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時,即是:「我信真主,信他的天仙、天經、列聖(先知)、後世,善惡都定自真主, 死後複活。」現在分別介紹如下:
(一)信真主:真主阿拉是獨一的、一位一體的。他創造與調養宇宙,他是全能、全知、最慈、最善的,他是無始無終的,憐憫人與萬物的,他不是被産亦不産生。
(二)信天仙:所有的天仙,是在阿拉命令下的妙體,是精神的被造體,是聽命于造物主的仆從。他們不飲食,也不睡眠,他們的數目是多得數不清的。此所謂的天仙,即是天使。但是回教以爲天仙與先知同一般的穆斯林一樣是真主的仆人,所以不拜天仙,不拜先知,唯拜真主。
(叁)信天經:這是回教的聖經。原則上,他們信摩西的經、大衛與所羅門的詩篇、耶稣的《新約》、穆罕默德的《古蘭經》;實際上,他們以爲《古蘭經》已代替了這些經,所以只信《古蘭經》就好。他們以爲,一部《古蘭經》已經包攝了這世界及人類的一切動態,它是宗教的、社會的、政治的、家事的、經濟的、軍事的,它是一切的指南。其實,除了神話的、專橫的迷信色彩,《古蘭經》中確有不少值得推行的格言。如說它已包括了一切學問的指南,那只是回教徒的自誇而已。
(四)信先知:先知即是預言家。回教既以猶太教及基督教的傳說爲基准,所 以也信《舊約》及《新約》的二十多位先知,例如亞當、亞伯拉罕、亞倫、約伯、摩西、大衛、所羅門、耶稣等人。因爲《古蘭經》第四十七章第七十八節曾說:「我(主)曾在你(穆氏)以前派遣過使者,有的我曾告訴你他們的略曆的,有的是未曾有告訴你的。」這一點使得回教徒的排他性要比基督教爲之減少,使他們後來在宗教上不再強迫被征服的人民改信回教。目前的回教國家,已能反而保護異端如猶太教、基督教,乃至佛教。當然他們依舊堅決相信,唯有穆罕默德,才是先知之中最成功、最偉大的一位。
(五)信後世。
(六)信人之禍福遭遇,都是真主創造時所決定,這就是宿命論。
(七)信死後複活,接受最後的審判。
回教的禁戒《古蘭經》第五章第九十節說:「衆皈信的人哪!酒、賭、立起之石(拜偶像)及簽,只是汙穢,是魔鬼的作爲,你們要躲避它,你們就可以成功。」在這之中,特別是酒,被回教所嚴禁,乃至飲用少量的甜酒、黑啤酒、葡萄酒、啤酒,也不許可,任何含有酒精的飲料,都以爲是不清潔的。這與在他們的天園中有酒,適巧相違。
與飲酒並列的禁戒是猜忌、怨恨、說謊、憎惡、荒淫等,認爲這些都是促使 人類犯罪的根源。
回教徒吃豬肉,乃是最大的禁忌;其實,若照《古蘭經》的經文是:「他只是對你們禁食自死的、血、豬肉,與宰時不以阿拉之名高呼的。」(第二章第一七叁節)以及:「對你們列爲禁食的,是自死的、血、豬肉、未經朗誦阿拉的尊名宰死的,以及絞死的、打死的、摔死的、碰死的、野獸食賸余的,你們宰的不在禁例。」(第五章第叁節)根據回教徒的解釋,這些禁例,是爲了衛生的理由,別無神秘可言。又據一般學者的研究,認爲阿拉伯的環境,養豬不易,爲了經濟的理由,所以禁吃豬肉,回教徒卻大事渲染吃豬肉是如何如何的不衛生。不論如何,回教不吃豬肉的理由,不若佛教之爲慈悲衆生而不殺生,回教乃是純爲他們本身的利害關系。
回教的傳布
西元六叁二年穆罕默德逝世之後,他的信徒們創立了一個叫作「哈裏發」(Khaliff 意爲穆罕默德的繼承人與代表)的製度,經常選舉繼任者以充任此職。他們以神權政治爲政府的型式。
哈裏發采取了如下的方法,以獲得阿拉伯諸族對他們的效忠:1.凡有侵略阿拉伯本部回教徒的,必予以懲罰。2.組織遠征軍,專事劫掠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一帶的非回教徒。3.阿拉伯人因哈裏發而學得了團結與集團的行動。4.他 們與較開化的民族如羅馬人及波斯人作戰,因此而滿足了他們獲取財富的欲望。
西元六叁五年,回教徒占領了大馬士革;第二年,羅馬皇帝的一支軍隊又敗于他們之手;西元六叁八年,耶路撒冷降于回教徒;兩年之後,羅馬帝國在敘利亞的最後要塞乍利亞也被攻陷。
于是,北路攻占了亞美尼利,南路攻入了埃及,西元六四六年取得了亞曆山卓。
又從埃及向西發展,經過的黎波裏(Tripoli)、突尼斯(Tunis)、阿爾及利亞(Algeria)、摩洛哥(Morocco),使羅馬在北非的統治權又告壽終,並使柏柏人(Berber)及摩爾族人(Moors)成了回教徒。
另一支軍隊,于西元六叁七年侵入波斯王國,在喀德西亞(Kedessia)獲得一次決定性的勝利,征服了底格裏斯及幼發拉底兩河的流域,進而打入波斯本土,結束了波斯的薩薩尼王朝,成了波斯的主人。
西元七一一年,柏柏人與摩爾人在阿拉伯人的率領下,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不久整個西班牙半島,除了西北角的山區,全部落于回教徒之手,此後西班牙成爲回教國家,達八百年之久。
當時,他們又越過庇裏牛斯山,進攻法蘭西,但在西元七叁二年,與信仰基 督教的法蘭克領袖查理大帝(Charles Martel)遭遇戰而失敗,自此便使回教勢力止步于庇裏牛斯山以南。
至于在東方,則征服中央亞細亞,直入印度及中國。在不到叁百年中,使印度尼西亞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成了穆民;又使百分之百的馬來亞人信仰了《古蘭經》;在西元一五二七年以前的菲律賓,也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接受了阿拉的信仰,後來由于西班牙的征服,又使菲律賓成了天主教國家。
第五節 中國的回教
回教初傳中國
回教輸入中國,分有水陸兩路,水路是由阿拉伯海,越印度洋,繞馬來半島,經南中國海而至廣州,並在廣州建了中國第一座回寺。近人蔣君章在他〈我對于回教的認識〉一文中說:此在隋文帝開皇七年(西元五八七年)。實則那年的穆罕默德才十八歲,所以很不可信。
陸路是由阿拉伯半島,經波斯及中亞,越蔥嶺,入西域,循天山南路及甘肅河西走廊,于晚唐之世到長安首都。我們知道,穆罕默德逝于西元六叁二年,他的年代正值我國初唐盛世,當時的西域諸國,尚有信奉佛教。所以,西域回族之改信伊斯蘭教,爲時很晚。據《宋史》所載:宋神宗熙甯元年(西元一○六八 年):「回鹘入貢,求買金字《大般若經》,以墨本賜之。」足征此時的回族尚是佛教信徒。
新疆省或西域,它有阿爾泰山聳于北,崑侖山峙于南,中爲天山,東西橫貫。最早的西域佛教,多在天山之南,如龜茲、于阗等國。而回族又名回纥,原爲西突厥的管屬,位居天山之北,故受佛化較遲,其受回化則更晚。
洪滌塵的《新疆史地大綱》七一頁也說:「唐末,天山南路佛教漸衰,回教遂乘之布滿其地。」實則,唐末之際,回族尚未信奉回教,回教之得名,更在其後數百年。
蔣君章于同上所引一文中說:「至回回教一名詞正式引用,則始于定州禮拜寺至正八年(西元一叁四八年)碑。至正爲元順帝年號,可知回教名稱之成立,尚在元朝的末年也。」
回教在中國的流傳
回教現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由于它的教義簡單,易于實行,同時著重于現實生活的追求,它雖向往天國,天國也不過是世俗的美化,所以很能適應一般戀世者的要求。同時不拜偶像,沒有無謂的儀式鋪張,故也適合邊疆民族的樸質之風。這是回教能在中國久傳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在清朝屢起回亂,但在中國的回教徒,畢竟尚未以大規模的武力來作爲傳 教的手段;倒是爲了適應中國固有文化,大大地鼓吹儒回思想的溝通,並且幫著儒家來抨擊佛老。這是原因之二。
回教之得名是在元末,元朝對于被稱爲「色目人」的回族,也特別眷顧。降及明代,朱元璋所用的開國大將,例如常遇春、胡大海、沐英、藍玉等,也都是回教徒。因此,起初在邊疆的這個阿拉伯人的宗教,漸漸地遍及中國全境了。這是原因之叁。
再有一件趣事,即是邊疆回民之姓馬的很多,考其原因,明朝將穆罕默德之名,譯成「馬木特」,同時,穆氏的信徒又稱爲「穆民」,往往要在自己的本名上,加一個「馬木特」某某,結果,好多回教徒就變成姓馬的了。
事實上,現在的回教,已非狹義的種族,它在起初並非先由回族信仰,來中國後雖以回族的信仰爲主,再後又遍及于漢、滿、蒙等各個民族。據民國叁十叁年(西元一九四四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正式發表回民的數字,是四千八百一十萬四千二百四十人,相當于當時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除未曾包括臺灣省之外,大陸各省無處沒有回民的[跳-兆+宗]迹。以東北、西北、河南、河北地區的散布最密。他們的團結力堅強,由于回教的信仰,使他們絕不與外教人通婚,非回教徒要娶回女或將女兒嫁給回男,必須入了回教才可;回人的兒女,也就生來是回教 徒;他們出外,不宿外教人家,不吃外教人的飲食,所以自成一大社會,回民的數目,也就有增無已。不過晚近以來,民智日漸開放,回民之脫教改宗者,固不乏其人,對生活的隔離,也沒有那麼嚴正了。
回教的宗派
考察回教的曆史,西元六六一年以後,穆罕默德的正統,即因大食帝國內亂而告中絕。當穆罕默德的女婿阿立(Ali)當選爲第四任哈裏發,不久即因奧瑪耶族叛變而被刺身死。接著是由奧瑪耶族的俄斯曼(Othman)自任哈裏發,建奧瑪耶朝,回教正統便斷于阿立的遇刺。
奧瑪耶朝創立時,由穆氏叔父阿拔斯(Abbas)的子孫,以呼羅珊(Khorasan)爲根據地,別創阿拔斯派,色尚黑。在中國史上謂之黑衣大食,或謂黑山宗,俗稱黑帽回。有好幾個種族信奉這一派,例如維吾爾族,即屬于這一系統。
奧瑪耶朝被阿拔斯朝于西元七五○年毀滅之後,奧瑪耶族的後裔,出奔埃及,再至西班牙,建立西大食帝國…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