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影響政府,卻已不能專橫政治了。並在各國的憲法之中,多有明文規定,人民有自由信仰各人所喜歡的宗教的權利,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所以今日的基督教會的各派之間,已不敢有像幾個世紀以前那樣,彼此迫害、互相屠殺的事件了。
第叁節 基督教的神學
哲學與神學之間
基督教的神學,從其曆史上的發展而言,可分爲四個階段:1.使徒時代,系指第一世紀以保羅爲代表的神學。2.教父(Church Fathers)時代,系指第二世紀至六、七世紀之間以奧古斯丁爲代表的神學。3.經院(School) 時代,系指第九世紀至十五世紀之間以阿奎那多瑪(Thomas Aquinas 西元一二二五或一二二六─一二七四年)爲代表的神學。4.近代神學,系指文藝複興之後爲了抗拒與迎合近代哲學科學而出現的教會思想。唯以近代的神學,除了有鑒于經院及其以前基督教哲學之不合乎理性,不得已而將神學劃爲自然的(Natural)與啓示的(Revealed)兩部分而外,並無新奇可取之處。所以本書僅以介紹前叁期的大要爲原則。
所謂基督教的神學,就是利用哲學的思辨方法及理念,來爲基督教的一神信仰,求得學理上的根據。基督教的信仰,本來極其幼稚,它與原始宗教的本質,僅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從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基督教的根本思想,實與各原始民族的宗教相同,並且也即是從原始民族中發展出來。這在本書的前數章中已經分別論列。然而,許多原始宗教,多已沒落消亡,或在苟延殘喘。唯獨基督教能夠曆久不衰,原因即在于基督教能夠及時吸收外邦的、時代的新思想。它爲了適應環境並達到征服異己的目的:若能用破壞的手段完成任務,即行毫不容情的毒辣摧毀;若在無法破壞時,即用懷柔政策來研究之、吸收之,終于融化而吞蝕之。基督教從使徒時代以來,從來未嘗忽略以鬥爭爲求存的唯一原則。故對異己者的動向,特別敏感而時時求變,求將異己者變爲他們自己而後已。所以,基督教有 吞滅其他宗教文化的潛力,卻不易像其他原始宗教那樣地任由時代和環境來將之淘汰。
基督教的警覺心很高,它像百戰沙場的老兵一樣,雖時時准備出槍射擊敵人,卻也不忘時時照顧自己的安全,並能學習敵人的特技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基督教之有神學,便是因其適時學得了外邦人的哲學的優點而成。事實上,若離了希臘的哲學,根本沒有基督教的神學可言。
神學的源頭
基督教的初期,在使徒們傳道時代,由于羅馬國力的伸張,也鼓勵了他們的野心。羅馬征服了希臘文化的版圖,卻在文化上反做了希臘的俘虜。如今基督教的使徒們則雄心萬丈,要想用基督教來取代希臘文化的地位而成爲羅馬帝國的指導者。因爲當時羅馬治下的大都會,例如安提阿喀、別迦摩(Pergamum)、大素、亞曆山卓、羅馬等城市,都是希臘文化的中心區及希臘哲學的學府,使徒們就不得不披上希臘哲學的外衣,來向大衆傳播耶稣的福音。
故在《新約》中,使徒保羅所寫的各篇書信,無名氏的〈希伯來書〉,標名路加及使徒約翰的著作等,無一不帶上了希臘哲學的色彩。在《新約》中也只有〈猶大書〉(Judas, the Brother of James)、〈雅各書〉(James, the Brother of Jesus Christ)、〈使徒行傳〉、〈馬太福音〉以及〈彼得前書〉等少數幾篇,是純粹猶太化 的基督教著作而已。
當然,基督徒不會引火自焚,他們對于希臘哲學的吸取,是有選擇的。影響基督教的希臘哲學,初爲斯多噶派(Stoicism)、柏拉圖派(Platonism)、新畢達哥拉派(New Pythagoreanism)、猶太腓羅(Philo Judaeus)。到了中古時代,又采用了亞裏斯多德(Aristotle)的哲學。
現將此五派哲學之有被基督教所利用的價值者,分別介紹如下:
(一)柏拉圖派:柏氏之說可足資基督教教父的利用者有二:1.觀念論──本體論,柏氏以世界分爲二:一是觀念的,一是感官的。觀念世界即是宇宙本體;感官世界是神依照觀念世界從「無」創造的現象。所以觀念世界是永恒的存在,是不變的真實;感官世界是暫有的,是不斷變化的。基督教則以上帝爲永恒的真理,現象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2.人生觀──靈魂論,柏氏以人生也有兩個世界:一面以直覺的理智參加本體世界,一面則以知覺和欲望參加現象世界。使人參加這兩種世界的活動者,就是靈魂。靈魂之屬于本體世界而和觀念結合的,即爲直覺的理智。靈魂之在現象世界而和肉體結合的,即爲意志和情欲(意志較情欲爲高貴)。直覺的理智是理性的,意志和情欲是非理性的。這是柏拉圖的靈魂叁分法(Threefold pision of the Soul)如表:
基督教也以人分爲叁部分:靈(Spirit)、魂(Soul)、身體。靈爲與神契合的良知;魂爲具有活力的生命之源;身體爲一切的欲求與嗜好。唯靈可以永存不朽。柏氏以人生受肉體拘限而不自由,唯有靈魂脫離肉體之後,始有無限的真知。這個人生觀已由保羅用于基督教中(見〈哥林多前書〉第十叁章第九至十二節),以死爲解脫,對死抱樂觀,所以真正的基督徒,不唯不怕死,而且希望死得早些。
(二)斯多噶派:此派在保羅的家鄉大素,有一著名的學舍。保羅自幼學習了此派學理,然後用于基督教的解釋。保羅以宇宙是普及的世界的存在之「理」。吾人在其中生活、運動、存留;以神爲超乎衆人之上、貫乎衆人之中,也住在衆人之內的,萬有都是本于他、倚賴他、歸于他。這顯然是保羅用斯多噶派的泛神論來補充希伯來的超神論的說法。斯多噶派原主張神是存在于物質各分子的中間,萬物皆寓有神,神包羅萬物而並無獨立的格位,乃是普及的存在;希伯來的神則 是不在宇宙萬物之中的超宇宙萬物的存在,而創造宇宙萬物。一是泛神論,一是超神論,保羅則引泛神論入基督教,而仍以爲神是超人的,有獨立格位的。
斯多噶派又主張,神既是普及的存在,宇宙間一切現象的變化過程,均爲神的本質的必然發現,所以主張宇宙之中有定命之說。這又給基督教的預定說(Predestination)找到了最好的理由──上帝意志造宇宙,上帝有權威決定一切,人力是無法變更上帝的意志的。人之得救,是神的恩典;若不得救,也無權埋怨神的不公平。神在造物之先已有決定,故也無所謂公平不公平。正像吾人自己賺來的錢,吾人有權自由支配,用掉那一個錢或留下那一個錢,無論那一個錢的本身是無權幹涉的。
(叁)新畢達哥拉派:畢達哥拉是古希臘的一個宗教改革家。這派哲學是以「數」爲基本觀念,以萬有皆由「數」而生成。數有奇偶,致由數生成的萬有皆有彼此對峙之勢。至于新畢達哥拉派,是以畢達哥拉的「數即神」的觀念,說神只有一位。但在神之下尚有許多依數而分的等級的神,以及在神和人中許多的居間者。這給予基督教教父哲學,尤其是教父中的智慧派(Gnosticism)影響很大,智慧派以爲神和人中有好多居間者,他們爲要和神親近,故拜那些居間的天使。
(四)猶太腓羅:猶太腓羅(西元前二五─西元五四年)雖是猶太教徒,但其 學說卻爲希臘哲學(猶太的)到基督教的前導。腓羅的哲學可分作兩方面來說: 1.他的宇宙觀是以猶太教思想爲根據,並摻雜柏拉圖的超神論,以世界爲耶和華所造。耶和華是無形無像的,是自有永恒的靈,他不直接創造世界,是用間接的能力(Potency)。能力的統一就是「道」(Logos)。「道」的原意是話語。世界是藉神的話語而創造。宇宙的管理、運動、存在,也是「道」所支持的作用。2.他的人生觀也以猶太教爲本,摻有柏拉圖和畢達哥拉的二元論,以及亞裏斯多德和斯多噶派的階級說明。他以爲人從神的「道」而有靈魂。由于不順神的理智,墮于體質之內,而和感覺結合,被禁于肉體的牢獄。若要恢複靈魂的自由,就在求得肉體之物欲的解脫。他一面主張人要克苦自製其私情惡意,一面又主張人要信仰神力相助,和神契合。靈魂本出于神力,複返于神則靠自力修行(斯多噶派的精神)和信仰神助(猶太教精神)。
(五)亞裏斯多德:在經院哲學的第一期以前的基督教神學,是以柏拉圖的思想爲主流。經院哲學的第二期,始于西元十叁世紀,則以亞裏斯多德爲主流了。這是由于自由思想的漸漸擡頭,有人提出了好多使教會難以解答的問題。例如:神之創世是否預知?假若預知,則預知了而又不得不去創造,神的自由何在?倘若不預知,那麼神之無所不知又做何解?創世之前神在何處?神不能在天上,因 爲天也是神所創造。倘若人無「原罪」,可以不朽嗎?如果那樣,人如何生殖?于是,讓基督教的學者向亞裏斯多德發出了求援的呼號。起先的教會是歧視亞裏斯多德的,到了西元一二五○年以後,竟又宣布凡是反對亞裏斯多德的即是異端了。原來,亞裏斯多德主張神存在于宇宙之外;同時,教會對于自然科學的興起也日益窮于應付,而亞裏斯多德卻是一位邏輯學家、物理學家、形上學家、道德家。所以,教會利用亞裏斯多德,一方面抗拒泛神思想,一方面解答「自然」的問題。
其實,照英國近代哲人羅素的看法,亞裏斯多德的神學,未必全合于基督教的觀念。亞氏的上帝是沒有基督教中主宰之屬性的,上帝是不知有我們人世之存在的;上帝是因被愛而産生運動,所以生物皆知有上帝。所以亞氏正和斯賓諾莎一樣,以爲人應該愛上帝而上帝無法來愛人。(羅素著《西方哲學史》第一卷第十九章)
教父哲學的異說紛纭
所謂「教父哲學」(Patristitc Philosophy),是…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