从人世转往另一个鬼的社会而已。并且相信,人鬼之间尚可交往,做了鬼尚有机会对人间的怨家报仇,也有机会对人间的恩人报恩。所以,中国人的祭祖祀鬼之成为根深柢固的传统风俗,不是偶然的。
天神与地神
在自然神中,分为天神和地示,现在逐一介绍:
(一)天神:天神之中,以昊天上帝为最尊,其次有五行配合五方而成为如下 的五帝:
1.东方的苍帝,主木,名叫灵威仰。
2.南方的赤帝,主火,名叫赤熛怒。
3.中央的黄帝,主土,名叫含枢纽。
4.西方的白帝,主金,名叫白招拒。
5.北方的黑帝,主水,名叫协光纪。
昊天上帝为天神中的至尊者,五帝皆为他而服役。人间的君王,即是由昊天上帝派遣五帝的化身,分别担任。例如汉高祖斩蛇起义,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今为赤帝子所斩。」明明是说刘邦是赤帝的化身了。中国的君王之称为天子,道理也在于此。
(二)地神:地神被称为「地示」,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之神,均属于地示。因对于祖先的崇拜,故在地示之中,也都是由人死后而成。例如句龙与弃,配于社稷;湘水之神为湘夫人,或为尧之二女,娥皇及女英;《抱朴子》说:冯夷渡河淹死而封为河伯。
祭祀的阶级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也与希腊、罗马类似,是政教合一的──一家一社,乃至一国的主权者,便是祭祀的主持人。君王便是教皇,一国之主的重 要职务,便是军事及祭祀。因为主权者的权力范围有大小,祭祀的举行也就有其隶属性及阶级性。现录《礼记.祭法》中的两段话来说明它:
(一)「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君王)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二)「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也就是说:君王有七类祭祀,老百姓仅有一种祭祀,这是除了祭祖之外对自然神祭祀的阶级性规定。天子是天下人的教皇,是祭祀百神的总主持人,庶民只是一家之内有主权,所以仅可祭祀户神或灶神了。在君王的七祀中除了司命及泰厉二祀,又被称为五祀。
天子最大祭祀是「封禅」。古代凡遇易姓改朝而王天下的时候,必行封禅大典。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在梁父(泰山下的小山)除地祭地,叫作禅; 若把国柄让给贤能的异姓之人,称为禅位。封禅即是唯有天子可行的祭天祀地的典礼。
在《礼记》中另有一篇〈明堂位〉:明堂在古代极其重要,它是帝王行政、祭祀、教育的中心,是行政之所,拜天之所,祭祖之所,推行教育之所。明堂的用途很多,名称也很多,蔡邕曾经说:「取其宗祀之貌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太庙,取其尊崇则曰太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门则曰太学,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则曰辟雍;异名而同事,其实一也。」
祖宗的崇拜 祀祖的起源很早,《纪年》及《博物志》中说:「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见《泽史》卷五所引)可见黄帝之世即有祀祖之风了。
不过,祖宗的祭祀,古代不是因了血统的关系,而是「祖有功,宗有德」,以有功于人的先贤为祖,以有德的先贤为后人之宗;祖是祭祀,宗是宗则。例如《礼记.祭法》中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祖颛顼而宗尧。」这个祖宗不是血统上的亲属,但到夏朝,就变成血统的了:「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这是由于自公天下而转为家天下的不同。
由崇拜祖宗,一转便产生了鬼的崇拜,所以殷商时代的政治,竟以鬼神的意 志为依据;又由于奉鬼而极端相信人死必为鬼。故到春秋以后,渐行厚葬之风。宋文公、鲁季平子,皆行厚葬。秦始皇的陵墓,庄严雄伟。至汉代的帝王及王侯,亦各于墓之建筑极其奢侈。不仅建筑庄丽的坟墓给死鬼享受,至春秋以后,竟用活人殉葬以期给侍死鬼。秦穆公之薨,殉死者达一百七十人之多。此一恶习,直至明代帝王尚有行之者,最后由明英宗把它废除。
古代中国的祭祖方式也很特别,凡祭祖皆「立尸」。所谓立尸,是以孙子代表已死的祖父,坐于祭桌的正位,由活的儿子祭奠,敬供、礼拜,孙子受供受礼,享受祭食。立孙子以代已死的祖父,便称为立尸。存心上是父祭祖,实际上是老子供儿子。立尸的意义在教孝,教育儿子,如何给生者敬养,为死者追远之理。但此立尸之风,到了秦汉时代即已废除,代之而兴的是立「木主」。
《史记.周本记》所载:「周武王为文王木主,戴以伐纣。」此是刻一文王的木雕像,以代表文王,正像今日用的遗像一般;这可能就是木主的起源。不过,后人用木牌写上死者的称谓姓名的木主,已和雕像不同了。照木主的本义来说,今人有了遗相(像),就不必另写木牌位或纸牌位了。
中国人祭祀祖宗,皆不免要点香烛,焚纸钱。据考证祭祀的用烛,在《周礼》中即有了「司烜氏掌共祭祀之明烛」的记载。祭典焚香,在古书未见,乃系由佛 教传入的。纸钱则起源不早,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所以,有人说此风起于魏晋,有人说是起于唐朝。
香烛纸钱,今之一般人以为是信仰佛教的标志,其实,在此三事中,佛教只用香之一事。佛教虽主张以灯明供佛,却未言蜡烛,而称油灯。至于纸钱,根本是佛教反对的东西。因为佛教不以为人死皆为鬼,为鬼也不能用货币。
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配合了中国古来祀祖之风俗而提倡的孝道精神,但是孔子本人,未尝真的相信人死为鬼。
宗教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的宗教,在周代是个转捩点。西周之世是因袭的,当时所信的天或上帝,几乎与《旧约》中的耶和华相似,要「敬天之怒」、「畏天之威」,要「小心翼翼」去「昭事上帝」(《书经》)。「上帝监民,罔有馨德,刑发闻惟腥。」又说:「天亦哀于四方民。」(《吕刑》)这明明是说天是一个人格神,是赏善罚恶的主宰,他虽有怒有威,但仍是个「哀」「民」之苦疾的慈和之神。又如武王伐纣的牧野誓师时即说:「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众人也以「上帝临汝,无贰尔心」来鼓励周武王(《书经》)。这明明是希伯来式的超神观念的叙述。
无怪乎自明朝天主教到了中国之后,教士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中国古书 中的上帝,并证明中国的上帝与天主教的上帝是一样的了;其实,天主教信的上帝是《新约》中的「爱」及「义」的耶稣,而不是《旧约》中那个「怒」及「威」的耶和华。至于儒家孔孟的上帝,那就和天主教的上帝更加拉不上关系了。因自东周以后,中国的宗教思想,有了大变动,现在分述如下:
(一)道家的思想:古代的天是有意志的,是能赏善罚恶的;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却把此「天」的理念化为无意志的「道」。道是宇宙的本体,即是「自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乃是机械的宇宙观。这个道与向来的昊天上帝的性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庄子也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意思正与老子同。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无」,「无」的性质即是宇宙的本体。庄子说:「道无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道存于万物之中,遍一切万物无不是道,这实在是泛神论或万有神教的思想。
(二)儒家的思想:孔孟的思想,虽然不信昊天上帝的实在,虽然也是泛神论者,却与老庄又有不同。老庄着重于宇宙…
《比较宗教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