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解脫了煩惱的人,舍去業報之身,稱爲無余涅槃;解脫了煩惱的人,雖已舍去業報之身,再以悲願之力,自由地受身舍身,出生入死,廣度衆生,入涅槃而不固定于寂靜的狀態,稱爲無住處涅槃。可見,佛教的目的是在積極地化世,是在深入而普遍地面對現實。
八正道
佛世的印度,宗教思想複雜而且混亂,有的主張樂天,有的主張苦行;佛陀應現,則倡不苦不樂的中道主義。此所謂的八正道,即是佛陀所倡中道主義的生活標准。由此八正道的實踐,便可從現實生活之中,達成解脫的目的;解脫之道的實踐,不是教人逃避現實的生活,乃是教人面對現實生活而予以改良和淨化。八正道即是四聖谛中的道谛,即是由凡夫而成爲聖人的方法,即是由煩惱生死而走向清淨解脫的道路,所以稱爲正道,又叫作聖道。
八正道的名目,也有它一定的次第,現在介紹如下:
(一)正見:即是正確的見解。信佛學佛的人,首先要具備正見。如何稱爲正見?應以叁法印來鑒定,合以無常、無我、涅槃的見解,便是正見,否則就是邪見。
(二)正思惟:有了正見,再對此正見的內容深思熟慮維系不懈。這也就是 「意」業工夫的實踐。
(叁)正語:這是根據意業的正思惟,表達于「口」業的實踐。也就是不得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而且要做善言愛語,隱惡揚善,隨喜贊歎。
(四)正業:這是根據意業的正思惟,表達于「身」業的實踐。也就是不得造作殺生、偷盜、邪淫、用麻醉物等的惡業。同時要行放生、布施、清淨、智慧等的善業。
(五)正命:這是正當的謀生方法。信佛學佛的人,不得以江湖術數等危害社會福利與衆生性命的伎倆,來謀取不義之財。應當從事士、農、工、商等的正當職業。這條含有身、口二業,若能做到,包括前面的正思惟、正語、正業,即是「身、口、意」的叁業清淨了。叁業若能絕對清淨,即是解脫的境界。
(六)正精進:凡夫無法一下子就做到叁業的絕對清淨,所以要策勵自己:已作之惡立即斷除,未作之惡不令再作;已作之善更進一步,未作之善立即去作。這就叫作正精進。
(七)正念:策勵精進而住于正見,常念正見而精進不已。即是攝心製心的工夫,也是修習正定的前方便。
(八)正定:正定的定,可以譯作叁昧。即是循著前面七個階段來修持,可以 進入四禅,保持心境的統一,達于空如的實在,便是涅槃的解脫之境。所以,正定的內容,即是正見的完成;正見的實證,即是正定工夫。
實際上,佛教修行方法雖稱廣大無邊,約而言之,仍不出乎八正道的演繹。八正道中含有五戒十善,其分配如表:
正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正語──不妄語(绮語、兩舌、惡口)
正思惟──不貪、不瞋、不癡(酒)
由八正道,又能歸納爲戒、定、慧的叁無漏學,其對照如表:
叁無漏學
八正道中含有大乘佛教的四攝法,其分配如表:
八正道合爲戒定慧,戒定慧又可演爲大乘的六度法門如下表:
叁無漏學
由六度而演爲八萬四千法門,實則仍不出于八正道的推展擴大。八正道是四谛中的道谛,由修道谛而入滅谛,即是解脫的涅槃。因此,若從佛法的開展面看,實在是無窮無極;若就佛法的原則上看,不過是四聖谛法。佛以四聖谛法,含攝了一切的世出世法。佛陀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即是轉的四谛*輪,佛陀的最後遺教,還是不出四谛 法 輪的範圍。
第四節 從小乘到大乘的印度佛教
佛教的分裂在佛陀入滅以前,佛法是一味的,四聖谛或戒、定、慧,是平等發展的。到了佛陀入滅以後,由于弟子們的個性及其所處環境與時代背景的不同,而出現了偏重與偏輕的現象。
佛陀入滅之後,共有四次的結集大會。所謂結集,就是對于流傳中的佛法,以會議方式加以審查和編訂,通稱之爲叁藏結集。
叁藏的結集,實際上即是佛教分裂的起因與結果。第一次結集,是由佛的及門弟子迦葉尊者召開。迦葉是佛陀座下苦行第一的頭陀,所以這次由他召開的結集大會的分子,可以說僅是苦行派或近于苦行派的五百位比丘,尚有好多與迦葉氣質不同的佛的及門弟子,則未被邀請參加。因此而留下了自由派及保守派的問題。迦葉重苦行,重禅定,拘泥于戒律的條文,認爲佛所未製的不得再製,佛所已製的不得舍棄。由此即引出了第二次結集。
第二次結集,是爲了戒律條文的細節問題。自由派主張順應實際的生活,在飲食、衣著、住處、金銀等細節上,不必呆板地死守條文。保守派卻堅決反對自由派的主張。所以雙方勞師動衆,召集了七百位比丘,開了第二次結集大會。這 次結集的內容,僅爲十條細節的戒律問題的審查,結果保守派獲勝,而稱爲十事非法。但是自由派的思潮,卻是越來越盛,于是,在無形中就分裂爲兩部。保守派重于禅定與戒律,以老年的上座爲主幹,所以稱爲上座部;自由派重于智慧,以年輕的大衆爲主幹,所以稱爲大衆部。
第叁次結集,是在佛教名王,也是印度史上唯一統一了全印而實行仁政的阿育王時代。這次是爲了大衆部有一位名叫大天的思想家,提出了五點開明的見解,而遭上座部學者的劇烈攻擊,同在阿育王所建的雞園寺內,兩部學者形同水火。因此而請了一位折衷派的學者目犍連子帝須,集會審查。從資料中看,這次集會雖然暫做調停,但也並未達成統一的願望,倒是因此而形成了兩大流的叁大系:原來的上座部與大衆部,爲兩大流,上座部之下有一派傾向于大衆部思想的折衷派,自成爲分別說系。現在南傳錫蘭、緬甸、泰國等地的佛教,即屬于分別說系的一支;原來的上座部,則在西印與北印發展成爲說一切有部;大衆部在南印度漸次發展成爲般若觀的大乘佛教;受般若觀大乘影響的說一切有部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唯識觀的大乘佛教。
尚有第四次結集,這是在佛滅四百年時,起于北印迦膩色迦王治下的迦濕彌羅。因爲當時佛教的學派繁多,據說共有二十個部派。上座部與大衆部之下,各 各分出好多派,由于相互影響,所以分了又分,同在說一切有部之下,也有幾種不同的學派。這次結集,就是想達成思想協調的目的。結集的成果,就是一部二百卷的《大毘婆沙論》。
小乘佛教所謂小乘佛教。即是佛滅之後分裂出來的部派(學派)佛教。這是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後,大乘學者給部派學者一種輕藐的稱呼,說他們是只顧自利而不行利他工作的自私者。乘是乘用交通工具,也可解爲交通工具的本身。大乘學者認爲自利利他,廣度衆生者,就是修的菩薩行。菩薩行既能自求解脫,也要度人解脫,所以菩薩行的本身就是航出生死大海的一艘大船,所以稱爲大乘。認爲部派學者的思想,偏重于自度而不輕言廣度衆生,所以被稱爲小乘。但在部派佛教的本身,他們固然不喜接受小乘的頭銜,事實上他們的思想境域雖不及大乘佛教的開闊,部派佛教也未必僅是自利的,否則他們的傳教事業,勢必停頓而歸于滅亡。因此,在佛教學中,甯以部派佛教的名目來稱呼小乘佛教,則較相宜。
所謂部派,即是由于學者們對佛法所采觀點的不同而出現了各種學派。主要的學派,即是前面所說的兩大流與叁大系。叁大系是由上座部及大衆部的兩部而來,從思想的分判來說,大衆部與上座部下說一切有部的兩者最爲明顯。追尋其 源流,以修道論而言:上座部重禅定、重戒律;大衆部重智慧、重實用,這是由于叁無漏學的偏重偏輕而分爲兩流。以認識論而言:大衆部根據緣起觀而立論,觀緣起而知現象皆空,所以重智慧的啓發和生活的實用;說一切有部根據無常、無我觀而立論,要想在無常、無我觀的境界上恒久不變,那要靠修持的工夫的達成,所以持戒習定而至叁業清淨,乃是必行的步驟。緣起觀是觀一切現象的成因,無常無我觀是由觀察到了一切現象均不出乎因緣聚散的原理而得的結果。大衆部與上座部各執其一端,故分成兩流,這在原始佛教時代卻是一味一體的。
由小乘而大乘小乘佛教及大乘佛教,都是從原始佛教中流出。我一向以爲,由成人而至解脫,是佛教基本要求;由個人解脫而求得衆生大家解脫,乃是佛陀化世的本懷。修五戒、十善而成爲一個美好的人格;修四聖谛、八正道而解脫生死;修六度、四攝而廣度衆生,這就是成佛的階梯。
佛陀的宗旨,是希望一切衆生皆能成佛;但是,成佛的工夫,要靠長時間的修行。所以衆生學佛,自可各有進程,從修五戒、十善,漸次進步而修六度、四攝。
因此,近代的太虛大師,將佛法分爲五乘的叁類,所謂五乘,即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所謂叁類,即是: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 不共法。也就是說: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准則,是生天的資本,也是求解脫、求成佛的必修課程;四聖谛、八正道,是聲聞、獨覺、菩薩,共同必修的課程;六度、四攝,則爲菩薩獨修的課程。把五等的佛法,歸爲叁類,故稱爲五乘共行的、(除人乘及天乘而)叁乘共行的、大乘不(與其他四乘)共行的。
教人成爲一個好人,乃是一般倫理的共同要求;教人求生天國,乃是一般宗教的共同希望。所以也受佛教的重視,並且列爲基本的修養,所以稱爲五乘共法。教人超越人天而入于涅槃,乃是佛教的特色。修證涅槃境的,有叁等人:一是由于聽聞佛的聲音言教而修成的人,稱爲聲聞;二是生于沒有佛法可聞的時地,憑他們自己的宿根而獨自對于宇宙現象觀察悟徹的人,稱爲獨覺;叁是以弘誓大願,生生世世,自度度人的人,稱爲菩薩。人天二乘,不能解脫生死;聲聞與獨覺二乘,雖已解脫而尚沒有成佛;菩薩是雖能解脫生死而不願抛棄尚在生死中的受苦衆生,唯有解脫了生死而仍自由往返于生死之中救度衆生的菩薩,才能畢竟成佛。
因此,人天乘法,雖受佛教的重視,卻不是佛教的重點;聲聞、獨覺的解脫生死,雖是佛教的重點,卻尚不是佛教的目的…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