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本體,孔孟注力于宇宙的現象;老莊從本體的遍在而無意志,來否定超越的人格神,孔孟從現象的觀察而置鬼神于不顧。例如孔子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卷七)孔子不以向天禱告是 有用的;孔子視天爲宇宙的原理,原理是無意志的,向之祈禱何益?故他又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是無意志、無情感的宇宙原理,天就表現在四時百物之中。但是孔子不願否定神鬼,只是教人從實際生活中去體驗是否真有神鬼?他在本質上是泛神論者,在態度上是存疑的不可知論者。他自己不信有神鬼,但也無從果斷神鬼之不存在。在理念上他不承認神鬼,但他覺得神鬼的信仰也確實有用。《說苑辯物》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答:『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祀也。』又向子路說:『欲知死人有知無知,死徐自知之,未爲晚也。』」因此,孔子才主張:「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是必要的,雖不一定有神鬼在,就當它真有神鬼在那裏享祀吧!
(叁)漢儒的思想:老莊及孔孟雖皆不主張信仰神鬼的存在,但在春秋以前陰陽家很盛,專言術數鬼神。因此,到秦漢之際,巫術盛行,方士(巫觋陰陽的苗裔)充斥。秦始皇及漢武帝,都向方士求取長生不老之藥。因此,引用巫術融合儒學,便成了漢儒的特色。王治心的《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中說:「漢武崇尚儒學,立五經博士,而京房(人名)《易》(經)的重災異,孟喜(人名)《易》(經)的說卦氣,鄭玄(人名)注經,都取其說。」又說:「那些學者也是猜透了帝王 (迷信)的秘密,假托五行陰陽的說素,創造出什麼谶緯之學來。董仲舒實是這種迷信開創的先鋒,他所著的《春秋繁露》,是提倡五行陰陽的迷信,並且用這種迷信來解釋《春秋》。」
又據宋佩韋的《東漢宗教史》說:「谶緯雖有不同,而同是淵源于古代陰陽家,同是儒家與方士混合的産品,是毫無疑義的。它的起源,大概在秦漢之際。到了西漢哀平年間(西元前六─西元五年),因儒教與方士的混合,『不知誰作』的緯書,乃得托諸孔子而風行于世。然而稍爲缜密地說,谶緯的極盛,還在東漢。」到了西漢末年,谶緯已深入人心,狡黠者便多藉以爲自己的護符;如王莽、光武帝,均如此。
谶緯有別:「谶」是對于凶吉事故的預言;「緯」是經的別支,共有《易》、《書》、《詩》、《禮》、《樂》、《孝經》、《春秋》等七緯,是用巫術思想來注釋這七部經書的東西,故被指爲漢代學者的迷信産物。
第叁節道教的出現
道教的起源
中國古代沒有真正的宗教,僅有原始的信仰;中國唯一的宗教,便是後來成立的道教。因此,本章在介紹了如上兩節的內容以後,即來介紹 道教。雖然在中國流傳的宗教尚有佛教、回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因這些都是外來的宗教,當另外用篇幅來介紹它們。至于儒教,本不成其爲宗教,漢儒及宋儒的思想中,雖有迷信的宗教色彩,他們也只是將孔孟儒學附會了原始的巫觋方術而成,故也不能構成爲宗教的要素。
道教的成立雖晚,它的起源卻很早,因爲道教的本質即是方士巫術的迷信,最初與老莊的思想也沒有關系。行巫術的人,稱爲方士;方士便是道士的先驅。秦始皇及漢武帝崇信方士,方士的[跳-兆+宗]迹就繁盛于秦漢時代。方士均以長生之術誘惑人君。長生不老的神仙之說,則在戰國之初已經出現。屈原的〈遠遊〉中即說:「貴真人之休德,羨往世之登仙,與化去而不見兮,名聲著而日延。」在《漢書.藝文志》所載的書目中,「神仙家」即有十家共二百零五卷。戰國時代的齊威宣王、燕昭王,皆信神仙之說。《史記‧封禅書》,記有好幾個方士之名,但又說:「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叁神山,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可是,雖說有人到過這叁個神山,真的派人去求,又找不到了。秦始皇遣方士徐福選童男女五百入海求叁山不死之藥,竟是一去不返。海中仙藥難求,方士們又想出燒煉金丹服食而可長生不死的話來。漢武帝尊信方士少君,少君教他學黃帝,行封禅之祀,即可不死。 少君又說海上有仙名安期生,武帝即遣人入海去找,以便學習化丹砂爲黃金之術。漢成帝(西元前叁二─七年)時的大儒劉向,也就學起燒煉之術來了。王莽既是「符命」(谶緯之一類)的利用者,也是方士的信徒,希望成仙。漢光武帝則相信谶緯,他是利用「劉秀當爲天子」的谶文而正位。
前漢時代方士盛行,方術風靡。到了後漢時代,更加熱烈,但已漸漸地與道教合並起來。老子之被信爲宗教的神,可能是始于後漢。因爲桓帝于延熹八年(西元一六五年)親祭老子,楚王英也奉佛兼奉黃老。老子被崇爲神,也是方士以方術附會了老子《道德經》而來。方士之被改稱道士,也在後漢時代。桓譚的《新論》,尚稱王莽時的道士西門君惠爲方士。《後漢書》中雖已說到「道士」之名,但到叁國時代,方士仍極活躍。例如東阿王作的《辯道論》中說到,曹操羅致了好多方士的情形:「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有郄儉;始能行氣引導,慈曉房中之術,儉善辟谷,悉號叁百歲。」這在魏文帝作的《典論》中,也有說到。
道教本由方士的術數而來,故在《淵鑒類函》的道部之中,崔元山作的〈濑鄉記〉說:「老子爲十叁聖師,養性得仙,各自有法,凡叁十六。」所謂叁十六法,實即是將秦漢各種方術的彙集而成。
太平道
道教的初出,是後漢順帝時的太平道。據《後漢書.襄楷傳》中說:「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阙,上其師于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爲宗,而多巫觋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太平清領書》可能是于吉所造,在葛洪的《神仙傳》也說琅邪宮嵩(「宮嵩」爲「宮崇」之誤),師事仙人于吉,漢元帝(西元前四八─叁叁年)時宮嵩隨于吉于曲陽泉上,遇天仙,授于吉青缣朱字《太平經》十部。在玄嶷的《甄正論》中則說:「又有《太平經》一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此人善避形迹,不苦錄佛經,多說帝王理國之法,陰陽生化等事。」可知《太平清領書》即是《太平經》的異本。于吉後爲東吳的孫策所殺,《太平經》雖不受後代的道教如何著重視,它卻是道教最早的一部經典,比起《道德經》及《南華經》之受道教重用者,尚要早些。道教的屍解說、身中諸神說、功過說、辟谷說等,在《太平經》中都已有了。
張角主張太平道,即是由于《太平經》而起。據《後漢書.皇甫嵩傳》中說:張角自稱爲大賢良師,奉事黃老之道,畜養弟子,以符水咒說治病,病者頗多因此而愈,所以信仰的人漸多。十余年間,徒衆竟達數十萬人,于是野心勃勃地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他連結了青、徐、 幽、冀、荊、揚、兖、豫等八州之人,置立叁十六方(方等于將軍之號),皆以黃巾著頭爲「黃天當立」的標幟。一時諸方俱起,殺人祠天,燔燒官府,劫掠聚落城邑,時人稱爲黃巾,或稱蛾賊。後來黃巾之亂雖平,太平道仍在江南流行,那便是于吉之功。後世稱道士爲黃冠,實亦由于張角的黃巾賊造反而來。
天師道
道教之起初,均爲教匪。太平道的張角是如此,張道陵的天師道,亦複如此。
張道陵本叫張陵,道字是後人附加的。他生于後漢桓帝時代,據說是張良的第八世孫。遊于太學,博通五經,晚年學長生之術,入鹄鳴山,著《道書二十四篇》,引誘人民。入門信仰者,皆出五鬥米,故稱五鬥米道,又被稱爲米賊。
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其孫張魯,叁世修張陵之術。據《叁國志.張魯傳》中說:「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衆,多者爲治頭大祭酒。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此處所說的張魯「以鬼道教民」,應有解釋:鬼道起于殷商,昌于陰陽家,又得墨子的「明鬼」而大張。據章太炎說張陵、張魯之論:「乃古之巫師,近于墨翟,既非老莊,並非神仙之術也。」又說:「墨子之傳,絕于後漢,其兼愛、尚 同、天志之說、守城之技、經說之辯,皆亡矣。而明鬼獨率循勿替,漢、晉、後趙道士,皆其流也。」因有墨氏源流的學術思想,以致王羲之父子及殷仲堪之輩,皆爲知古通文的學者,仍受天師道的愚惑。(見章氏叢書《檢論》卷叁)
天師道與太平道也有其相似之點:1.張角有黃巾之亂,張魯割據漢中,則被曹操收服,至晉孝武帝(西元叁七叁─叁九六年)時,又有米賊信徒孫恩之亂。2. 《太平經》禁酒,五鬥米的天師道也禁酒。3.《太平經》主張不犯時令,五鬥米道也主張不違自然之時代,例如于春夏時節禁止殺戮。4.《太平經》主張于各地設叁丈四方之家屋,五鬥米道亦于各地設義舍施米肉(這一點對貧民救濟的工作,目的不論,方法非常正確)。
當時因爲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天師道及太平道能夠禁酒、春夏戒殺、撫養流民,無怪乎一呼百應,信者風從了。張魯以後雖降于曹操,他的天師道卻能行于全國,原因即在于它對當時亂世之民,確有需要。
張道陵是第一代天師,至張魯之子張盛,移于江西的龍虎山,升壇授籙而延續迄今,乃爲天師道一貫相承的道統。現在遷來臺灣的天師張恩溥,是張道陵的六十叁代孫子,一九六叁年由內政部因其年事已高而無子嗣,對他要領養子作嗣一事,做過缜密考慮。並且知道由內政部每年支給張天師的津貼費新臺幣四萬八 千元。據悉,孔子、孟子、曾子的後嗣,政府也照樣發給津貼,可見政府…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