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比较宗教学▪P57

  ..续本文上一页形如生人者,尸解也,……有死而更生者,有未敛而失尸者,有发脱而形飞者,皆尸解也。白日解者为上,夜半解者为下。」

  道教为何如此的重视肉身的永存,因为道教有唯物论者的思想,除了肉体,没有精神。《酉阳杂俎》中说:「三魂营骨,七魄卫肉。」道教认为人的精神是三魂七魄,实际上三魂七魄仅是骨肉之身的异名,依旧是唯物思想。

  

  

  

  第五节 道教的经典和派别

  老子的神话

  佛教来华之前,中国有哲学系统的道家一派,有阴阳术数的方士一流,但还未将道家与方士混合而成道教。佛教自两汉之间输入之后,道教也由教匪混合方士及道家而成立。但是,黄老之学的成为宗教的信仰,至少要比佛教的输入晚了一个世纪。佛教来华为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七年),已为近世史家所公认。张道陵生于汉桓帝时,桓帝延熹八年(西元一六五年)始有以黄老为崇奉对象的历史记载(《后汉书》卷七及三二)。在此之前,黄帝是属于方士传说中的远祖,老子是哲学范围内的先哲,未尝把二者联合起来当作宗教的神道。

  凡是高级的宗教,必须具备三个要素:1.教主,2.教义,3.教团。这在佛教,当释迦成道之后不久,便已完成,称之为佛、法、僧的三宝。道教有鉴于此,首 先拉出一位老子做教主,虽然老子有好几位,例如尚有老成子、老莱子等。《道德经》究系何人所作,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谜。道教徒便以李耳做了教主。到了六朝时代,又伪造出种种老子化身的神话,例如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所载:「葛稚川曰:老子无世不出,数易姓名,出于黄帝时,号广成子;周文王时,号燮邑子,为守藏史;武王时,号育成子,为柱下史;康王时,号郭叔子;汉初为黄石公;汉文时,号何上公。」后来又有《老子八十一化经》;更有老子一[烈-列+旡]化三清之说。老子成了元始天尊的应现,是太上老君,是玄元皇帝,唐玄宗(西元七一二 ─七五五年)时又将之封为玉皇大帝。老子的身分,越变越崇高得神乎其神了。其实,这也是学自佛教的,佛教以为释迦牟尼是化身佛,释迦的清净报身,是在色究竟天的卢舍那佛。道教便说老子是住于大罗天的元始天尊的化身了,甚至晋朝的道士王浮等,反而编出一套谎言,写成《老子化胡经》,说释迦牟尼佛,也为老子所化,真是可笑!

  

  道经与佛经

  有了教主,同时也需要教义,于是,大批的经典出世了。伪造经典是一件苦事,有思想有文才的道士们,究竟不多,多数的道士就拿佛经做蓝本,略微更动一些章节和名词,佛经就成了道经。例如〈真步虚品偈〉的「有见过去尊,自然成真道,色身如金山,端岩其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元始尊,圣 尊在大众,敷衍化迷强。」此节完全是抄拟佛教《法华经》的:「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坐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世尊在大众,敷衍深法意。」

  乃至道经的经目,也拟佛经来命题。例如道藏目录中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太上老君父母恩重经》;在法琳法师的《破邪论》中所举的《道士*轮经》、《智慧观身大戒经》、《老子大权菩萨经》、《灵宝*轮经》等皆是。如果以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读道藏,道藏之中来自佛教梵文转译的东西,实在多得不胜枚举。

  

  道藏与释藏

  伪造的道书多了,便效佛教而成立道藏。佛教在北宋以前尚无整套雕版印刷的《大藏经》,但有单行流传的各类典籍,可是,三藏十二部的内容及名目,佛教是由来已久的。佛教的经录,早在晋代便已编出。因此道教成立道藏,也就效法佛藏的分类法,佛藏分经、律、论三藏,性质的分类则有十二分教或称十二部:长行、重颂、授记、孤颂、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道藏则名之为三宝三洞十二部,据小柳司气太《道教概说》第三篇第二章的介绍如下:

  道教的经典,多为「天启」。住于三天之三君,各启示三经:

  玉清宫之天宝君,启示洞真部,教化大乘者。

  上清宫之灵宝君,启示洞元部,教化中乘者。

  太清宫之神宝君,启示洞神部,教化下乘者。

  三经即为三藏,每藏各分十二部:本文(说第一原理)、神符(护符)、玉诀(秘诀)、灵图(鬼神像)、谱录(教法沿革)、戒律(修道之律规)、威仪(斋醮仪式)、方法(拘制魂魄之术)、众术(炼丹)、纪传(老子等的传记)、赞颂(偈颂)、表奏(奏上鬼神的祈愿文)。

  依道教自称,他们的三洞十二部经,都是元始天尊所化三清的三君启示,往往都是从天而降,及神仙亲授的。但据佛教的北魏学者甄鸾法师的《笑道论》第三十一,则证明《灵宝经》是张道陵所作,《上清经》为葛玄所作,《三皇经》为鲍静所作。又据唐朝玄嶷法师的《甄正论》说:洞真部多为葛玄、陆修静、顾欢等所作,洞神一部为张道陵所作。道世法师的《法苑珠林》卷六九,列举汉之王褒作《洞玄经》,张道陵作《灵宝经》,吴之葛洪作《上清经》,晋之王浮作《老子化胡经》,鲍静作《三皇经》,齐之陈显明作《六十四真步虚品》,梁之陶宏景作《太清经》及众醮仪,隋之辅惠祥作《长安经》。

  由此可知道教的道藏,乃集作伪模拟的大成。

  

  道藏的编篡

  照道教的说法,道藏起始甚早,例如《汉书.艺文志》所列的目录中,道家者流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房中者流八家百八十六卷,神仙者流十家二百零五卷。此三流之书,除已失佚之外,均为后世道书之所必收。实则此三流不是道教的神学书,而是哲学书及方术书。

  但是到了《隋书.经籍志》中,道书就多了,计有经戒三百零一部九百零八卷,饵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籙十七部一百零三卷。共为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道藏也就出现于世了。

  宋朝郑樵的《通志.艺文略》中,将道书详细分二十五类: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日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籙、吐纳、胎息、内视、道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此二十五类共计一千三百二十三部三千七百零六卷。

  北宋第一次开版印刷的佛教《大藏经》,称为《开宝藏》,共为四百八十函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宋世的道藏部数已超过当时的佛藏,卷数也快赶上了,可见道教有意要和佛教一争长短。那儿来的这些道书?滥竽充数的实在不少,例如张君房的《云笈七签》中说:虽是《明使摩尼经》,也被收入了道藏。

  正因为道藏系由道士们的拉杂模拟的伪造,到了元朝宪宗时代(西元一二五 一─一二五九年),除了《道德经》之外,全部道藏皆被焚毁。起因是道教受元帝的优遇,并命道教管理「天下应有的出家人」,道士要僧人迎拜,并通管僧尼,同时又「毁夫子庙,毁佛像,占梵刹四百八十二所」。这是由于全真派的丘长春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元一二○六─一二二七年)的敬信,所以道徒专横跋扈,但到宪宗时,丘长春死了,僧道屡辩于帝前,道士每皆词屈,故有祁真人志诚、李真人德和、杜真人福春等人照实自供:「据道藏经内,除老子《道德经》外,俱系后人捏合不实文字,情愿尽行烧毁了,俺也干净。」(见《至元辩伪录》)

  现行的道藏,是明朝万历年间(西元一七五三─一六一九年)重修的,刊于北平白云观。明代的白云观道士白云霁,为道藏目录作的详注,已载清代的《四库全书》。所列诸书,多系摭拾以增加其卷数。晚近由白云观交给上海涵芬楼影印的道藏,已多至五千五百册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比开宝版的佛教藏经,还多出四百三十七卷。既经元朝焚毁了一次,又从那里来的这许多道书?自然是广事摭拾收罗而来。例如《汉书.艺文志》中除上述三家之外的名家、法家、墨家、兵家、农家,以及占星、阴阳、五行、杂占卜、医经、医方等凡百数术方技之书,皆被收尽,乃至佛祖传真、圣贤贯脉等佛教及儒家的书,也成了道藏的内容。

  不过,道教始终逊佛教一筹,日本在大正年间的《新修大藏经》正续两编, 包括佛书已达三千零五十三部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卷了,而且多数的中国着作尚不在内。

  

  道教的戒律及伦理

  道教和佛教的密宗一样,绝对主张师师相传,极端不许无师自通,这是最大的戒律。《太上太宵琅书》说:「天地布气,师教之真,真仙登圣,非师不成。心不可师,师心必败。」

  道教有一百八十戒,说是老君授给《太平经》的伪着者于吉,戒的内容,大要与《太上感应篇》所列的大同小异。《太上感应篇》是承《抱朴子》并吸收了佛教及儒家的思想而编成,故亦为晚近数百年来儒释道三家共同接受。明代袁了凡的「功过格」,即是受了《太上感应篇》的启示而订定。

  道教的基本思想,主张人力可以胜天,所以藉养炼而改造性命,而长生不死;但也觉得凡夫是受神明监视,所以要行善止恶而求神明的保佑。《抱朴子.对俗篇》说:「行恶,大者司命夺纪,小者夺算。」又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同书〈微旨篇〉说:「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这是行恶而为神明夺去寿命之日数的意思。行善是什么呢?同篇则说:「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得,见人之失如 己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妄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这是兼采了佛教及儒家的伦理思想而成的。葛洪虽强调以丹鼎求长生,如果炼丹不成,等而下之,则以行善止恶的道德生活,来免除夭损之祸。

  到了宋朝的《云笈七签》,列出道教的五戒十善,乃系受佛教的五戒十善的思想影响而成。其五戒是:1.不杀生,2.不嗜酒,3.不口是心非,4.不偷盗,5.不淫色(佛教则以杀生、盗窃、邪…

《比较宗教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