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宗教學▪P61

  ..續本文上一頁理教即其一例。

  

  理教的教主

  理教稱他們的教主爲教宗,爲祖師。那就是生于明末熹宗天啓元年(西元一六二一年)正月十叁日的楊萊如,名宰,字廷賢,簡稱之楊祖。他是山東即墨人,是明莊烈帝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叁年)的進士。明崇祯十七年,吳叁桂引清兵入關,清帝順治登基,诏告天下,凡爲明朝的遺臣逸士,進朝加封。楊祖雖亦被诏,但卻堅不做貳臣,拒不出爲仕。以孝母終養爲志,以度人救世爲願。可見,楊祖乃一明末遺臣,與白蓮會等秘密社會中人的性質相同。

  從宗教的立場而言,楊萊如出身于道教的全真派下,是丘長春所傳龍門派中的人物。所以理教的目的,是求「了凡」而生于道教所說的「大羅天」。我們又知道,全真派的創祖王重陽,是以道教的立場而兼采儒釋教義的。所以理教的楊祖,即托言于清世祖順治叁年(西元一六四六年)叁月初叁日,因在其母的廬墓守孝,感得觀世音菩薩化現一位老人前來度化,並授與《真理法經》,命他普度世人。理教因此即以觀音菩薩作爲他們的信仰中心,稱之爲「聖宗古佛」。但在叁年喪服滿後,楊祖並未立即傳教,而是到河北的岐山瀾水洞,隱居潛修。到了清聖 祖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八十一歲時,始下山雲遊,廣結善緣。以他所采的藥物,製成「茶膏」,作爲普勸戒煙、戒酒用的良劑。清高宗幹隆十八年二月初八日,以一百叁十叁歲的高齡,逝于河北的岐山。

  楊祖的繼承人是尹祖,被稱爲尹老先師,名岩生,字重山,號來鳳,幹隆初年生于天津科牛村。幹隆二十八年二月一日,接受了岐山楊祖所遣使者毛來遲送到的「法寶文牒」。幹隆叁十年四月八日,首在天津永豐屯創立理教公所,尹祖自撰一聯:「公陳道義參佛理,所納心猿蕩凡塵」,以此說明他的宗教信仰是道釋雜陳。尤其是在清仁宗嘉慶十一年(西元一八○六年)十二月初一日,臨欲命終之時,他對弟子們說:「衆師弟,余本月初八日,大數屆滿,要回大羅天,侍奉佛祖。」這是更加明顯,是用道教的底子,假借佛教的觀音,乃把觀音佛祖,送到道教的大羅天上去了!然而,如果不明理教的底蘊,一進理教的公所(教堂),你會以爲是佛教的道場。因爲理教公所正殿是供的聖宗古佛(過去正法明如來),又稱金身老佛爺,那就是觀音像;前殿供有彌勒像及韋陀像,很像是佛寺的山門;楊祖及尹祖的偶像則設在公所的樓上。

  

  理教的教義及教儀

  理教在義理上面,沒有什麼發揮;因其行法方便,道理單純,故在民間發展頗速,主要是在教忠教孝,教做一個平實的人,崇尚五倫, 實踐八德,而且要恪守五戒:1.不邪淫,2.不竊盜,3.不吸煙,4.不欺妄,5.不飲酒。五戒之中,特別注意戒煙及戒酒,並且製成戒煙歌及戒酒歌,說明煙酒危害人生的道理。故從建立人間安樂的功用上說,理教是值得推行的。所以到民國以後,理教的活動已由秘密社會成爲受國法保護的宗教社團之一,而且由國內發展到了東南亞各地。政府來臺之後,理教也在一九五一年開始傳教。臺北的理教公所,原來也就是佛寺。

  若想知道理教的教理,那就請看理教的經典,它們是:《無字真經》、《在理真經》、《忠經》、《孝經》、《黃庭經》、《道德經》、《觀音經》、《心經》、《金剛經》。正好是儒、道、佛叁教並收的陣容,與全真教初期所用的經典,幾無二致。

  我們從楊萊如所造的《在理真經》,可以看出理教的內容,現在抄錄如下:

  「 靜守持念觀自身,耳目隨心聽潮音。

  四海澄清光明現,當人居在五行中。

  蓮臺上面持真語,*輪常轉運幹坤。

  普照世境隨心變,貫滿崑侖叁界明。

  一切萬物俱有性,氣是玄妙性中根。

  內裏陰陽誰識破,識破還是養性人。

  大道不離方寸地,如若外尋枉勞神。

  人能省悟師傅理,晝夜辛勤念在心。 」

  因此,理教在修持工夫上,也是儒、釋、道雜行。他們循著儒家的入世規範,守五倫、踐八德,止于至善;同時參學佛法,修煉道術,爲出世的行程。此稱之爲性命雙修。

  從理教的齋期及法會,也可看出是道、釋雜糅的信仰者。他們的齋期,分爲兩大類:

  (一)六大齋期:1.正月十叁日,楊祖誕辰。2.二月十九日,聖宗古佛顯化菩薩身聖誕。3.四月初八日,尹祖創立理教公所紀念日。4.六月十九日,聖宗古佛顯化菩薩身授記紀念日。5.九月十九日,聖宗古佛顯化菩薩身得道紀念日。6.十二月初八日,尹老先師了凡成真忌辰。

  (二)叁小齋期:1.正月初一日,向佛祖朝聖拜年。2.叁月初叁日,聖宗古佛首度楊祖受理紀念日。3.八月十五日,幫陪監護師陞座度道紀念日。

  理教每年有叁次法會,乃是道教的産物:1.正月十五日,上元法會,上燈祈禱。2.七月十五日,中元法會,放河燈,追度無祀亡靈。3.十月十五日,下元法會,祭祀祖先。

  

  理教的教製

  據傳說,楊萊如在生之日,即已建立了理教的人事製度。他于岐山瀾水洞,自任總領正爲提點大法師,對弟子毛來遲等,點放成爲各座法師: 1.領正爲傳教大法師,2.幫正法師爲襄理領正傳教,3.幫陪監護各座爲上座法師, 4.護法爲守壇,5.另有看山、管理教産、總承辦、承辦、攩衆、催衆、辦道等的職位。

  這些職稱,直到來臺複教,仍是如此。現任的總領正是趙理明。總領正有權提名點放他的繼承人,以及點放理教的各級職位,所以稱爲提點大法師。

  因此,理教的教團,即有兩類分子:一種是普通的信徒,一種是受職的教士。他們稱信徒爲「信士」。受職的教士則有兩種稱呼:總領正、領正、幫正、幫陪,均稱爲「法師」;護法、看山等人,稱爲「理士」。理士的稱呼,亦得通用于法師。

  信士們入教,稱爲「在理」,必須經過引見、虔求及保證的手續;經過數月時間的「隨理」:每逢初一、十五及齋期到理公所,熟習教規之後,始許受理。信士受理之後,除了戒煙、戒酒及于朔望齋期,到公所參佛求願外,日常生活,不受教規拘束。理士的日常生活,也可隨緣合俗。

  儒、釋、道叁教同源之說,最早見于漢末牟子的《理惑論》。至南宋的河北, 出現了新的道教全真派,乃是叁教同源論的具體化。到了理教,雖自道教的全真派中蛻化出來,卻不再以道教自居。從外貌上看,且有傾向佛教的色彩,此爲叁教同源論的獨立化。這種趨勢,說明了中國文化精神的涵容性及消融力。正如佛經中說:大海不拒百川,始能成其廣大。最可貴的,中國這個大海,不論你是什麼品種的文化之魚,進入中國的文化之海,雖被容受,卻又無虞被人消滅。例如理教的成分,識者一看便知。

  因此,理教這種東湊西湊的宗教形態,雖然未必理想,他們對于化世導俗的努力,還是值得鼓勵。

  第七章 猶太教

  第一節 摩西及士師時代的猶太教

  猶太教的成長

  本書的第叁章第叁節之中,已經大略介紹了猶太教的起源,便是希伯來宗教或以色列宗教。可是,若要介紹猶太教,必須仍要從希伯來宗教說起。因爲現在的猶太教是從希伯來宗教的基礎上,經過曆代先知的改進而成長的。

  猶太教的最初背景,乃是閃族的多神教,他們的遠祖亞伯拉罕,可能是閃族的一個分支,以遊牧爲生。據說亞伯拉罕是一個富有的族長,他有幾千頭羊,並且雇用了叁百個以上的大人和孩子,來看管他的羊群。亞伯拉罕要到地中海附近的敵人的領土內去攻占新牧地之時,就將這批雇傭組成了一支小小的私人軍隊,可見他的實力。

  亞伯拉罕之成爲猶太教徒的遠祖,因爲是摩西利用了亞伯拉罕這一家族的保護神耶和華。猶太教乃至基督教及回教徒,均說耶和華是創造宇宙的獨一無二的 神;其實,不但在亞伯拉罕的時代是多神信仰的局面,到了摩西時代,以色列民族的各支,也尚各有各的保護神。

  亞伯拉罕,乃是摩西所需要的人,在事實上,僅系傳說的人物,未必真有其人。摩西之需要亞伯拉罕,是因爲傳說亞伯拉罕始終只信他自族的保護神耶和華。他雖常常犯錯,常常要做些無賴漢所做的壞事,可是他對耶和華的信仰,信爲獨一的上帝,所以便因信心而稱爲義,而成爲耶和華的選民。其實,應該說成亞伯拉罕選定了耶和華做他自族的神,不是耶和華選中了亞伯拉罕。

  然而,一神信仰的宗教,既由摩西利用了亞伯拉罕而成立,亞伯拉罕縱然不是曆史人物,卻也成了一神教徒的遠祖。但摩西雖然鼓吹耶和華成爲獨一的至高的神,卻並沒有否認尚有其他神道的存在;只是不許他自己的民族,信仰外邦人的神而已。直到先知時代,阿摩司(Amos)等諸先知出現以後,才絕對否認耶和華以外尚有別的神。所以,猶太教的一神觀念,到了此時才算完成。

  

  初期的猶太教

  猶太教的成熟,從時間上劃分,可以分作七個時期:1.摩西時代,2.士師時代,3.王國時代,4.被放逐到美索不達米亞的時代,5.重回故鄉時代,6.希臘統治時代,7.耶稣降生以後的時代。

  初期的猶太教,當指摩西時代及士師時代。

  摩西的年代,迄今論者尚無定論,一般基督徒相信是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一般史家,有的以爲西元前一千叁百二十年;有的以爲西元前一千二百年。當摩西出生的時代,他的民族已在埃及王法老的治下,做了好幾世紀的奴隸,做著苦力維生。但也有許多經商的猶太人,仍然住在城市中。埃及人在商業上不是猶太人的對手,就懷著妒嫉心向法老控告,希望把全體的猶太人消滅。法老就下令,凡是猶太人生的男孩子,立即殺死。恰巧,摩西就在此時出生。他的母親便編了一只籃子,用泥土黏成不漏水的小船,把他裝在裏面,放到尼羅河裏,由他漂浮出去。

  幸運的小小摩西,竟被蘆葦阻住,適巧埃及王的公主來到那兒遊泳,發現了這個可愛的嬰兒,就抱回宮去,把他撫養長大。無疑地,摩西的童年及少年…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