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教的功效。教會盡量地辦一般教育的學校,利用課外活動,來吸收信徒。這都是中古時代的遺風,所不同者,中古時代僅僅教授神學,現在是以教授一般的知識爲主。
正因爲基督教的教育普及,他們能夠培養出很多人才。雖然基督教的神學,經不起理性的考察,但既接受了教會的培育,豈能不感恩圖報!尤其是先入爲主的心理,也能使許多人進入教會之後,便對它深信不疑,至少也不忍反唇相譏,這是他們傳教方法的最大成功。所以,近代世界各國的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實業家之中,不乏是基督教的信徒。
第九章 回教
第一節 回教的起源
回教的名稱
回教,又稱回回教,這是中國人給它的名稱。回教傳入中國的年代有兩說:一爲唐太宗貞觀二年,即西元六二八年,此說見于威爾斯的《世界史綱》第叁十章末節;一爲唐高宗永徽二年,即西元六五一年,此說見于《舊唐書‧高宗本紀》。因爲是由回纥傳中國,故稱回教。回纥本爲匈奴的苗裔,後魏時稱爲高車,或稱袁纥、烏護、烏纥,隋時稱韋纥。本屬突厥人所管,到了中國的唐代,叛離了突厥而始稱回纥,遂散居于今之新疆省東南部。宋、元時代並于蒙古,號爲維吾爾。
又因爲與回纥同一宗教信仰的諸國,被稱爲回回國,所以將其宗教稱爲回回教。古代回教諸國,在今之小亞細亞土耳其一帶,即是花刺子模之地。
事實上,回教在世界通用的名稱,叫作穆罕默德教(Mohammedanism),這是由于回教系穆罕默德所創。但在回教徒們,並不喜歡用穆罕默德作爲他們宗教的 命名,他們自以爲是伊斯蘭教(Islam),這在他們以爲是所奉的唯一神阿拉(Allah)規定的名稱。伊斯蘭的意思是服從,即是服從上帝阿拉的宗教。因此,穆罕默德教或伊斯蘭教,這兩個名稱均爲世界所通用。
除此之外,中國尚有把回教稱爲清真教,這倒是回教徒們非常歡迎的名稱。他們以爲:清是清潔,清潔肉體,也清潔靈魂;真是信真主阿拉,求阿拉規定的真理,講阿拉規定的真話,辦阿拉規定的真事。回教徒無一事物可不奉阿拉之名而得成就。故當他們「順教」時,必須誦念清真言叁語:「我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欽差。」所以又自號爲清真教,建寺則名清真寺。
回教的發源地
回教的發源地是阿拉伯半島,其中包括廣袤的沙漠,唯有西南濱海一帶,是一條算得上肥沃的土地。所以若就阿拉伯與其鄰近的地域比較,它是荒蕪的不毛之地。因爲自然環境的影響及限製,大多數的所謂貝督英(Bedouin)族的阿拉伯人,是以遊牧爲生,到處漂流,以搶劫及畜牧爲業。他們的生活雖有點像土耳其斯坦(Turkestan)及亞洲其他部分的蒙古遊牧民族,但他們不是蒙古種人,而是與猶太人同一血統的閃族人。所以他們的語文,也是閃族的分支,與希伯來語文同一系統。故在回教出現之後,也以猶太教的祖先亞伯拉罕爲阿拉伯人的祖先。所以,這個民族住于阿拉伯半島,到了穆罕默德出生時, 仍像猶太人未去埃及之前一樣,他們的社會分有好多等級,且有許多惡習,例如蓄奴、多妻、淫亂、野蠻,色色俱全。貝督英阿拉伯人,爲著要增加他們那不固定的畜牧收入,常去搶劫附近的農村,或襲擊商隊,或受雇于貪饞的商人與野心的酋長去作戰。假如接連有幾個五谷不登、牧草枯黃的季節,他們必然從阿拉伯向敘利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一帶遷移。
阿拉伯人
在基督教時代的最初幾個世紀,另外一些定處而居的阿拉伯人,也沒有較高的文化。他們雖有語文,卻沒有文學;他們雖有詩歌,那些詩歌的作者卻都是目不識丁。詩歌的流傳,均賴以口傳口。據說竟有人能夠琅琅地背誦出二千九百首回教以前的歌行來;通常詩體是單韻腳的歌行,每首長短在二十五行與一百行之間。這種歌行把他們自己描寫成凶猛魯莽、但也慷慨好交遊而輕生死重承諾的綠林豪客。在文藝方面,除了少數的美術技藝,以及純商業性的一點文字之外,沒有文化可言。
阿拉伯人凶猛而缺少團結,雖在基督教初期幾個世紀中,曾好幾次侵入羅馬帝國的好幾個行省,羅馬行省的人民也時常殲滅他們幾個小隊或將他們俘獲;但在回教出現之後,到了西元七世紀時,阿拉伯人即因回教的信仰而團結,不特是精神的團結,也是武力的團結。他們不僅侵略與搶劫,並且占領了羅馬帝國的一 大片土地,建立了一個半政治半宗教的國家。
在回教之前,曾經有埃及、波斯、馬其頓、羅馬、敘利亞、君士坦丁堡,以及最後又爲波斯之諸國,先後在名義上作爲阿拉伯人的上國。阿拉伯人則未嘗建立自己的國家,僅僅是部落分居的社會。各部落均有他們各自的宗教信仰,信仰不同的神。信神的觀念及祭儀,皆同于其他的原始民族。麥加卡巴中的黑石,則爲阿拉伯人叁百個族的小神的保護者。穆罕默德信奉的上帝阿拉,自稱是宇宙唯一的神,是亞伯拉罕所奉的神,其實僅是阿拉伯人所奉多神之中的一個神。正像耶和華雖被猶太人奉爲唯一的保護神,實則是猶太部落所信多神之中的一個神而已。阿拉之信仰,到了穆罕默德,即主張是各部落共同的唯一神。此一唯一神教的觀念,則來自猶太教和基督教。因爲穆罕默德少年時代即往返于阿拉伯鄰近的基督教及猶太教盛行的國家,他頗留心于宗教,因爲基督教及猶太教的信仰,尚有一套理論可說,不像阿拉伯的原始宗教沒有理論根據。但他又不便把他原來所奉的阿拉放棄,于是,用阿拉之名,接上基督教及猶太教的信仰,便成了回教。
第二節 回教的教主
穆罕默德的出生地
穆罕默德的生年不可確考,史家各有不同的主張,多數 人則以爲是在西元五百七十年,生于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城,屬于阿拉伯的古來氏族。
據回教的傳說,麥加的開發極早,因爲麥加人是閃族的一個酋長亞伯拉罕的後裔。亞伯拉罕在埃及的時候,因他的妻子多年無子而另娶了一個姨太太,生下一個兒子叫作以撒,不久,他的原配妻子也生了一子,叫作雅各。後來,雅各做了猶太人的共祖,稱爲以色列;以撒即成了阿拉伯人的共祖,回教稱其爲以斯馬依。
以撒曾經差一點被他的父親,拿來殺了當作祭祀耶和華的犧牲。以後又因受其父親原配妻子的嫉妒,便被亞伯拉罕在開發新牧區的時候,帶到了麥加。他們父子倆就在那裏建了一個宗教信仰的皈依處,叫作卡巴(Kaaba 意爲方)的天房。是一座方形的石屋,後來即成爲阿拉伯全境人民的宗教聖地。朝拜的主要對象,便是放在這方形石屋中的一塊黑色小石頭。事實上,這是回教沿襲了猶太教神話的傳說。因在穆罕默德之前,麥加一直是多神教徒的聖地,後來回教興起,就說那個天房原是亞伯拉罕一神信仰的根據,依舊利用它來作爲回教的聖地。並將此一聖地的信仰者,變成了穆罕默德的信徒,穆氏也將天房中所供多神之間的主神阿拉,作爲回教的唯一神。
麥加在阿拉伯半島有其優越的地位,它是商隊前往也曼、西蘭、敘利亞、奈至德等地的必經孔道,並且鄰近世界貿易樞紐的紅海。麥加位處山區,它之能夠繁榮而成爲阿拉伯的古代重鎮,就是因爲做了商隊來往的中途站。初非由于天房的神聖而繁榮,後來商隊來往歇腳于此,也在這裏交易買賣,敬神、許願、還願也必于商隊經過的旺季時達于高潮。這種商隊的集會,後來即演爲定期的朝聖。定期朝聖的風俗,在回教之先的阿拉伯人已經盛行,這與其他地區原始宗教的廟會並無二致。到了回教開創,不但接受了多神教的天房,接受了天房中的主神阿拉,也接受了原先定期朝聖的風俗,甚至同樣地接受了對于天房中那塊黑色石頭的崇拜。
婚前的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這個名字,據說是他祖父給他取的,意爲受贊頌,一生下來就受贊頌,可謂神矣!不過,穆罕默德確系靠祖父的眷愛而成長,因他尚在母腹之中,父親已經去世,僅爲他母子留下五只駱駝、一群小羊和一個婢女的遺産而已。
穆罕默德的幼年和童年,在他乳母的家鄉,住了五個年頭,那是充滿了神秘和迷信的沙漠邊緣地帶,種下了後來他爲宗教狂熱的運動之因。穆氏尚在孩提時代,他的生母也死了,他就成了沒有父母的孤兒,在其祖父的遺命下,把他交給 他的伯父撫養。到十二歲,即隨同他伯父的商隊通過沙漠,到了敘利亞。敘利亞是基督教的重鎮之一,所以使他正式接觸到了基督教的神父,雖在當時的阿拉伯人之中,有人對基督教的教士存有戒懼之心。但在這次到了敘利亞之後,對于穆氏的前途影響極大。他見到了沙漠中的海市蜃樓,見到了天空星象的變幻,參觀了幾個曆史性的名城,聽到有關沙漠中的好多故事,又遇到了基督教的學者,知道了《聖經》的故事,以及波斯的曆史、教的教理。有了這些見聞,促使他運用自己的頭腦,做了一點沈思默想的思惟工夫。這種敘述,當然是穆氏傳記的作家們的筆觸;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能有如此驚人的感受力,真是天縱之才!這與耶稣十二歲時隨同父母去耶路撒冷的傳說,不妨對比著看,是無獨有偶,抑系抄襲古說,我們且不追究。但是,穆罕默德接受宗教思想之早,乃不容置疑。因爲即在當時的麥加城中,穆罕默德也能接觸到好多善于辭令的演說家,其中便有猶太人,也有基督徒和多神教徒,彼此滔滔不絕,互相攻讦,各持一說而各不相讓。在穆氏的看法,猶太教和基督教的道理,要比阿拉伯人的多神信仰高出一籌。這也確是事實,故當他自己創立回教的時候,就選擇了猶太教和基督教作爲他信仰的基礎。
穆氏十五歲時,阿拉伯人之間,一連發生了四年的內戰。他參加這一場戰 役,使他學到荷槍持刀射箭殺伐的事。此一戰役的經驗,使他後來領導他的信徒與異教作戰時,得到很多的便利。
內戰結束時,穆氏已經二十來歲。他在童年期間,曾以牧羊爲務,終日與羊群爲…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