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宗教學▪P85

  ..續本文上一頁所謂「關內四聖」。

  南北朝時代東晉滅亡,繼之而起的王朝,在南方有宋、齊、梁、陳,在北方有魏統一五胡。魏再分裂東西兩半,東魏之下爲北齊,西魏之下爲北周,最後由隋而統一南北。約曆一百六十年間。南朝的帝王多信佛教並予保護;北朝則曾有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崇道毀佛運動之發生;唯其毀佛時間,均不太長久,所以複興的機運,反使北朝留下了偉大的佛教石刻藝術,如洛陽龍門的石窟,即其一例。

  同時,北方佛教譯經事業及弘化工作,也不乏其人。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西元五○八年),印度的勒那摩提及菩提流支等來華,譯出的主要佛典爲《十地經論》(略稱《十地論》),並且大事弘講,因此而産生了地論宗的學派。到菩提流支的弟子道寵,勒那摩提的弟子慧光,又將地論宗分爲南北二派,道寵爲北道派,慧光爲南道派。

  在南朝方面,曆朝信佛,特別是梁代,尤其隆盛。

  宋代的佛教以《涅槃經》的研究最盛。此時有道生的頓悟成佛說,又有慧觀的頓、漸、不定說。因此而有慧觀開創中國佛教教相判釋的先驅,將種種教典,由雜然無序而加以整頓爲體系化、組織化。這對後來的各宗教判,影響很大。

  經齊而至梁武帝即位(西元五○二年),佛法隆極一時。梁武帝自己信奉佛法 而研究佛法,並講說佛法,乃至叁度舍身出家。相傳中國禅宗的初祖菩提達摩(西元?─五叁五年),即于梁武帝時自印度來華。及陳代興,又有印度來華的真谛叁藏(西元四九九─五六九年),翻譯及著述,約達八十多部叁百卷。因此,羅什、真谛,加上唐之玄奘(西元六○二─六六四年)、不空(西元七○五─七七四年),並稱爲四大翻譯家。

  宗派的興起中國佛教的經典,由于西域及印度高僧大量、陸續的翻譯,漸漸多了起來。佛典在西域乃至追溯到印度,就已有了學派之間的互相出入,到了中國自亦難免宗派的分張。

  宗派的成因是由于各個不同的環境、時代、人物的因素。所以,受了當地、當時及當事人的識見,便對一味的釋迦遺教,做了不同角度與不同方式的容受及再發明。這也是自由思想的、進步思想的、民主思想的必然結果。

  在隋唐以前,北中國有人依小乘的《阿毘昙心論》而成立毘昙宗,依大乘的《十地論》而有地論宗,依大乘的《攝大乘論》而有攝論宗。在南中國,有人依大乘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有叁論宗,依小乘的《成實論》而有成實宗,依大乘的《涅槃經》而有涅槃宗。但是,到了隋唐時代,由于新興宗派的茁起,以上各宗,除了叁論宗之外,均爲新的宗派所融攝而失去了獨立的精神。實 則,在隋唐以前的中國佛教,僅有研究性的學統,尚無分河飲水的門派。故有人研究《十地論》,同樣也研究其他的經論,不自局限于一經一論的範圍。各經是佛陀爲了適應不同根機的聽衆而做不同角度的闡說開演。論是菩薩們根據各自的所學所證的心得而做成。所以彼此立場的互有出入,那是意料中事。學者專究每一經或一論,他就成了每經、每論的專家。但是專家卻又未必即是開創門派的祖師,這是隋唐以前的大致情形。

  到了隋唐時代,中國本位的佛教擡頭,此乃爲了適應中國本土的固有文化,故有純中國的佛教宗派出現。例如天臺、叁論、華嚴、唯識、南山(律)、淨土、禅、密等各宗,相繼出現。這就是有名的隋唐大乘八宗。其中尤以天臺、華嚴、禅宗,根本就是中國化的佛教,所以也最受中國人的歡迎;叁論、唯識與律宗,因其印度的色彩濃厚,故在中國就不能做長久性及普遍性的弘揚了。

  

  第六節 隋唐八大宗

  天臺與叁論天臺宗以《法華經》爲中心,以《大智度論》、《涅槃經》、《般若經》等做依傍,宗本中國傳統的「大一統」思想,將大小乘一切經教做了「矛 盾的統一」。

  天臺的得名,是由于智顗(西元五叁八─五九七年)住于天臺山,智顗所創的宗派,便稱爲天臺宗。他曾應晉王楊廣(後之隋炀帝)召爲授菩薩戒,被晉王尊稱爲智者大師,後來即以此號及天臺大師之名通行于世。

  智者大師被譽爲東土小釋迦,他有卓越的宗教經驗,更有淵博的學識基礎。他自成一個體系的佛學思想,組織精微,又富說服性及感化性。所以他對中國佛教的貢獻之大,在這一方面,堪稱獨步古今而無與倫匹。

  智者大師的學說既是思辨的,也是實踐的。他對《法華經》的講述,由其弟子灌頂輯錄而成的有「天臺叁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止觀即是佛教的實踐方法。他以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釋尊的一代時教。所謂五時,是將釋尊一生說法分成五個時期,說出五類經典,此有一偈:「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叁七日。」這是說,初時二十一天說《華嚴經》,其次十二年中說《阿含經》,第叁時期八年中說方等經典,第四時期二十二年中說般若經典,第五時期最後八年說《法華經》與《涅槃經》。所謂釋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的過程,就做了如上的分配。

  其實,五時的分判是由于四教的要求而出。所謂四教就是藏、通、別、圓。將四教分隸于說法的儀式及教法的深淺,便成了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共爲八 教。把全部大小乘經分成四等,以藏教最淺,以圓教最深最高。高深的《法華經》包攝了一切教義,所以稱爲圓教,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智者大師就以《法華經》來大一統整個的佛法。

  再說叁論宗,南北朝時,即有僧肇等的叁論學者,到了智者大師同時,又有吉藏(西元五四九─六二叁年)出現,他住于嘉祥寺,故號嘉祥大師。他著有《叁論玄義》及《大乘玄論》等書,發揚叁論宗教。此亦多少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而産生,因于印度未嘗有此宗名,而嘉祥思想之中,亦不乏中國色彩。此宗以不立一切法爲主旨,破邪即表顯正,所以唯破不立,基于諸法緣生即是性空的道理,不假空有,中道是從,掃盡諸妄執見,便顯諸法本性。

  吉藏大師也有教判方法,稱爲二藏與叁輪。小乘的聲聞藏與大乘的菩薩藏,是爲二藏。他以《華嚴經》及《法華經》的地位最高,故稱《華嚴經》爲根本*輪。自《華嚴經》到《法華經》之間的一切大小乘經典,稱爲枝末*輪。稱《法華經》爲攝末歸本*輪,是爲叁輪。這種分類教判的看法是否恰當,自然尚有討論的余地,因諸宗各自站一崗位,多少均含有褒自貶他的意味。佛陀設教本系一味,當初似未有高下之判。此實由佛教思想史的發展而出現的差別之爭。

  華嚴宗隋朝祚短,統一不到叁十年,即亡于唐。初唐最盛的兩大新宗,一 是玄奘所傳的法相宗,一是賢首(西元六四叁─七一二年)大成的華嚴宗。

  賢首本名法藏,他先參與于阗叁藏實叉難陀(西元六五二─七一○年)的華嚴譯場,這是《華嚴經》第二譯本,稱爲新譯。譯成,即奉敕開講,先後達叁十多遍,並著有《華嚴探玄記》,以及《五教章》等一百余卷。因與天臺大師並稱爲兩大哲人,尊爲賢首大師。

  天臺宗主張諸法實相,華嚴宗則倡說唯心緣起。唯心,也即是一心,或真心。認爲差別的諸法,不外乎一心的實相所現,這是絕對的唯心論。不論宇宙的現象或本體,無不由此一心出,亦無不還此一心中。

  在教判上,立五教十宗。所謂五教,即是小、始、終、頓、圓。此實與天臺的四教無多差別,僅將天臺的別圓二教,化成終頓圓叁教;甚至可說,頓圓二教的性質,不出天臺圓教的範圍。天臺以法華的位置最高,賢首則以華嚴高出一切之上。十宗是將五教內容的廣說,分大小乘的性質,共有十種類別。賢首以圓教攝盡大小乘一切法,因爲差別的諸法,不離一心的實相,所以在現象有差別,于本體則統一。若以圓教的立場看,一切差別並不存在,故說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既雲事事無礙,故在華嚴法界(宇宙)觀中,乃是重重無盡(無始無終、無邊無涯)的境界。此所謂事,即是宇宙現象;理,即是宇宙本體。

  賢首的弟子,有清涼澄觀(西元七叁八─八叁九年)。澄觀又傳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在學統上說,他們是一脈相承,在思想上卻又有各自的創獲。此宗到了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滅佛之後,即趨于衰弱不振,但仍不絕如縷。

  唯識宗唯識宗又名法相宗,此系玄奘所傳,但由他的弟子窺基(西元六叁二─六八二年)的條理組織而大成。

  玄奘是中國譯經史上第叁位譯經大家;以成績而言,卻是第一位大譯經家。以中國譯經史乃至翻譯史而言,他是空前的,雖不敢說是絕後,但是迄今尚未能有一人可望奘師的項背。

  玄奘叁藏留印十七年,回國後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以及《瑜伽師地論》、《大毘婆沙論》、《成唯識論》、《俱舍論》等大部頭的經論,總共七十多部一千叁百余卷。他是譯經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在他以前的稱爲舊譯,在他以後的稱爲新譯。他使中國的佛教文化達于頂峰狀態,他手著的《大唐西域記》,與法顯的《佛國記》,以及此後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同爲研究東方史學上的珍貴文獻。

  唯識宗的宗義所本,號稱六經十一論,實則是以《成唯識論》爲中心,這是玄奘叁藏接受窺基的建議,站在印度護法論師的立場,兼采其他九家之說,糅譯 而成。印度的唯識學系,是由世親菩薩的《唯識叁十頌》爲源頭,對此叁十頌而作的釋論,連護法在內,共有十家。奘師在印度留學的老師戒賢,乃是護法的傳人。所以,《成唯識論》的主要立場,是護法系的唯識思想。

  大成中國唯識學的,是玄奘的弟子窺基大師。他不但開講《成唯識論》,並作有《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樞要》等書,號稱百本論主,可見其著述之宏富,非同尋常了。他以《大乘法苑義林章》及《成唯識論述記》兩書,奠定法相唯識宗的基礎。又因窺基大師住于慈恩寺,號爲慈恩大師,唯識宗也就另名爲慈恩宗了。

  法相唯…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