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伍,正像猶太人的先知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王一樣。當過牧童的人,如果他是能夠從幻想中找樂趣的話,空閑的時間實在太多,他可以終日自我陶醉在美妙的幻境之中。所以穆罕默德在做牧童時期,常在耳中充滿了音樂聲,直覺告訴他那種音樂是來自天上。因此,一般人常見他單獨地靜坐在一處,凝神傾聽,通宵達旦。
穆罕默德的婚姻生活
穆罕默德出身孤苦,所以目不識丁,僅有少許的商業經驗及宗教知識。他身體纖弱而富于神經質,但他面目姣好,是個俊美而有潔癖的男子漢,而且性情懇摯,極爲忠誠。由于這些因素,使他成爲大宗教家。在尚未成爲宗教家之前,首先成了富孀克地徹(Kadija)的贅婿,正因爲做了克地徹的贅夫,才更促成了他的宗教事業。
當穆氏二十五歲的那年,做了富孀克地徹的雇工,替她趕著駝群,押運貨物去敘利亞出售。他以忠誠不欺的態度,完滿地達成了任務。這個忠誠的態度加上他俊美的面貌,使他得到了寡婦克地徹的眷顧。也許穆罕默德另有意圖,否則他 不可能答允這樁婚事。因爲他才是二十五歲的青年男子,克地徹已是四十歲或更老的中年婦人了。很明顯的,克地徹愛的固是穆罕默德的人,穆罕默德乃是愛上了克地徹的財富。
這樣的婚姻生活絕對不會美滿,故當他成爲克地徹的贅婿之後,即深受婦家中人的不喜。同時由于年齡懸殊,當克地徹在生之日,穆罕默德也無法求得肉體方面的彌補,他便把一股子積壓的憂郁,移情于宗教的信仰。他經常徹夜的祈禱和做長時間的冥想,每年齋月,便一個人跑到山洞中去,靜坐默思。但在他四十歲之前,似尚爲一保守古教的信仰者。這在他以「阿布德美尼夫」(Abd Manif 意爲麥加之神美尼夫的仆人),作爲他兒子的命名可知。不過,他這種異常的生活,使他在心理上産生了異常的結果。到四十歲時的一天,在山洞中突然間聽到了有什麼神靈和他講話的聲音,要他作爲阿拉降谕給人間的使者,要他將阿拉對他說的話轉告給人間。從此之後,穆氏一祈禱,神便降臨。在穆氏死後,徒衆把他一生之中宣稱是阿拉所說的話,編集起來成爲一本書,那就是回教的聖典《古蘭經》(Koran)。
其實,若從近代心理分析學的角度,來看穆罕默德的所謂阿拉降示,既不是真有一個阿拉來和他說話,也不是他故意的說謊騙人,乃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種。 老妻少夫的婚姻生活,加上入贅夫婿的自卑心理,肉體上和精神上受到雙重壓抑,在一個神經質的人,發生精神分裂症,乃是不足爲奇的。所謂精神分裂,就是將自我的人格,一分爲二:一個屬于原來型,一個則化爲對立型。當對立的人格出現時,就覺得是來自客觀的一個人格和原來的自我相對而立;當對立的人格潛伏時,就恢複原來型的性格。這種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本人,絕不懷疑和他相對而立的那個人格,並非來自他的身心之外。所以穆罕默德的傳說《古蘭經》,從實際上說,固然就是穆氏本人的思想表現,但在穆氏的心中,也的確信爲那是阿拉給他降下的聖訓。
由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創立新的宗教,在中國也有實例:那就是清朝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洪秀全在考科舉的試場中,屢屢落榜之後,就生了一場大病。因在生病之前,閱讀了有關基督教的宣傳品,他在病中就見到了天父上帝和天兄耶稣,他自己就以上帝的次子自居,因此性格一變,即掀起了洪楊之亂的狂潮。
由精神分裂症所創立的宗教,在他們的存心上是仁慈的,在對異己者的態度上又必是殘暴的。回教的精神如此,太平天國的精神也是如此。太平天國若非後來內部發生權力的鬥爭而告滅亡,當可與穆罕默德的回教一較雄長。
穆罕默德之爲精神病患者,久爲西方學者所公認。因他那個原來型的人格, 常和對立型的人格戰鬥,常由對立型的人格糾正他原來型的人格,卻無法消滅那個原來型的人格。故當他在五十歲,他的老妻克地徹一死,他的政治權力也日漸擴張之後,就在肉欲方面得到了放任的機會,連續娶了好多少姬美妾,日以女色自娛。雖然回教徒爲他們的教主在這方面做有如此的辯護:穆聖後來娶的十幾個妻妾,有的是因他部下的武士戰死了,爲了保護部下的遺孀,才娶爲穆聖自己的妻妾;有的是爲了政治的聯盟;有的是爲了後嗣的原因。其實這是極不合理的一種多妻主義的說詞。
英國的大曆史家威爾斯,對這問題的看法是這樣的:「克地徹死時,他五十歲,前此似過一夫一妻的生活,爲誠實的丈夫;此後則縱情于婦女,與多數年老人之趨向相似矣!」又說:「他在克地徹死後,續娶二妻,其一爲年少的阿業沙(Ayesha),得寵而極有權勢。嗣後,他又納妻妾多人于其宮中。因而引起煩擾與混亂,縱有阿拉的默示替他洗刷,然仍爲其信徒大費周章來代他說明和辯白。……又如穆罕默德嫁其侄女才妮布(Zainib)給他的義子(原爲奴隸)才德(Zeid),候才德遂其所欲後,乃自娶之,此事頗爲其國人所非議。……其妻之中,有一猶太女人,名薩斐伊雅(Safiyya)者,結婚之晚即她丈夫被穆罕默德所敗而戮之時,蓋晚間穆罕默德檢閱諸女囚而悅之,故攜歸他的幕中也。」無怪乎威爾斯要對穆氏做 如此的評論了:「世之作者,因其創一大宗教也,遂以此任情縱欲、變態無恒之教主爲大聖,而跻于耶稣、瞿昙與摩尼之列。實則彼顯系一較爲凡庸之人,狂傲而自私,暴虐而欺己。吾人于此,殊不能如回教徒然,曲爲辯護,使之另具面目,以失此曆史之平衡也。」(《世界史綱》第叁十一章第叁節)
穆罕默德的宗教生活
穆罕默德在五十歲以前,由于婚姻生活的不美滿,便移情于宗教生活的實踐,曾經連續好幾年,每逢齋月,就獨自帶了簡單的行裝到山洞裏去做沈思的清修。這種工夫,相當于佛教所說的禅定。這使他得到了異常的宗教經驗,在他的心理上,堅定了宗教的信念。到了四十歲那年,他在山洞及沙漠中,竟然度過了六個月的光陰。在這六個月中,他在半恍惚的狀態下,感到有一種使命要他去完成,那就是傳播他的宗教。
他既有如此的向往,有一天他在洞裏休息,恍惚間看到一位天使迎面而來,要他「奉造物主之名誦讀」造物主降下的《古蘭經》。穆氏就跟著誦讀,在他誦讀之時,天使就不見了。這是穆氏精神分裂症的開始。但當到恢複神志的時候,竟又對方才發生的事感到恐懼,甚至把他嚇得不敢再在山洞裏待下去而逃回了家。得到他的老妻克地徹的安慰,說他遇到的確是聖人的象征,並說像他這樣的人足以擔當宣導真主之命,這才使他緊張的心情平靜下來,並且感到十分疲倦地大睡 了一覺。這一覺,與穆氏的前途關系極大,他在睡眠飽足之後的心理狀態,又起了變化。與一般的神巫沒有兩樣,他的全身顫動,呼吸緊促,額前的汗有如白豆顆顆滾下。他在此時便從床上突然站起,靜聽天使向他宣讀經文,再用他的嘴誦讀出來。這樣異象的出現,從宗教的立場看,有兩種因素所促成:一是精神分裂的自我催眠;一是外在的某種鬼神趁其病態的發作之際附上人身。一般的巫師大抵皆是如此的。
克地徹對于穆氏的宗教而言,貢獻實在很大。首先使他因不滿于家庭生活而注力于宗教生活的實踐,當他有了一點因修禅定而得的宗教經驗時,克地徹又安慰他並討好他,說他的確遇到了聖人並足以爲造物主傳教,這無疑是給穆氏要爲宗教而獻身的一服興奮劑。當穆氏第一次誦出他的《古蘭經》(現編于《古蘭經》第七十四章第一至七節)時,克地徹爲討丈夫的歡心,首先就宣布信仰回教而成爲她丈夫的第一個信徒。這對于穆氏傳教事業的精神鼓勵,實在太大了。我們已知穆氏是個孤兒,克地徹是個富有的寡婦,故當穆氏要以宗教作爲他的終身事業之時,克地徹在經濟方面也幫了他極大的忙。
穆氏在初期的傳教活動非常辛苦,阻力很大,收效很少,信之者僅爲妻子克地徹、義子阿利(Ali)、奴隸才德、至友阿布伯克(Abu Bekr)等一小群人而已。 但是,他的宗教經驗使他永不退心,阻力越大,越能使他提起傳教的精神。漸漸地,信徒的人數日有增加,自稱他們的宗教信仰爲伊斯蘭,自稱他們這些教徒爲穆斯林(Moslems 意爲歸順真主的人),或穆斯裏民(Muslimin)。
穆罕默德的傳教生活
最初的回教,僅是一個秘密的小團體,它的分子不過是穆氏自己的一些親戚和朋友。數年之後因有了外人加入,穆罕默德就把他的宗教事業從秘密而變爲公開,采取摩西及耶稣的方式,向麥加城的人宣傳。往往走到人多的地方大聲疾呼,引人注意,再宣告他的使命。但他除了自命爲新出的先知之外,較之猶太教,在教義上毫無新見,故而他所表示的,只是攻擊阿拉伯人的多神信仰及偶像崇拜。這一點,直到今日的回教徒們,仍然不遺余力地在做。例如一位熊振宗先生,他寫了一本《穆罕默德傳》(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出版),對于偶像的攻擊,毫不放松。可惜他是生在現代的中國,所以不知當時阿拉伯人所說的偶像是指的什麼?他凡是說到偶像的迷信,便用佛像或佛的字眼來代替,甚至把亞伯拉罕的父親說成是「以製造佛像爲業」(二八頁)。其實亞伯拉罕的時代,距離佛教的出現,要早出一千五、六百年。熊先生只顧以佛像當作多神教的偶像來攻擊,卻因此告訴了讀者,他的宗教知識及曆史知識竟是如此的淺薄。
再說穆罕默德的傳教活動,雖有好多人成了他的信徒,但在麥加城內的大多 數人,依舊要保守他們古老的信仰而與穆氏站在敵對的立場。他們雖用不合作政策來孤立回教徒,卻未像羅馬政府對初期基督徒那樣地屠殺迫害。所以,穆罕默德仍可利用阿拉伯人的禁月,宣傳回教(回曆九、十、十二、正月的四個月爲禁月,當時風俗在禁月中,各族間的仇恨都要暫時停止,不得械鬥,要和平相處)。
穆氏在麥加傳教期間,那是他…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