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宗教學▪P54

  ..續本文上一頁是如何地重視他們的道統了。

  天師道是居家納室的一派,到南宋時的全真派,才是出家的道教。天師的傳家叁寶,則爲劍、印、都功籙。天師往往又被稱爲真人。因在明太祖接見四十二代天師之時,即以「至尊者天,天豈有師?遂易號稱大真人」(《玉壺遐覽》)。但是,天師及真人之名,最早是見于《莊子》。

  

  老莊與道教的關系

  老子《道德經》之被道教利用,始于張道陵。據日本學者小柳司氣太的《道教概說》中說:「張道陵之五鬥米道,是一種教匪,其利用老子的理由,乃以老子書中的虛無主義、社會主義,來籠絡不平之徒;又依兩漢方士所創的怪力亂神之說而更加附會。且老子的文體,奇古簡奧,極難理解,反而能夠增加信仰,又因往往有押韻,便于讀誦。老子書中,亦有道德的要素,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乃爲一般人所恐懼。」又說:「漢末至晉朝,黃老之學大行于世,故道教徒就以此等之學,更加誇張,以煽動愚民。」「此等黃老崇拜之徒(指士大夫階級的人),皆以超然高舉爲主,標榜獨善主義,所以留意于長生不死羽化登仙之方,是當然的了。」

  雖然章太炎說張陵、張魯之輩「既非老莊,並非神仙之 術」,老莊與神仙之術,又確是教匪與道家結合後的道教所取以自肥的營養。先說老子,因其思想與《易經》相合,他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一即是《易經》八卦中的「」,二是八卦中的「」,叁是「」。也就是說:一是陽,二是陰,叁是陰陽和合,所以生萬物。陰陽術數既爲道教的源頭,老子既同有這種思想,道教就把那位做過周朝守藏史的老聃,一變之下變成了一位神道。何況老子也說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又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這種論調在道士看來,又與陰陽家所希望的「長生久視之道」息息相通了。

  由于這個原因,神仙之術便油然而生。本來,孟子主張盡性知命,主張順性和安命,不主張用人爲的力量勉強改造性命的際運,應當「修身以俟命」,因爲這是不可抗拒的。道教可不同,他們以爲性與命是可以改造的,若能性命雙修,是可以長生不死的。這就正好投到了當時王者及士大夫階級的所好。在獨善主義的要求下,道士們就以方術的角度來解釋老子,附會莊子。例如《河上公注老子》二卷(此書據唐朝劉子元說,是出于魏晉道士之假托),多涉及吐納導引之術。莊子中也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之語(〈刻意篇〉)。老子的本意是 否即如道教的附會,實在大有問題。《莊子》中的描述,乃屬于寓言性或象征性的,不是寫實性的,則可斷言。

  魏伯陽與《參同契》日人小柳司氣太說:「魏伯陽與葛洪,爲製仙藥集大成之人。此兩人對于神仙術之研究,演成方法及根據,且斷言其可能,遂成道教之學理的基礎。」(《道教概說》第二篇第一章)

  在魏伯陽與葛洪之前,乃至在道教未産生之前,可能是秦始皇時代,即已有了煉養服食之說,對于賦予學理的說明,則以魏、葛二人爲首功。

  魏伯陽在正史中無傳,大概是後魏與西晉之間的人。據葛洪《神仙傳》說:「魏伯陽,上虞人。貫通詩律,文辭贍博,修真養志。約《周易》作《參同契》。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說他活動于漢桓帝時代,則未必可信。他的《參同契》,亦不見于《隋書.經籍志》。至《舊唐書.經籍志》,始入于五行家中。在道藏目錄舉有十種,最著于世的則爲五代彭曉的《周易參同契真義》叁卷,宋代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參同契》的內容,是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易有「納甲」之法,相傳始于京房,是以月的晦朔弦望象卦體,而以月的出沒方位納之。《參同契》多借納甲之法,以說明坎離水火龍虎鉛汞之要,又以陰陽五行昏旦時刻爲進退持行之候。此 書的最終目的是在延命長壽,所以順乎天(自然)的原則而煉丹。丹分內外兩類,書中對外丹之術有這樣的記載:「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爲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對內丹之方,又有如此的說法:「二氣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陰陽配日月,水火爲效征,耳目口叁寶,固塞勿發揚。」此所謂外丹,是燒丹砂鉛汞爲黃金。內丹則是將陰陽的原理用之于人身,如果調和得法,即可與天地同壽。稱此調和返元之氣爲真仙丹,或金丹。致有房中派以腎水稱鉛汞,禦女術爲陰陽調和,以女人爲鼎爐,並且解釋黃帝以九鼎升天,是交了九個女人的結果。

  葛洪與《抱樸子》葛洪是丹陽句容人,其父曾做過晉朝邵陵地方的太守。葛洪則于十叁歲時即成孤兒,唯其仍知苦讀,卒以儒學知名。因愛神仙之學,曾入鄭隱之門,又登鮑玄之室,並且做了鮑玄的女婿。鄭鮑兩人,乃是當代有數的方士。可是葛洪也在晉朝做過好幾任官。當他晚年,聽說交址出丹砂,故向朝廷請求要去句漏地方做縣令,但他到了廣州以後,竟被刺史鄧嶽留住,不得已而往羅浮山煉丹,可惜金丹尚未煉成,他已死了,享年六十一歲,時在晉成帝鹹和年間(西元叁二六─叁叁四年)。

  葛洪所著的《抱樸子》,計有內外兩篇,系以自號名書。此外尚著有《喪服變 除》一卷,《神仙傳》十卷,《肘後方》六卷,《神仙藥方》一卷。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抱樸子》,外篇是評論時政之得失及人事之臧否,不過一介文士的姿態,沒有獨特的思想,只是當時的清談風氣熾盛,他則站在反對的立場。至于內篇,據他自己說:「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見外篇)他的理論是以「道」爲宇宙的本體,修道可以與天地同壽。引證古今事例,主張神仙的存在。修道的要訣在于內保精氣、外服金丹,所以詳載煉丹的方法;又說明成仙之法除了煉養,尚須積善正行,故而非辛苦勤勉,難得仙術。金丹一派的理論,至此乃集大成,道教在哲學及倫理學上的基礎,到此方告確立。

  

  寇謙之與天師道

  道教的最大目的是求長生不死,所謂外丹、內丹、吐納、房中等術,都是爲了不死爲求成仙。可是,古來道士,又有何人真的不死?倒有好多帝王及士人爲了服食金丹而中毒死亡的史實。世間那有不死的人和令人不死的藥物呢?因此,道教內部就起了變化,寇謙之便是在此變化中的大功臣。

  據《魏書.釋老志》中說:「(北魏)世祖(太武帝)時,道士寇謙之,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曆年無效。」因此入嵩山修道達十年,至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西元四一五年),造出《雲中首誦新科誡》二十卷,托稱是太上老君賞識他 修道熱心,賜了他這部「自天地開辟以來不傳于世」的仙書,並給他授了「天師之位」。又于泰常八年(西元四二叁年),假稱「牧土上師」李譜文賜授他「天中叁真太文錄」,凡六十余卷,號曰《錄圖真經》。

  至于《雲中首誦新科誡》,明朝的邱瓊山說此書「即後世齋醮科儀所由起」。小柳司氣太則謂:「此說殊誤。因爲謙之的教理,是包括其以前的齋醮科儀等,而補綴大成之,更垂之于後世的。」(《道教概說》第二篇第二章)。爲了什麼而有齋醮科儀的出現?《魏書.釋老志》記有李譜文對寇謙之如此說明:「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難,但令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若家有嚴君,功及上世。」

  從上舉事實看來,值得注意的有叁點:1.向來的丹鼎之術,不能達成長生的目的,所以要改用齋醮科儀的誦經禮拜來爭取信徒。2.天師道的正脈,本來行于南方,以江西龍虎山張盛所傳的爲嫡傳;此時處身北方的寇謙之,卻希望奪取這個道統而自稱天師。3.自古以來,中國即有宗教的種種祭儀規則,寇謙之爲了適應新的要求,起而發揚,編成齋醮科儀,集其大成,其中也有佛教的成分。

  在此之際,尚有好多道士,模仿佛經,大事僞造道教的經典及文書。在南方的道教學者,以陸修靜及陶宏景最有名。陸修靜死于劉宋蒼梧王元徽五年(西元 四七七年),陶宏景死于蕭梁武帝大同二年(西元五叁六年)。

  可謂因果循環,道教竊取了好多佛教的東西,充實他們的道藏內容,佛教也反轉來向道教學習。相傳《梁皇寶忏》、《水陸儀軌》,均創于梁武帝世(西元五○ 二─五四九年),距離寇謙之出《雲中首誦新科誡》已近百年,無疑是受了道教的影響;後來僧尼做佛事,也寫表章文疏,宣讀焚化,則亦取乎符籙派道士的作風。雖然佛教的密教也特重儀軌,密教儀軌的輸入,卻已是晚唐時代了。

  這是題外話,但與寇謙之有關。此人也是一位佛教的仇視者,他以僞造的道書奏于北魏太武帝,得到宰相崔浩的內應,寇謙之的天師道便成了北魏的國教,並且藉此得寵機會大排佛教,造成了中國佛教史上叁武滅佛的第一次空前的法難。摧毀佛寺及佛經像,坑殺僧人。但在兩年之後,寇謙之死了(西元四四八年,太平真君九年)。再兩年,崔浩也因事伏誅。至西元四五二年叁月,太武帝駕崩,長生的願望皆成了泡影!

  

  茅山與武當山

  道教有好多派,天師道之內,分有張道陵派及寇謙之派,又分有丹鼎派及符籙派;天師道之外,尚有葛洪及陶宏景。茅山派的道教,就是天師道之外的另一派系,它與陶宏景有關。宏景曾立館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但是茅山之得名,是由叁茅君而來。《梁書.陶宏景傳》中說:「昔漢有鹹陽叁茅君得 道,來掌此山,故謂之茅山。」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所引「太原真人茅盈內紀」來考察,叁茅君是秦末漢初時人,遠在張道陵之前。茅山在葛洪的家鄉,江蘇省丹陽的句容,他們崇奉叁茅君,茅山的道士不結婚,故與天師道士不同。

  出家道士的另有一派是武當道。武當山在湖北省,奉真武玄天上帝爲主,以煉丹驅邪爲其本領。明朝的張叁豐,…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