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本体,孔孟注力于宇宙的现象;老庄从本体的遍在而无意志,来否定超越的人格神,孔孟从现象的观察而置鬼神于不顾。例如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卷七)孔子不以向天祷告是 有用的;孔子视天为宇宙的原理,原理是无意志的,向之祈祷何益?故他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是无意志、无情感的宇宙原理,天就表现在四时百物之中。但是孔子不愿否定神鬼,只是教人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是否真有神鬼?他在本质上是泛神论者,在态度上是存疑的不可知论者。他自己不信有神鬼,但也无从果断神鬼之不存在。在理念上他不承认神鬼,但他觉得神鬼的信仰也确实有用。《说苑辩物》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答:『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祀也。』又向子路说:『欲知死人有知无知,死徐自知之,未为晚也。』」因此,孔子才主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是必要的,虽不一定有神鬼在,就当它真有神鬼在那里享祀吧!
(三)汉儒的思想:老庄及孔孟虽皆不主张信仰神鬼的存在,但在春秋以前阴阳家很盛,专言术数鬼神。因此,到秦汉之际,巫术盛行,方士(巫觋阴阳的苗裔)充斥。秦始皇及汉武帝,都向方士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因此,引用巫术融合儒学,便成了汉儒的特色。王治心的《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说:「汉武崇尚儒学,立五经博士,而京房(人名)《易》(经)的重灾异,孟喜(人名)《易》(经)的说卦气,郑玄(人名)注经,都取其说。」又说:「那些学者也是猜透了帝王 (迷信)的秘密,假托五行阴阳的说素,创造出什么谶纬之学来。董仲舒实是这种迷信开创的先锋,他所着的《春秋繁露》,是提倡五行阴阳的迷信,并且用这种迷信来解释《春秋》。」
又据宋佩韦的《东汉宗教史》说:「谶纬虽有不同,而同是渊源于古代阴阳家,同是儒家与方士混合的产品,是毫无疑义的。它的起源,大概在秦汉之际。到了西汉哀平年间(西元前六─西元五年),因儒教与方士的混合,『不知谁作』的纬书,乃得托诸孔子而风行于世。然而稍为缜密地说,谶纬的极盛,还在东汉。」到了西汉末年,谶纬已深入人心,狡黠者便多藉以为自己的护符;如王莽、光武帝,均如此。
谶纬有别:「谶」是对于凶吉事故的预言;「纬」是经的别支,共有《易》、《书》、《诗》、《礼》、《乐》、《孝经》、《春秋》等七纬,是用巫术思想来注释这七部经书的东西,故被指为汉代学者的迷信产物。
第三节道教的出现
道教的起源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宗教,仅有原始的信仰;中国唯一的宗教,便是后来成立的道教。因此,本章在介绍了如上两节的内容以后,即来介绍 道教。虽然在中国流传的宗教尚有佛教、回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因这些都是外来的宗教,当另外用篇幅来介绍它们。至于儒教,本不成其为宗教,汉儒及宋儒的思想中,虽有迷信的宗教色彩,他们也只是将孔孟儒学附会了原始的巫觋方术而成,故也不能构成为宗教的要素。
道教的成立虽晚,它的起源却很早,因为道教的本质即是方士巫术的迷信,最初与老庄的思想也没有关系。行巫术的人,称为方士;方士便是道士的先驱。秦始皇及汉武帝崇信方士,方士的[跳-兆+宗]迹就繁盛于秦汉时代。方士均以长生之术诱惑人君。长生不老的神仙之说,则在战国之初已经出现。屈原的〈远游〉中即说:「贵真人之休德,羡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着而日延。」在《汉书.艺文志》所载的书目中,「神仙家」即有十家共二百零五卷。战国时代的齐威宣王、燕昭王,皆信神仙之说。《史记‧封禅书》,记有好几个方士之名,但又说:「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可是,虽说有人到过这三个神山,真的派人去求,又找不到了。秦始皇遣方士徐福选童男女五百入海求三山不死之药,竟是一去不返。海中仙药难求,方士们又想出烧炼金丹服食而可长生不死的话来。汉武帝尊信方士少君,少君教他学黄帝,行封禅之祀,即可不死。 少君又说海上有仙名安期生,武帝即遣人入海去找,以便学习化丹砂为黄金之术。汉成帝(西元前三二─七年)时的大儒刘向,也就学起烧炼之术来了。王莽既是「符命」(谶纬之一类)的利用者,也是方士的信徒,希望成仙。汉光武帝则相信谶纬,他是利用「刘秀当为天子」的谶文而正位。
前汉时代方士盛行,方术风靡。到了后汉时代,更加热烈,但已渐渐地与道教合并起来。老子之被信为宗教的神,可能是始于后汉。因为桓帝于延熹八年(西元一六五年)亲祭老子,楚王英也奉佛兼奉黄老。老子被崇为神,也是方士以方术附会了老子《道德经》而来。方士之被改称道士,也在后汉时代。桓谭的《新论》,尚称王莽时的道士西门君惠为方士。《后汉书》中虽已说到「道士」之名,但到三国时代,方士仍极活跃。例如东阿王作的《辩道论》中说到,曹操罗致了好多方士的情形:「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引导,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三百岁。」这在魏文帝作的《典论》中,也有说到。
道教本由方士的术数而来,故在《渊鉴类函》的道部之中,崔元山作的〈濑乡记〉说:「老子为十三圣师,养性得仙,各自有法,凡三十六。」所谓三十六法,实即是将秦汉各种方术的汇集而成。
太平道
道教的初出,是后汉顺帝时的太平道。据《后汉书.襄楷传》中说:「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太平清领书》可能是于吉所造,在葛洪的《神仙传》也说琅邪宫嵩(「宫嵩」为「宫崇」之误),师事仙人于吉,汉元帝(西元前四八─三三年)时宫嵩随于吉于曲阳泉上,遇天仙,授于吉青缣朱字《太平经》十部。在玄嶷的《甄正论》中则说:「又有《太平经》一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此人善避形迹,不苦录佛经,多说帝王理国之法,阴阳生化等事。」可知《太平清领书》即是《太平经》的异本。于吉后为东吴的孙策所杀,《太平经》虽不受后代的道教如何着重视,它却是道教最早的一部经典,比起《道德经》及《南华经》之受道教重用者,尚要早些。道教的尸解说、身中诸神说、功过说、辟谷说等,在《太平经》中都已有了。
张角主张太平道,即是由于《太平经》而起。据《后汉书.皇甫嵩传》中说:张角自称为大贤良师,奉事黄老之道,畜养弟子,以符水咒说治病,病者颇多因此而愈,所以信仰的人渐多。十余年间,徒众竟达数十万人,于是野心勃勃地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他连结了青、徐、 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之人,置立三十六方(方等于将军之号),皆以黄巾着头为「黄天当立」的标帜。一时诸方俱起,杀人祠天,燔烧官府,劫掠聚落城邑,时人称为黄巾,或称蛾贼。后来黄巾之乱虽平,太平道仍在江南流行,那便是于吉之功。后世称道士为黄冠,实亦由于张角的黄巾贼造反而来。
天师道
道教之起初,均为教匪。太平道的张角是如此,张道陵的天师道,亦复如此。
张道陵本叫张陵,道字是后人附加的。他生于后汉桓帝时代,据说是张良的第八世孙。游于太学,博通五经,晚年学长生之术,入鹄鸣山,着《道书二十四篇》,引诱人民。入门信仰者,皆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又被称为米贼。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三世修张陵之术。据《三国志.张鲁传》中说:「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
此处所说的张鲁「以鬼道教民」,应有解释:鬼道起于殷商,昌于阴阳家,又得墨子的「明鬼」而大张。据章太炎说张陵、张鲁之论:「乃古之巫师,近于墨翟,既非老庄,并非神仙之术也。」又说:「墨子之传,绝于后汉,其兼爱、尚 同、天志之说、守城之技、经说之辩,皆亡矣。而明鬼独率循勿替,汉、晋、后赵道士,皆其流也。」因有墨氏源流的学术思想,以致王羲之父子及殷仲堪之辈,皆为知古通文的学者,仍受天师道的愚惑。(见章氏丛书《检论》卷三)
天师道与太平道也有其相似之点:1.张角有黄巾之乱,张鲁割据汉中,则被曹操收服,至晋孝武帝(西元三七三─三九六年)时,又有米贼信徒孙恩之乱。2. 《太平经》禁酒,五斗米的天师道也禁酒。3.《太平经》主张不犯时令,五斗米道也主张不违自然之时代,例如于春夏时节禁止杀戮。4.《太平经》主张于各地设三丈四方之家屋,五斗米道亦于各地设义舍施米肉(这一点对贫民救济的工作,目的不论,方法非常正确)。
当时因为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天师道及太平道能够禁酒、春夏戒杀、抚养流民,无怪乎一呼百应,信者风从了。张鲁以后虽降于曹操,他的天师道却能行于全国,原因即在于它对当时乱世之民,确有需要。
张道陵是第一代天师,至张鲁之子张盛,移于江西的龙虎山,升坛授籙而延续迄今,乃为天师道一贯相承的道统。现在迁来台湾的天师张恩溥,是张道陵的六十三代孙子,一九六三年由内政部因其年事已高而无子嗣,对他要领养子作嗣一事,做过缜密考虑。并且知道由内政部每年支给张天师的津贴费新台币四万八 千元。据悉,孔子、孟子、曾子的后嗣,政府也照样发给津贴,可见政府…
《比较宗教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