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要有一個信徒,不論他在什麼環境之下,佛教均能存在。這與西方宗教之靠教會的製度與組織的推動,恰巧相反。
第叁節 佛陀的教義
原始佛教佛的教義,從印度佛教上看,可分四大階段:1.佛陀時代稱爲原始佛教;2.佛滅後五百年內稱爲部派的小乘佛教;3.佛滅五百年至一千年,是空有對峙的大乘佛教;4.佛滅千年以下,是以密教爲主的大乘佛教。
若從地域的分布上說,又可分爲南傳的小乘佛教、北傳的大乘佛教。南傳以錫蘭爲中心,北傳又分中國本土爲中心的顯教大乘及西藏爲中心的密教大乘。
但是一切的佛教派別,追根溯源,無非出于佛陀時代的原始佛教。以教理的 發展來說,現在錫蘭系的南傳佛教,是屬于小乘部派的一個支流;中國佛教主要是得之于北傳西域的大乘佛教。中國實是佛教的第二祖國,空、有兩流的大乘佛教乃至後期大乘密教,均在中國會合。小乘的教典,中國也譯得不少。所以佛教教義到了中國,受了中國固有文化的影響,也創立了許多宗派,發明了好多學說。因此,中國的佛教與印度的佛教是不盡相同的。再由中國傳到高麗和日本,日本也發展出了與中國佛教不相同的形態。這就是佛教之有高度適應性與持久性的原因了。佛教同出于一個源頭,而有枝末分張的不同。因此,我們研究佛教,應先把握它的源頭的根本,才不致于誤會佛教。
原始佛教的教義,所含固然博大,條理卻很簡樸。因爲佛陀反對婆羅門教的形式主義,所以沒有祭儀的鋪張。佛陀教化的對象是人間的大衆,所以不做形而上的哲理的玄談。佛陀僅以他所悟得而實際經驗到了的道理告訴大家,使大家知道現實的生活,無非是苦果的接受和苦因的造作。大家知道了這種苦的現象之後,接著就告訴你如何從現實的生活之中,改善你的前途,如何實踐解脫此一苦的生活的方法。
佛陀救世的方法,簡樸明了,切實了當,他不賣弄玄虛,尤其不喜迷信神秘。他不用高倡天堂和上帝,只要求大家站在人的本位上,從你實際的生活經驗 中,達成解脫的目的。他所宣揚的基本教義,便是基于這一精神而來的四聖谛、十二因緣、叁法印、八正道。現在約略地加以介紹。
四聖谛佛陀成道之後,最初在鹿野苑向五比丘說法,即是說的由他親自證悟的四聖谛法。佛法之不同于印度古宗教及其當時各派思想的特色,即是四聖谛法,通常稱此爲「叁轉四谛*輪」。谛是真谛,即是究竟真理。輪是一種戰鬥用的兵器,藉以象征佛法的力量可以摧破一切的邪知邪見。所謂四聖谛,即是苦、集、滅、道。何謂叁轉四谛*輪?即是:
(一)示轉:說明苦、集、滅、道的定義。苦谛的內容,即是整個人生的現象,人在一生之中,苦多樂少,縱然有樂,樂的終了,依然是苦。大致上分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身心的煩惱)。集谛是苦的原因,造作生死之業,成爲未來生死的原因,即是集起現在的因,將受未來的苦;現在所受種種的苦,即是由于以前集起(造作)的業因所致。滅谛是滅除苦的根源,即是明白了集谛的道理,斷絕了苦的根本,那就進入了解脫的境界,稱爲寂滅,稱爲涅槃。道谛即是滅苦的方法,那就是八正道的修行法,行八種正覺之道,進入涅槃的解脫之城。
(二)勸轉:即已明白了四聖谛的定義,佛陀接著勸告五比丘對四聖谛的實 踐:苦谛應當了知,集谛應當速斷,滅谛應當證驗,道谛應當修行。
(叁)證轉:佛陀現身說法,告知五比丘,他已了知苦谛,他已斷除了集谛,他已親證了滅谛,他已修畢了道谛。在此需要解釋一句,即是滅谛的親證是寂滅或涅槃之意,請勿誤會涅槃即是死亡,涅槃乃是滅除了煩惱之苦,心境超越于煩惱而不受物境所動亂的意思。所以佛陀叁十五歲成道時,就已親證了涅槃。嗣後廣度衆生,跋涉教化,直到八十歲時才舍棄他的肉身而入滅度。
十二因緣
因緣法的緣起觀,乃是佛陀獨發的宇宙創造論。除了唯物論者,一切的神教信仰者,無不假托宇宙是來自神的開辟、變現、創造。無神論的佛教,則不承認有什麼宇宙的創造神或主宰神。佛陀觀察宇宙的根源,乃是由于宇宙之中一切衆生共同所造的業力所成,造了相同的業,感受相同的環境;造了不同的業,感受差別的際遇。物質世間是由于衆生世間的業力而出現,所以是衆多衆生所造衆多業力的結果,不是另有一個什麼大力的神創造了這個宇宙;宇宙的創造者,即是一切的衆生。因此,衆生也能改造自己的環境,轉變煩惱生死的穢土成爲清淨解脫的淨土。但是,淨土並非離開穢土的宇宙而另有天地;只要心地清淨了,當下的國土就是淨土。所以信佛學佛的工夫,要從自己的內心做起,不是乞憐于渺茫不可接觸的天國上帝。自心的清淨不染,便是解脫境界,便是出離 生死而入涅槃。
那麼,衆生之成爲衆生,又是怎麼來的?
佛教不講究最初的來源問題,也不說明最終的境界狀態。佛陀教化的目的:不是在使人們滿足哲學及科學上的興趣,而在指出了苦惱的現象及苦惱的根源之後,告訴你如何解脫苦惱;當你解脫苦惱之時,佛陀的任務即已完成。因爲縱然告訴了你最初是怎麼來的?與你實際的苦惱毫無幫助;當你尚未親證涅槃之時,縱然告訴了你涅槃的境界,你還是莫名其妙。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你親證解脫之後,一切問題均可迎刃而解。與其如神教的假想亂說,不如幹脆不說,這確是佛陀智慧的過人之處。
衆生之爲衆生,是由十二因緣而成。十二因緣即是四聖谛中的苦谛和集谛的分張與連續。由十二種因緣而連續成爲衆生生死的叁世流轉。現舉它們的名目及次第如下:
(一)無明:即是貪瞋癡等的煩惱心、惑亂心。
(二)行:即是前生由于無明之惑而造的善惡諸業。
(叁)識:即是所造種種的善惡之業,彙集成爲托胎投生的生命主體;但這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固定性的靈魂,佛教也不承認衆生有固定不變的靈魂之說。
(四)名色:即是托胎後的身心狀態。
(五)六入:即是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
(六)觸:即是出胎後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相互接觸。
(七)受:即是由接觸外境所感受到的苦及樂的心境。
(八)愛:即是由厭苦喜樂而貪染五欲諸事的心行。
(九)取:即是因了欲愛而對貪染諸境所起的取著心。
(一○)有:即是由于今生造作了善惡之業,便有了未來受生受死的果報之因。
(一一)生:即是由今生的業,感受到來生的五蘊之身。
(一二)老死:來生既有五蘊之身,必將老病而死亡。
以這十二因緣,連貫成叁世因果,表明苦谛與集谛,說明了凡夫衆生的生死循環,若不解脫,永遠都是在十二因緣的範圍之內。所以十二因緣或苦集二谛,乃是生死法;叁法印和滅道二谛,才是出世的解脫法。
以十二因緣配合苦集二谛與叁世過程是這樣的:無明與行,屬于過去世的二種因,是集谛;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種果,是苦谛;愛、取、有,是現在世的叁種因,也是集谛;生、老死,是未來世的二種果,也是苦 谛。過去種的業因,是現在所感受的苦果的根源;現在世中一邊接受苦果的報應,一邊又在造作新的業因,而將于未來世中接受苦果的報應這就是叁世輪回,因果循環,苦集連綿,生死不已的道理。
叁法印由十二因緣而說明宇宙人生的生滅現象。宇宙人生的生滅現象既由因緣的連續和假合而成,它必然不是真實或究竟的,要勘破這個虛妄不實的生滅現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叁法印。
印是證明印可的意思。用叁句話或叁個標准來衡量一切的道理,便稱爲叁法印。合乎這叁個標准的,即是佛陀的思想,否則便不是佛陀的思想。以叁法印,印一切法,不論是否出于佛的親口所說,不違叁法印的,便是佛法。
叁法印,即是:1.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這是從因緣和合的宇宙觀,而得的結論。
所謂諸行,是指一切的現象,一切現象均由衆多衆生的業力所感,衆多的因緣所成。也就是說:一切現象的存在,是存在于許許多多的關系之間,由關系的聚集而出現生存的現象;由關系的解散而又出現消亡的現象。宇宙間永遠是許許多多關系演出及位置變換的舞臺。因其關系位置永遠都在變換不已,所以一切現 象,都是無常的。
所謂諸法,是指一切的事物和因事物而産生的觀念。前面所說的諸行,主要指的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色蘊包含一切的物質世界;受、想、行、識四蘊,包含一切的觀念世界。五蘊實則是總括了凡夫世間的一切現象。五蘊的現象既是無常的,那麼,凡夫平時所以爲我及我所有的物質和精神、身體和心想之中,實在沒有一個「我」字可求了。物質的元素,刹那刹那都在變動它們的位置和成分;精神的心想,也在念念不停地變更它的所緣的對象和能緣的素質。佛教不以爲人有固定不變的靈魂,就由此緣生的道理而來。因爲前念的心和後念的心,它所含的素質即已不同。由于念念不同,所以才有上升和下墮的可能。因爲五蘊無常,所以身外之物固然不屬于我,個人的身體也不是真實不變的我,乃至主宰此一生命的心識之中,也不可能找到一個永恒不變的我。既已明白了諸法無我的道理,那就不該再爲「自私」去做奴才;一切的煩惱,卻是因了不能打破「自私」的迷惑而惹起。如能不做「自私」之「我」的奴才,那他立即就是解脫。
所謂涅槃寂靜,即是指的解脫境界。一般人誤以佛教的無我觀是消極厭世的,佛教的涅槃說是逃避現實的。其實,佛教的無我,旨在否定「我」的功利觀念,並沒有否定「我」的責任觀念;因此,佛教的涅槃,旨在解脫「我」的煩惱,而非放棄「我」的責任。所以,涅槃的性質分爲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無住 處涅槃。解脫了煩惱的人,即入于有余涅槃,余者尚余有業報之…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