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尚白。在中國史上謂之白衣大食,或謂白山宗,俗稱白帽回。
再說穆氏的女婿阿立遇刺後,他的後裔逃往波斯,爲紀念穆氏之女阿立之妻法提瑪(Fatima),另創了法提瑪派,色尚綠。在中國史上謂之綠衣大食。西元第十世紀,至埃及,開創了法提瑪朝。
至于我國新疆的回教,自始即分有黑白兩系,而且不一其族。所以用回教之名,實在並不正確。西方人稱他們爲穆罕默德,倒較合理,可是回教徒又不樂意接受。如稱他們爲伊斯蘭教,他們才高興。
中國回教的流派
在中國的回教,除了黑白二派原來局限于新疆一地之外,尚有舊派和新派之分。大致上說,黃河、長江、珠江叁個流域的各省,全屬于舊派;西北邊疆的,則屬于新派。
舊派回教大約占有回民全數的百分之六十,他們大多能夠入鄉隨俗,可以接受居住地的若幹習尚,也沒有總的全體組織機構及總主教之類的領導人物。各禮拜寺或清真寺的負責人,稱爲阿洪,又通稱爲教長,也就是教師。作爲一方教民在組織及領導上的核心人物。此一職務系由各該禮拜寺的如董事會等核心組織所選聘而産生,以同教派的「品學優良」的穆民爲選聘之對象,任期一年或連任數年,並無年限的約束。
新派回教,實由于反對舊派的隨方隨俗而起,他們指責舊派有違真主所降《古蘭經》的訓示,所以提倡尊經護教,並且創立一種「門官」(主教)製度。這以陝西及甘肅爲中心,門派很多,最主要的有四派:
(一)哲合勒耶派:意爲明揚正道。創于西元十世紀後半期。此派「門官」爲 終身職,且爲世襲子孫製度。
(二)虎飛耶派:意爲暗藏機密。創立時期約與前派相同。初由花寺大爺爲主教,此人死後即改共管而廢主教。
(叁)哈狄勒耶派:意爲出家修身。此派的主教以出家爲必要條件,凡教民子嗣多者,可送一子出家,或自願出家修行,研究教義。這與穆罕默德多妻主義的遺教是完全相違,它的成立很晚,約在西元十九世紀初期,相當清朝宣宗道光年間(西元一八二一─一八五○年)。
(四)庫布勒耶派:意爲存心養性。也是于道光年間創立。
不過,回教雖有好多的教派,終究他們教理的深度有限,不論它是什麼派,對于教理的發揮,都談不上,何況其保守性也很強固。最開明的回教徒,充其量是將《古蘭經》由阿拉伯文譯成其他的語文來使用讀誦而已。但他們總覺得唯有阿拉伯語文,才是真主阿拉所喜歡的神聖性的語文;正像猶太教徒以爲只有希伯來語文,才是耶和華的語文一樣。顯然地,這在佛教是不同的,佛教徒相信佛能以一種聲音,同時說出各國不同的方言,當然也能領解一切不同的語文了;而且佛在世時,就明白宣布,比丘們可以隨各人的方言誦戒。
第十章 佛教
第一節 佛陀的時代背景
佛陀以前的印度佛陀出生以前的印度社會及其宗教思想,大致已在第四章中做了介紹。印度文化的成長,一般學者以爲是從西元前叁千年至一千五百年開始,在此以前,屬于印度伊朗民族共住時代,以及印度歐羅巴民族共住時代的文化,而非印度獨立的個別文化。
佛陀生于西元前五百年代,在佛前的一千年中,學者們把它大約分爲叁期:第一期是製作《梨俱吠陀》的神話時代,第二期是製作《梵書》的宗教時代,第叁期是製作《奧義書》的哲學時代。佛陀出世之際,正是《奧義書》的時代,因爲摩揭陀國一帶的王者刹帝利階級的權力高升,同時厭倦了婆羅門僧侶階級的祭祀生活,所以自由思想得到王者的保護,因而啓發了更多新興的哲學思想和宗教思想。
六派哲學與六師外道在佛陀時代的前後,印度有一輩人對于傳統的婆羅門 教的神話及宗教,感到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甚至感到可惡,所以發展成爲兩股潮流:一是沿著《吠陀》的本質,向哲學方面開拓,那就有了六派哲學的先後成立;一是站在與《吠陀》思想相對的立場,向宗教方面開拓,那就出現了六師外道。前者是婆羅門教的哲學化,後者是反對婆羅門教的沙門團。
所謂六派哲學,就是弭曼差派(M1─ma─m.sa─)、吠檀多派(Veda─nta)、勝論派(Vais、es.ika)、正理派(Nya─ya)、數論派(Sa─m.khya)、瑜伽派(Yoga)。
所謂六師外道,就是不蘭迦葉(Pu─ran.a Kassapa)、末伽梨瞿舍利(Makkhali Gosa─la)、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a)、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cca─yana)、散若夷毘羅梨沸(San~jaya Belat.t.hiputta)、尼幹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
他們的思想各異其趣,特別是六師外道,既是站在與《吠陀》思想反對的立場,所以自由地發展成爲唯物論、宿命論、實在論、懷疑論、無神論等等。六師之中最最傑出的,要推尼幹陀若提子,他就是耆那教的教主。
這些自由思想的沙門團,與婆羅門教的最大不同處有兩點:從宇宙的本體上說,婆羅門教以爲是由于梵天神的變化而來;自由思想的沙門團則以爲是由多數的元素而成立。從修行的方法上說,婆羅門教主張以修定爲原則;自由思想的沙 門團卻以苦行爲原則。
當時的思想界極爲複雜,從佛經中看到,有所謂外道六十二見的記載,也就是說,綜合當時各派哲學和宗教的思想,可以分爲六十二種不同的見解。
恒河流域的文明印度的文明是由北向南發展的,早期到達印度的達羅維荼人,初也是在印度河流域安居,當雅利安人由北方侵入印度後,就把先到的達羅維荼人征服了,未被征服的達羅維荼人即向恒河流域遷徒。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也分爲好幾個時代的好幾批,當後到的雅利安人到達印度時,先到的便向南移動。到了恒河流域,即與達羅維荼人通婚而成了新興的民族。他們仍以雅利安人自居,卻已不是純種的雅利安人了。當這批混血的新興民族出現時,對于已遷到南印度的達羅維荼人而言,他們是雅利安人;對于尚在西北方的雅利安人而言,又不把他們看作與雅利安人同等的民族,甚至有些歧視。
由這新興民族的發展,最大的特色是王者武士階級的擡頭。武士階級紛紛割據,所以在佛經上見到有十六大國相互對立的局面出現。他們的血統成分,多半仍是雅利安。雅利安的文明也確實高于達羅維荼人,但是兩種文明的相接,必然産生第叁種文明。所以,恒河流域的民族,是基于婆羅門教的《吠陀》文化爲立場而産生的進步文化,這是借異民族的文明來對婆羅門傳統文明加以再認識而得 的結果。因此,留在拘羅平原的傳統的婆羅門教徒,既對恒河流域的新文明感到不以爲然,卻又在無形中接受了這股新文明的進步思想的影響。《奧義書》以後的婆羅門教的哲學,即是如此而來的。佛教以後的婆羅門教之複興,就是由于吸收了佛教的優點,變成了它們的養料。佛教的出現,便是恒河流域新文明的最高的代表。
佛陀的出現佛陀(Buddha)是覺者的意思,是自覺、覺他、究竟圓滿的意思。西元前第五、第六世紀時的印度,思想混亂,各說紛纭,唯物唯神,苦行樂行,傳統的與反傳統的,各各走向極端的偏激。這種現象實在不是人類之福,因此而有佛陀的應現,倡出了苦樂中道的教化。
佛陀就是佛教的教主,他約生于西元前五六○年至四八○年,這是根據南方所傳《善見律衆聖點記》的說法;近世日本學者宇井伯壽的《印度哲學研究》中,則推定佛陀的年代是西元前四六六年至叁八六年,此說頗受一般學者的重視。
「佛陀」是在他成道以後所用的聖德尊稱。他姓喬答摩或譯爲瞿昙(Gautama),這是釋迦族(S、a─kya)的一支,父名淨飯王(S、uddhodana),母名摩耶夫人(Ma─ya─),生于喜馬拉雅山麓的一個小國,名叫悉達多(Siddha─rtha 意爲一切 義成)。
在當時的釋迦族共分爲十個小城邦,再從這十個城邦之中選出一位最有勢力的城主,作爲他們對外交涉的領袖,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的淨飯王就是他們當時的領袖。釋迦族既不是純粹的雅利安人,也不是達羅維荼人,他們乃是新興民族的一支,所以對于釋迦族之外的民族也互不通婚。佛陀的生母及姨母是天臂城(Devadaha)的公主,佛陀的妃子也是天臂城的公主,天臂城則同樣是屬于釋迦族的另一個小城邦。
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城,現屬于尼泊爾境內的畢柏羅婆(P1─pra─va─)地方,即在北緯二十八度叁十七分、東經八十叁度八分之處。在當時來說並不是一個強國,所以常受鄰邦憍薩羅國的侵陵,最後也被憍薩羅國所滅亡;但她卻爲全世界的人類貢獻了一位最最偉大的導師,那就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
第二節 佛陀及其教團
出家以前的菩薩尚未成佛的佛,稱爲菩薩。佛是佛陀的簡稱。菩薩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譯爲覺有情,也就是覺悟世間一切衆生之苦而發悲願來度脫一切衆生之苦的人。菩薩的福德和智慧達到圓滿的境地,便是佛陀。
釋迦菩薩初生之時,即能自行七步,並舉右手,而稱:「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勝。」但在說完此話之後,仍同平常的嬰兒一樣,既不能行走也不會說話了。
菩薩出生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即因病去世,此後即由同時嫁給淨飯王的摩耶之姊,也就是菩薩的姨母摩诃婆闍波提夫人(Maha─praja─pat1─),撫養悉達多王子,以至長大成人。
悉達多王子的幼年、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時代,受有良好完美的貴族教育,享有富麗豪華的宮廷生活;但他畢竟不是爲了人間的欲樂與富貴而來,乃是爲了教化人間而來。所以當他到十四歲的時候,在一次出城郊遊的路途中,使他見到了人間現象的另一面,那些在王…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