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希臘化,並下令廢止猶太教的儀式,革除對于耶和華的獻祭,焚禁關于猶太教律法的書籍,摧毀了耶和華的神殿。又在那兒建起崇拜宙斯神像的殿,並且大量地用猶太人最忌諱的豬肉作爲犧供。
猶太人之中當然尚有偉人,一位老祭司馬太提司(Mattathiss)主張甯可不守耶和華的律法條文而求生存。所以,安蒂考斯的部下,第一次在安息日不戰而拿下了耶路撒冷,第二次仍于安息日去打馬太提司的軍隊時,卻吃了敗仗。馬太提司老死之後,他的第叁個兒子猶達‧瑪喀比(Judas Maccabee),創造了遊擊戰術,神出鬼沒,聲東擊西,經過幾年的努力,耶路撒冷又被光複了。猶達死了, 安蒂考斯也死了,猶太國總算在被「保護」的狀態了,被承認爲一個獨立的王國,建立了神政的政體,由瑪喀比家族作爲祭司長兼全國的行政元首「總督」。
叁個猶太教派
由于希臘羅馬文明的影響,神政政體終究無法推行。到了耶稣降生前一世紀,猶太人竟然因此而分裂爲叁派:
(一)法利賽人(Pharisees):此派是狂熱地遵守猶太教律法條文的一群。他們必須做的事很少,卻有很多不可做的事;他們憎恨一切外國的事物,禁忌一切的改革。故在《新約》中的耶稣提出了法利賽人的「七禍」。
(二)撒都西人(Sadducees):此派的人,一方面忠實于耶和華的禮拜,同時也承認外國學者(希臘及羅馬人)所說的話的確有其道理。他們熱中于政治,所以當耶稣傳道時,他們害怕耶稣在政治上惹起麻煩,也贊成了定耶稣的死罪。
(叁)愛散尼人(Essenes):這是絕對的厭世及逃世者。他們遁隱于荒野,每天以部分時間去耕作,以取給自己最低限度的食物。他們不進城市,更不與政治生活接觸,有類于印度苦行僧的生活。
以上叁派的勢力,法利賽人最大,愛散尼派人數最少。
就在此叁派對立的狀態下,瑪喀比這一家族曾竭盡了最大的智能,卻未用上王的稱號,經過約有一百年之久;但到亞裏斯多柏拉(Aristobulus)時,爲了要用 王的稱號問題,而與法利賽人沖突。他死之後,這個國家內的宗教派別之間,又有著一連串的糾紛。
猶太國內正在鬧著同室操戈的時候,羅馬人的將軍就來到了。當龐貝(Pompey)向東征服了阿拉伯人之後,回來經過猶太國,羅馬軍隊就像潮水般地攻向猶太的衛城。攻陷之後,據說一共有一萬二千以上的猶太士兵被屠殺!那是西元前六十叁年六月間的事。
事後,龐貝便將向他靠攏的猶太人赫爾嘉納(Hyrcanus),放回耶路撒冷去做祭司長。
西元前四十八年,凱撒(Caesar)擊敗龐貝之後,凱撒又改命向他投靠的晏特派(Antipater)做了猶太國(其實只是羅馬的一個行省)的王。晏特派以猶太人的身分做了羅馬的公民,及羅馬將軍的傀儡,所以他在法利賽人看來,是個外奴、是個叛徒,說他無權來登大衛王的王座。因此,當耶稣降生時,正好是晏特派的兒子希律(Herod)王在位,聽說耶稣是大衛的後裔,所以要下令殺死小小的耶稣,耶稣幸免于難,卻連累了伯利恒及其四境兩歲以內的男孩全遭了殃。
耶稣以後的猶太教及其神學
羅馬的無冕王凱撒將軍遇刺之後,繼起的是屋大維(Octavius),他的徽號是奧古斯都(Augustus),意爲尊嚴顯赫,也是一位羅 馬的無冕之王。耶稣降生時,就是奧古斯都在位之際。他的繼承人,依次是提比留(Tiberius)、該猶(Caius)、革老丟(Claudius)、尼祿(Nero)。這四個人,都是羅馬史上的暴君。後面叁人是繼起于一年之內(西元六八─六九年),也在一年之內滅亡:該猶被謀殺,革老丟被毒死,尼祿是自殺。
接著是從外省來羅馬的惠斯巴西安(Vespasian),此人在位之時,無意繼續炫耀尼祿那種奢靡的生活,對于羅馬屬下的各行省也極爲寬大。可是,適在此時,猶太人發動了叛變,于是派遣其子泰塔斯(Titus),率兵攻陷了耶路撒冷。據說,在此役之中,猶太人被處死者約十萬人,被賣作奴隸者九萬七千人。
從此之後,由于環境及時代思潮的影響,尤其因基督教的崛興,猶太國家又幾度被滅,猶太教徒雖仍不放棄獨立運動的努力,卻更重視猶太教在神學方面的發展,于是學人輩出,遂在其宗教哲學即神學上,隱然有兩個潮流出現:
(一)加巴拉(Cabala)派學者:此爲傳說的神秘思想者,大抵是以東方神話及希臘思想的結合而成。加巴拉是傳說之意,即是授自亞當的傳說。此派的著書有兩種:一爲《創造篇》(Sepher Jezirah),一爲《光耀篇》(Sepher Sohar)。猶太人傳說《創造篇》是亞伯拉罕所作或雅各所作,據學者考察,實爲西元第九世紀中葉的作品。《光耀篇》則成于十叁世紀之初,是由于反對美蒙(Maimun)哲學 而起。大致言之,此派主張:神是無涯、無終、無意欲、無目的、無動作的。由無限之神而流出者謂之「道」(Adam Kadmon)。道的屬性,可次第分成四界:1. 超越界(Azila),2.精神界(Beriah),3.靈魂界(Jerirah),4.物質界(Asijjah)。此派同時又主張輪回說。此派學說乃是雜取畢達哥拉斯說、斐論說、新柏拉圖派之說、諾斯士派之說,以及波斯教的思想糅合而成的。
(二)美蒙(Maimun)派學者:美蒙有兩人,同爲猶太人,一個生于西班牙,他的年代是西元一一叁五至一二○四年;一個生于德國,他的年代是西元一七五叁至一八○○年。現在我們說的是生于西班牙的美蒙,幼年因爲教禍而隨父避徙各處,後定居于埃及。他深研希伯來法典,又從回教教師學習數理、天文、醫術,雖奉回教而傾心于猶太教。其主要著作《希伯來法典後篇》、《巨靈掌》、《迷途指南》,其頗應用亞裏斯多德的思想,而作爲猶太教義的組織體系。此派注重學理的研究,廣泛地援用柏拉圖及亞裏斯多德的思想,以爲猶太教作辯護。此派的先驅爲薩德亞(Saadja)及大衛.平.穆爾望(David Ben Merwan)。十一世紀有格畢羅爾(Gebiral)及約瑟夫(Bahja Ben Joseph),十二世紀中葉有大衛.房.吐利道(David Von Toledo),集其大成者便是美蒙。美蒙之學全宗亞裏斯多德,只是創造之說異于亞氏。他說世界的形及質,均是從無中造出。神是絕 言無相的,不可以名也不可以思的。所以吾人于神,無所能知,所能知者僅有一語,即「神的本性不可知」。
到此時,猶太教的神,早已不是摩西乃至耶稣時代的神了,已是哲學的本體論的神了。到了近世的猶太教學者,多欲采用合理主義以中興猶太教,大抵是取「靈魂可以永生」、「人性可以完滿」的二義。此既可以稱爲宗教,實也可以稱爲哲學了。其情形已超越基督教神學的神的獨斷性,而有類于耆那教的觀點──靈魂永生及人皆可達于完滿的程度了。
第五節 猶太教的神話
猶太教的聖典
要介紹猶太教的神話,先應明白猶太教的聖典,若包括其各種法典及神學書,數量是很可觀的。其神話的根源,則爲一部《舊約》,所以我們僅就《舊約》這部聖典來談談:
《舊約聖經》無疑地是經過漫長的歲月,記載了漫長歲月中猶太教的想像、傳說和曆史。可惜那些《舊約》的寫著者,沒有一位是有曆史頭腦的人,以致把神話傳說當作曆史的事實。也設法用神話來解釋他們所不明白的傳說和事物,乃至把真正的曆史事實所發生的年代和人名,也弄得顛叁倒四。所以,要用曆史的角 度來看《舊約》的記載,是件苦事。因爲《舊約》的編輯,也不是照著曆史的過程爲順序的。
根據基督教及猶太教徒說:《舊約》頭上的五篇,即是最早成篇的,是摩西手作的,故稱爲「摩西五書」,那就是:〈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實際上,除了摩西十誡,摩西並未寫出什麼書來,根據學者的考察,摩西五書均爲後人根據傳說而追寫的,其中尤以〈創世記〉的年代最晚。又據威爾斯的《世界史綱》第十九章第叁節中說:「創世及洪水的故事,摩西及參孫故事的大部分,多由巴比侖采入。當他們回至耶路撒冷時,唯(《舊約》的)前五經已有了成書。」可征摩西並未寫出摩西五書,而此五書中的故事,也多半采自巴比侖人的傳說。
因此,《舊約》中的許多記載,縱然標明是某先知的時代,由某先知所寫,包括大衛王及所羅門王的詩歌在內,都是極不可靠。例如〈以賽亞書〉,共計六十六章,而那後面的二十七章,其所用的語言和不同的文體,極爲明白地是在以賽亞之後的幾個世紀才寫成。〈以賽亞書〉中的重要預言,正好就發生在那幾個世紀之中,這是曆史的追記。神秘而謂爲預言,不過是出于猶太教徒乃至基督教徒的信仰心而已。
另有〈但以理書〉,記載了好多使猶太教及基督教徒看來極其欣喜的故事,但據學者研究結果,此書成于西元前一六七至一六五年之間,距離但以理的時代,已有四個世紀。但以理的出世稍晚于以賽亞,是巴比侖的尼布甲尼撒王同時的人。據巴比侖方面的資料,此王在西元前五六一年平和地死去,非如〈但以理書〉捏稱他因拜偶像而慘死。
猶太教到了西元前第八世紀時,才從巴比侖人那裏學到了文字的書寫法,才開始搜集以往的故事、傳說及法律,用極幼稚的文法記錄下來,那就是希伯來文的聖書。據房龍(Van Loon)說:這種文字的文法簡陋,例如動詞的時製,完了形與不完形之間,並無清晰的差別;同一個動詞,既可表示已發生的事件,也可表示將發生的事件。因此,希伯來文的聖典內容,直到現在尚無人敢說絕對…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