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宗教學▪P83

  ..續本文上一頁;唯有菩薩的自他兼濟而尤重于利他的成佛法門,才是佛教的目的。所以,一般大乘教徒所指的小乘,便是聲聞與 獨覺,通常合稱之爲「二乘人」。爲別于聲聞、獨覺二者的小乘,菩薩因而被稱爲大乘。由此可見,菩薩精神是偉大積極而入世者的表征,也唯有菩薩行的大乘法,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懷。也可見出,中國民間誤以一切牛鬼蛇神的偶像,都用菩薩的稱呼,無異是給菩薩兩字的最大誤解了。

  但是,佛陀的本懷雖是菩薩的大乘行,然于《阿含經》中看到,在佛陀時代並沒有太多的菩薩。菩薩的精神,雖在佛陀及其許多大弟子的言行中表露出來,被稱爲菩薩的人卻僅有兩位:一是釋迦世尊尚未成道之時,稱爲釋迦菩薩;二是佛陀座下的一位比丘,佛陀預記他在此後將來人間成佛,那是彌勒菩薩。至于大乘經中的菩薩,例如文殊、善財、寶積、維摩诘、賢護等,雖不載于阿含原始聖典,卻也確有其人。只因數次結集佛法的中心人物,都是比丘僧團的聲聞衆,偏重于解脫道的精神,未將適用于在家弟子的大乘教法收入,所以佛滅之後的五百年間,佛教的發展,乃形成小乘的勢態。大乘思潮則在默默中流行,有的是單獨流行;但其主要的思想仍附于聲聞僧團的發展,漸次由小乘部派的內容,而成爲大乘的先驅。

  思想的演進由小乘入大乘的思想遞演,其間關系非常密切。例如原始佛教所講生命的主體,是第六意識,在小乘的部派時代,則由第六意識的功能中,分 出了另一種名目,大衆部稱爲「根本識」,上座部下的犢子部稱爲「非即非離蘊我」,由犢子部分出的正量部稱爲「果報識」,分別說系的化地部稱爲「窮生死蘊」,說一切有部之下的經量部稱爲「細意識」或「一味蘊」。這些名目的功用,到了大乘佛教,就成了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

  由原始佛教的四聖谛,分成有爲法及無爲法的兩大綱。苦、集、道叁谛,屬于現象界的有爲法;滅谛則爲本體界的無爲法。對現象而言,大衆部主張「現在有體,過未無體」。也就是說:過去的成績,已集于現在的一點;未來的發展,也從現在的一點中延伸。所以只有現在的價值,因爲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尚未出現。說一切有部主張「叁世實有,法體恒有」。也就是說:過去的時間雖已不存在,過去的價值依然存在;未來的時間雖尚未來,現在的價值之中,卻已蘊含了發展出未來的因素。所以,一切現象的價值,從過程上看是實有,從其所能産生的影響上看是恒有的。對本體而言,說一切有部主張無爲法只是叁個,它們是寂靜不動的,是有爲法的終局而非源頭。有爲法的現象界是由本來染汙的心性所生起,修道而入涅槃,便是無爲法的境域。大衆部的無爲法有九個,它們是自由而活潑,既是有爲法的終局,也可以是有爲法的源頭。因爲大衆部主張心性本淨,本淨的心性即是無爲法,由于客觀的煩惱雜染,才使本淨的心性變爲不淨。

  因此,基于心性本來不淨之說,而著重于現象的分析,仔細地考察現象,予以對治,始能由不淨而成爲清淨,由有爲法而入無爲法。由此分析考察,後來即發展成爲唯識法相的大乘教義。基于心性本來清淨之說,而著重于本體的發揮。深入地考察本體,現象乃是本體所流出。由此演繹,後來即成爲真如緣起、如來藏緣起及法界緣起的大乘教義。所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謂如來藏中藏如來,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等的思想,均由心性本淨的觀念而來。

  大乘佛教的主流從體上說,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關系,猶如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沒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雖然別有接自佛陀本懷的源流,卻也無從生根立足;大乘的思想固要借助小乘思想的培育,大乘的弘揚也有待于小乘僧團的努力。縱然大乘經典如《維摩經》、《勝鬘經》之鼓吹在家菩薩的偉大卓越,真正對于大乘佛教的建樹者,卻都是出身于聲聞教團的出家菩薩。例如馬鳴、龍樹、提婆、彌勒、無著、世親,無一不是現的聲聞形態的比丘大德。

  大乘佛教的教義博大高明,實非短短的篇幅所能介紹。就其粗枝大葉而言,可以分爲叁大主流:

  (一)般若中觀系:此系源出于原始佛教的緣起觀,經大衆部的孕育,至龍樹菩薩而集大成。《阿含經》中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 此滅故彼滅。」這就是講的緣起緣滅的道理。緣生之法,無非假相,故到龍樹的《中觀論》中,就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般若經》是闡揚空義的大乘經典,此所說的空,不是對有而說的虛無之空,乃是舍有而不離有,乃是非空非有的中道觀,所以稱爲般若學的中觀系。此系以龍樹及提婆爲代表人物。龍樹大約是西元一五○至二五○年間的人,提婆大約是西元一七○至二七○年間的人。在此二人之前,初期的大乘經典,如般若、華嚴、法華、淨土聖典等,已經成立。在此二人以後,繼起發展此一系統的大師,又有佛護與清辨等人。往後,中觀學者便融于密教之中而在印度消失。

  (二)瑜伽唯識系:瑜伽是禅定的工夫,根源于原始佛教,經過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推演,在西北印度最爲盛行,由瑜伽行而得的宗教經驗,稱爲瑜伽師的法門。此系所重的一部《瑜伽師地論》,即是瑜伽行者得自宗教修持的自內證,所以托稱由無著菩薩親從彌勒聽聞而傳之于世。實則,此一彌勒既非佛世的彌勒,也非來自天上的彌勒,而是在無著稍前大約西元叁○○年左右的曆史人物。

  至于唯識,就是追尋現象界的根由,無非出于染汙的心性──第八識所變現。心性本來不淨的思想見于說一切有部,第八識的先驅思想,則已見于部派之中。唯識學派對于現象界的研究分析,分爲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應行 法。這是從原始佛教的五蘊無常觀,經過小乘佛教的推演,至無著與世親而集其大成。無著大約是西元叁一○至叁九○年間的人,世親大約是西元叁二○至四○ ○年間的人。在龍樹以後,無著以前,中期的大乘經典,如《涅槃經》、《勝鬘經》、《解深密經》、《入楞伽經》等,也已成立。世親以後,繼起的大師,則有陳那、護法、安慧等人。到了西元第七世紀以後,中觀系及瑜伽系皆因密教的盛行,而入于密教之流。

  (叁)淨心緣起系:這是根據心性本淨的大衆部思想而來,有泛神論的色素。這在佛陀時代的原始聖典中,已有線索可尋。唯因爲佛陀的宗旨,唯在使人達成解脫的目的,對于本體論及現象論等的哲學問題,佛陀並不重視。但是,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所産生的哲學方法的解釋觀點,雖然未必出于佛說,只要合乎叁法印的原則,縱然是從外教方面吸收來的東西,同樣也是佛法。

  淨心緣起的內容,包括有真如緣起觀、如來藏緣起觀、法界緣起觀。《大乘起信論》,即是此一系統的主要論書;大乘的密教,即是此一主流之發展的最高代表。最初由心性本淨而謂衆生本具佛性,然在大乘的顯教尚須于長時間修持菩薩道,始能成全佛性。到了大乘的密教,便倡即身成佛之說,主張以觀想自己與佛合一,觀想成功,也就成佛了。

  以上叁大主流的分劃,近世的中國佛教界,頗有論诤,太虛大師標名爲:1.法性空慧宗,2.法相唯識宗,3.法界圓覺宗。印順法師別有看法,他標名爲:1.性空唯名論,2.虛妄唯識論,3.真常唯心論。我是根據大乘思想的源流,參考太虛及印順二師的見解,做了如上的分類介紹。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

  印度的後期大乘佛教,即是密教。自西元第七世紀,密教漸漸盛行。顯教重于教理的探索,密教重于教儀的遵行,誦陀羅尼真言咒語,築壇供養諸尊,結手印以示諸尊的本誓,建立曼荼羅以配置佛、菩薩、諸天的諸尊。所謂密教,乃是只可心會身行而不可用言語道說的最高原理。密教不是人間成佛的釋尊所傳。釋尊是化身佛,他的報身在色究竟天,稱爲大日如來。密教即由報身佛所說的無上秘密大法,勝過化身佛所說的顯教佛法。由于各部密乘的部主本尊均有眷屬,所以把外道的諸天鬼神都納入了密教的護法系統。

  密教的開祖是龍猛(Na─ga─rjuna),直接傳承自本尊金剛薩埵。密教譯成漢文的有兩部重要聖典,一部是《大日如來經》,約在西元第七世紀中葉,成立于西南印度;另一部是《金剛頂經》,是在西元第七世紀末葉,成立于東南印度。由于波羅王朝的崇信保護,密教在印度開出了全盛的花朵。自西元七五○年至一一九九年之間,這就是印度佛教的最後一景。

  因爲,在印度教中有一派的杜爾嘉女神崇拜,曾經一度極爲盛行。後期的密教中,有些部派爲了迎合時流,也接受了這個性力派的觀念和行法,將男女交接的肉欲主義賦予理論,加以實踐,稱性交謂之大樂,將行淫稱爲無上瑜伽。因此全失原始佛教的聖潔與樸實。

  學者稱此肉欲主義之前的密教爲右道密教,稱此肉欲主義的密教爲左道密教。因爲印度教性力派的文獻稱作怛特羅(Tantra),無上瑜伽的密典也稱爲怛特羅,所以英國學者便將左道密教名爲怛特羅乘。

  由于晚期密教的腐敗,加上回教徒的入侵印度,佛教在印度便接受了滅亡的命運。西元一二○叁年,回軍燒毀了建于第八世紀的密教根本道場超岩寺(Vikramas、ila),並且殺光了印度諸地的佛教僧尼之時,印度佛教便告終結。

  菩薩及其他佛教是無神論者,因其不信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及主宰神。但在最初與佛教接觸的人,往往又會將佛教當作偶像崇拜的多神信仰。例如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就把佛教稱作迷信的偶像教徒。原因是在佛教除了佛陀之外,尚崇拜菩薩,也承認許多的神鬼。

  本來,菩薩是指尚未成佛之前的釋迦太子悉達多。當釋尊成佛之後,他自己是佛,也承認一切人均有成佛的可能。所以,菩薩這個稱號,可以用于一切誓願 成佛的人。凡是繼續指向其成佛的理想而努力的人,均得稱爲菩薩。

  作爲一個菩薩的條件,主要是修六度法門,但其也因修爲的深淺不…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