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形如生人者,屍解也,……有死而更生者,有未斂而失屍者,有發脫而形飛者,皆屍解也。白日解者爲上,夜半解者爲下。」
道教爲何如此的重視肉身的永存,因爲道教有唯物論者的思想,除了肉體,沒有精神。《酉陽雜俎》中說:「叁魂營骨,七魄衛肉。」道教認爲人的精神是叁魂七魄,實際上叁魂七魄僅是骨肉之身的異名,依舊是唯物思想。
第五節 道教的經典和派別
老子的神話
佛教來華之前,中國有哲學系統的道家一派,有陰陽術數的方士一流,但還未將道家與方士混合而成道教。佛教自兩漢之間輸入之後,道教也由教匪混合方士及道家而成立。但是,黃老之學的成爲宗教的信仰,至少要比佛教的輸入晚了一個世紀。佛教來華爲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七年),已爲近世史家所公認。張道陵生于漢桓帝時,桓帝延熹八年(西元一六五年)始有以黃老爲崇奉對象的曆史記載(《後漢書》卷七及叁二)。在此之前,黃帝是屬于方士傳說中的遠祖,老子是哲學範圍內的先哲,未嘗把二者聯合起來當作宗教的神道。
凡是高級的宗教,必須具備叁個要素:1.教主,2.教義,3.教團。這在佛教,當釋迦成道之後不久,便已完成,稱之爲佛、法、僧的叁寶。道教有鑒于此,首 先拉出一位老子做教主,雖然老子有好幾位,例如尚有老成子、老萊子等。《道德經》究系何人所作,至今仍是一個未解的謎。道教徒便以李耳做了教主。到了六朝時代,又僞造出種種老子化身的神話,例如王圻的《續文獻通考》所載:「葛稚川曰:老子無世不出,數易姓名,出于黃帝時,號廣成子;周文王時,號燮邑子,爲守藏史;武王時,號育成子,爲柱下史;康王時,號郭叔子;漢初爲黃石公;漢文時,號何上公。」後來又有《老子八十一化經》;更有老子一[烈-列+旡]化叁清之說。老子成了元始天尊的應現,是太上老君,是玄元皇帝,唐玄宗(西元七一二 ─七五五年)時又將之封爲玉皇大帝。老子的身分,越變越崇高得神乎其神了。其實,這也是學自佛教的,佛教以爲釋迦牟尼是化身佛,釋迦的清淨報身,是在色究竟天的盧舍那佛。道教便說老子是住于大羅天的元始天尊的化身了,甚至晉朝的道士王浮等,反而編出一套謊言,寫成《老子化胡經》,說釋迦牟尼佛,也爲老子所化,真是可笑!
道經與佛經
有了教主,同時也需要教義,于是,大批的經典出世了。僞造經典是一件苦事,有思想有文才的道士們,究竟不多,多數的道士就拿佛經做藍本,略微更動一些章節和名詞,佛經就成了道經。例如〈真步虛品偈〉的「有見過去尊,自然成真道,色身如金山,端岩其微妙,如淨琉璃中,內現元始尊,聖 尊在大衆,敷衍化迷強。」此節完全是抄擬佛教《法華經》的:「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坐甚微妙,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世尊在大衆,敷衍深法意。」
乃至道經的經目,也擬佛經來命題。例如道藏目錄中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太上老君父母恩重經》;在法琳法師的《破邪論》中所舉的《道士*輪經》、《智慧觀身大戒經》、《老子大權菩薩經》、《靈寶*輪經》等皆是。如果以比較語言學的角度來讀道藏,道藏之中來自佛教梵文轉譯的東西,實在多得不勝枚舉。
道藏與釋藏
僞造的道書多了,便效佛教而成立道藏。佛教在北宋以前尚無整套雕版印刷的《大藏經》,但有單行流傳的各類典籍,可是,叁藏十二部的內容及名目,佛教是由來已久的。佛教的經錄,早在晉代便已編出。因此道教成立道藏,也就效法佛藏的分類法,佛藏分經、律、論叁藏,性質的分類則有十二分教或稱十二部:長行、重頌、授記、孤頌、無問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道藏則名之爲叁寶叁洞十二部,據小柳司氣太《道教概說》第叁篇第二章的介紹如下:
道教的經典,多爲「天啓」。住于叁天之叁君,各啓示叁經:
玉清宮之天寶君,啓示洞真部,教化大乘者。
上清宮之靈寶君,啓示洞元部,教化中乘者。
太清宮之神寶君,啓示洞神部,教化下乘者。
叁經即爲叁藏,每藏各分十二部:本文(說第一原理)、神符(護符)、玉訣(秘訣)、靈圖(鬼神像)、譜錄(教法沿革)、戒律(修道之律規)、威儀(齋醮儀式)、方法(拘製魂魄之術)、衆術(煉丹)、紀傳(老子等的傳記)、贊頌(偈頌)、表奏(奏上鬼神的祈願文)。
依道教自稱,他們的叁洞十二部經,都是元始天尊所化叁清的叁君啓示,往往都是從天而降,及神仙親授的。但據佛教的北魏學者甄鸾法師的《笑道論》第叁十一,則證明《靈寶經》是張道陵所作,《上清經》爲葛玄所作,《叁皇經》爲鮑靜所作。又據唐朝玄嶷法師的《甄正論》說:洞真部多爲葛玄、陸修靜、顧歡等所作,洞神一部爲張道陵所作。道世法師的《法苑珠林》卷六九,列舉漢之王褒作《洞玄經》,張道陵作《靈寶經》,吳之葛洪作《上清經》,晉之王浮作《老子化胡經》,鮑靜作《叁皇經》,齊之陳顯明作《六十四真步虛品》,梁之陶宏景作《太清經》及衆醮儀,隋之輔惠祥作《長安經》。
由此可知道教的道藏,乃集作僞模擬的大成。
道藏的編篡
照道教的說法,道藏起始甚早,例如《漢書.藝文志》所列的目錄中,道家者流叁十七家九百九十叁篇,房中者流八家百八十六卷,神仙者流十家二百零五卷。此叁流之書,除已失佚之外,均爲後世道書之所必收。實則此叁流不是道教的神學書,而是哲學書及方術書。
但是到了《隋書.經籍志》中,道書就多了,計有經戒叁百零一部九百零八卷,餌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叁部叁十八卷,符籙十七部一百零叁卷。共爲叁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道藏也就出現于世了。
宋朝鄭樵的《通志.藝文略》中,將道書詳細分二十五類: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日錄、傳、記、論、書、經、科儀、符籙、吐納、胎息、內視、道引、辟谷、內丹、外丹、金石藥、服餌、房中、修養。此二十五類共計一千叁百二十叁部叁千七百零六卷。
北宋第一次開版印刷的佛教《大藏經》,稱爲《開寶藏》,共爲四百八十函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宋世的道藏部數已超過當時的佛藏,卷數也快趕上了,可見道教有意要和佛教一爭長短。那兒來的這些道書?濫竽充數的實在不少,例如張君房的《雲笈七簽》中說:雖是《明使摩尼經》,也被收入了道藏。
正因爲道藏系由道士們的拉雜模擬的僞造,到了元朝憲宗時代(西元一二五 一─一二五九年),除了《道德經》之外,全部道藏皆被焚毀。起因是道教受元帝的優遇,並命道教管理「天下應有的出家人」,道士要僧人迎拜,並通管僧尼,同時又「毀夫子廟,毀佛像,占梵刹四百八十二所」。這是由于全真派的丘長春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元一二○六─一二二七年)的敬信,所以道徒專橫跋扈,但到憲宗時,丘長春死了,僧道屢辯于帝前,道士每皆詞屈,故有祁真人志誠、李真人德和、杜真人福春等人照實自供:「據道藏經內,除老子《道德經》外,俱系後人捏合不實文字,情願盡行燒毀了,俺也幹淨。」(見《至元辯僞錄》)
現行的道藏,是明朝萬曆年間(西元一七五叁─一六一九年)重修的,刊于北平白雲觀。明代的白雲觀道士白雲霁,爲道藏目錄作的詳注,已載清代的《四庫全書》。所列諸書,多系摭拾以增加其卷數。晚近由白雲觀交給上海涵芬樓影印的道藏,已多至五千五百冊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比開寶版的佛教藏經,還多出四百叁十七卷。既經元朝焚毀了一次,又從那裏來的這許多道書?自然是廣事摭拾收羅而來。例如《漢書.藝文志》中除上述叁家之外的名家、法家、墨家、兵家、農家,以及占星、陰陽、五行、雜占蔔、醫經、醫方等凡百數術方技之書,皆被收盡,乃至佛祖傳真、聖賢貫脈等佛教及儒家的書,也成了道藏的內容。
不過,道教始終遜佛教一籌,日本在大正年間的《新修大藏經》正續兩編, 包括佛書已達叁千零五十叁部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卷了,而且多數的中國著作尚不在內。
道教的戒律及倫理
道教和佛教的密宗一樣,絕對主張師師相傳,極端不許無師自通,這是最大的戒律。《太上太宵琅書》說:「天地布氣,師教之真,真仙登聖,非師不成。心不可師,師心必敗。」
道教有一百八十戒,說是老君授給《太平經》的僞著者于吉,戒的內容,大要與《太上感應篇》所列的大同小異。《太上感應篇》是承《抱樸子》並吸收了佛教及儒家的思想而編成,故亦爲晚近數百年來儒釋道叁家共同接受。明代袁了凡的「功過格」,即是受了《太上感應篇》的啓示而訂定。
道教的基本思想,主張人力可以勝天,所以藉養煉而改造性命,而長生不死;但也覺得凡夫是受神明監視,所以要行善止惡而求神明的保佑。《抱樸子.對俗篇》說:「行惡,大者司命奪紀,小者奪算。」又說:「人欲地仙,當立叁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同書〈微旨篇〉說:「大者奪紀,紀者叁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叁日也。」這是行惡而爲神明奪去壽命之日數的意思。行善是什麼呢?同篇則說:「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得,見人之失如 己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妄谄陰賊。如此乃爲有德,受福于天。」這是兼采了佛教及儒家的倫理思想而成的。葛洪雖強調以丹鼎求長生,如果煉丹不成,等而下之,則以行善止惡的道德生活,來免除夭損之禍。
到了宋朝的《雲笈七簽》,列出道教的五戒十善,乃系受佛教的五戒十善的思想影響而成。其五戒是:1.不殺生,2.不嗜酒,3.不口是心非,4.不偷盜,5.不淫色(佛教則以殺生、盜竊、邪…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