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翼的牡牛,或以人形戴上鹫鳥的頭,都是他們的神像,這被稱爲神形獸視的時代。接著又有半人半獸的時代、天象神化的時代等等。
他們對于信仰的變遷,固然是由于文化的漸次進步,同時也因爲各外來民族所帶去的各種信仰,在那裏彙合融化的結果。例如他們在西元前叁千二百年至二千八百年時,諸市均已有了特有的保護神的固定,實源于諸民族不同的信仰所賜。
主要的神巴比侖的宗教,所信的神靈極多,本地的神,加上外來民族的神。如今且僅介紹其主要的十五位神名如下:
(一)亞諾(Aun):這是天神,他與地之神英裏爾(Inlil)及地下之水神雅(Ea),是叁位一體(Trinity),即是叁神合一(Three Gods in One)的,他是叁神的主位神。所以此神被認爲是諸神之父,也是諸神之王,是處理萬事的無上之神。
(二)英裏爾(Inlil):即是地神,關于此神的事,在巴比侖的洪水神話及贊歌之中,可以發現。他是叁位一體的第二位。
(叁)雅(Ea):此即叁位一體的第叁位,是水神,所以祭祀他的地點,是在幼發拉底河及底格裏斯河的河口地方。此神與人的關系密切,因此又被當作智慧之神、河泉之靈力來崇拜。
(四)新(Sin):這是月神,他又是巴比侖宗教中另一個叁位一體神的主神;同時又被視作慈悲之神及啓示之神而加以崇拜。《舊約》的西奈山(Sinai)的名,即根據此神之名而來。《舊約》中的耶和華,在西奈山降靈,與此月神崇拜有淵源。
(五)息摩息(Schamasch):這是日神,是第二個叁位一體之神的一位。他是月神新的兒子,又被視爲光之神和獎善懲惡之神,所以又是司法神。在《漢摩拉比法典》開始之前,傳說凡是法律,皆爲此神所製。此神同時又被視爲啓示之神,所以受到占蔔者的特別崇敬。
(六)伊息塔爾(Ischtar):這是巴比侖諸神之中最流行的女神,本爲地方性的神,後來普及各地,她與金星崇拜有關。從多方推察,她原是農作之女神,所以又被視爲愛護自然界的生命之神;在神話中又被列爲性欲之神;亞述利亞的諸王,又把此神崇爲戰爭及狩獵之神;在贊歌中發現,此神乃是幫助人類的慈悲之 神,她是爲人類除病,並赦人之罪的善神。她的性格如此之廣泛,所以受到普遍的崇敬。
(七)摩爾達(Marduk):這是巴比侖城的守護神,春分時節祭祀此神,因他本來是表示生命與光的春之日神。他能祓病,並富于智慧。在星象中與木星有關。他的別名叫作貝爾(Bel),即是「主」的意思,故在贊歌中,被視爲最高的神或諸神之王。
(八)奈婆(Nabu):這是帕息巴市(Borsippa)的守護神,他司理命運的報告、書記、藝術、植物的繁榮。在星象中,初與木星有關,後與水星有關。
(九)尼尼波(Ninib):這是地神英裏爾的長男,他是治病、護田之神。亞述利亞人則以爲他是戰爭及狩獵的神。初與火星有關,後則與土星有關。
(十)奈格爾(Nergal):這是高德市(Kutha)的守護神,被視爲冥府女神。她在巴比侖宗教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在另一方面,又被視爲熱病之神、戰爭及狩獵之神、司理農作豐收的慈悲之神。她與盛暑的太陽及土星、火星有關。
(一一)納斯庫(Nusku):這是尼坡魯市的神,是月神新的兒子,是光明之神,是勸善罰惡的神,他與弦月有關。
(一二)基比爾(Gibil):這是火神,司理鍛冶及神供。
(一叁)拉夢(Ramman):這神又名阿大的(Adad),他是暴風及雷雨之神,也是降雨施惠之神。
(一四)達摩茲(Tammuz):這是守護植物的神,春天草木萌芽,盛暑草木枯萎,是此神的表征。在神話的傳說中,此神是女神伊息塔爾的情人或丈夫。
(一五)阿息息爾(Aschschur):這是亞述利亞人的最高神,是戰勝之神,故到後來奪取了摩爾達的地位而代之。
巴比侖的神話巴比侖的神話很多,例如《舊約‧創世記》中創造天地的神話和洪水神話,即是巴比侖神話的複述。另有伊息塔爾的戀愛神話,基爾加彌息(Gilgamesch)的英雄冒險神話等,現僅錄兩節如下:
(一)創造神話:這個神話是在楔形文字記載的斷碑上發現。可能是由春之神話的敷演而成,是描寫巴比侖人與雲、霧、雨等戰鬥獲勝而見到了太陽的故事。
據說,最先是水神泰阿摩(Tiamat),率領他的眷屬統治著世界,無有能夠反抗他的。神界的衆神就開了一次會議,決定推請春之神摩爾達爲元帥,向水神泰阿摩決一死戰。天神亞諾、地神英裏爾、地下之神雅,也將各自的權力委于摩爾達。摩爾達即用風袋保護身體,手揮叁叉戟,突破水神之口,並將風力吹入,破裂了水神巨大的身體,即以其一半造成爲天,另一半造成了地。
(二)伊息塔爾的戀愛神話:女神伊息塔爾,當其戀人植物之神達摩茲死的時候,她就降來下界,以救戀人的命,而求生命之泉。當她下界時,要經過七重門,每一門要脫下一件衣服,終于把身子脫光而成爲裸體,因此被冥府女神關進了牢獄。然而,地上的生物因了達摩茲之死而皆失去了生命,所以諸神同時遣使下界,請把女神伊息塔爾免罪釋放,讓她求到生命之泉,救活她的戀人。
很顯然的,這是一個季節的神話,在于解釋自然物何以在冬天枯死之後,又能于春天生長的原因。伊息塔爾之被視爲性欲之神,也就是因她能助她的戀人植物之神生養萬物之故。到了《舊約》中,就將這神話演爲天使墮落的神話。
巴比侖的宗教生活宗教生活可分數點,述之如下:
(一)神人關系:人對于神正像臣民之對于專製的君王,要抱有絕對服從的態度。人唯有默默地跪于諸神之前,謙遜地感激神的賜予;對于神的忿怒,有頗深刻的畏怖之念。人唯自覺自己的罪惡,而哀求神的恩寵。這對後來《舊約聖經》的啓發作用很大,對于耶和華的信仰,大致也是如此的。
(二)未來思想:死了的人,到下界去,住于洞穴中,不見日光,那裏充滿了塵土,死者即以泥濘爲食糧。下界之道是在地下的西方,共有七門。死者之命運,但視其現世的生活及後人對死者的追吊之如何而定;然其不再複活爲人,故 亦沒有輪回的意思。統治下界的王,是叫作愛裏息基迦(Erischkigal)的女神,在其屬下,又有好多分擔各項職司的女神。
(叁)神殿建設:巴比侖的神殿很多,各市均有守護之神的神殿,另有許多與其守護神有關系的各種神殿。其神殿建築,大致是在其境內有一個大廣場,殿前有一前庭,正殿是其聖所,安置偶像,正殿之前有一座大房子,正殿之旁的建築物是庫藏、記錄所、祭司們所住的房間。在神殿境內附設有學校,教育年輕子弟讀書識字,乃至訓練他們成爲祭司。
(四)祭司階段:祭司分有:1.獻供物者,2.誦贊歌者,3.祓惡靈者,4.判斷吉凶者等的好多階級。他們在巴比侖的社會中很有權力,且占很高的地位。其有特殊的,即是女教士製度,他們稱女性的祭司爲「神之妹」,又叫作「聖女」。本書第一章所說「神聖的賣淫」者,就是她們。
(五)祭祀儀式:他們各神廟有各種不同的祭日,最重要的是新年祭。祭祀春日之神摩爾達,是在春分之際尼桑(Nisan)月的第一日行祭。又將每月的七日、十四日、二十一日、二十八日,稱爲大凶日,在此四日之中,人民停止工作。後來以色列人的每七天有一個安息日的思想,即是淵源于此。咒術、占蔔、詳夢、星相等術,也很盛行。供神的物品中,凡是動物即以其後右腳焚給神享受,剩下 的便歸祭司受領,這到《舊約》中,摩西也學了類似的規定。
第二節 埃及的宗教
古埃及埃及(Egypt)與巴比侖一樣,也是世界偉大的文明古國。據古代史的權威學者邁葉爾(Edward Meyer)說:埃及曆的製定,早在西元前四千二百四十一年。又據希臘大曆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說:埃及的文明是由于尼羅河(Nile)所賜。
又有人說:埃及是尼羅河的女兒。尼羅河是一條從南到北的大河,發源于東非洲的高地。每年的大雨洗刷高地的泥土,急流下注,直到尼羅河的水位升高二十五尺至叁十尺,掩蓋兩岸的河谷。水勢消退之後,便留下一層薄薄的黑色淤泥,造成一個從十哩到叁十哩寬的肥沃的農作地帶。這種黑泥,極富生産力,所以尼羅河流域與幼發拉底河流域,在古代世界有谷倉之稱。
在這樣的環境下,産生高度的文化,自是不足爲奇。他們最早的文字記錄,常被學者假定在西元前叁千五百年,也許還更早些。那是一種象形文字(hieroglyphic)。
由于相信死後的境界,所以要費極大的工夫來保存遺體,製成香屍,稱爲木 乃伊(Mummy)。國王們(或稱法老們 Pharaohs),更建築巨大而華貴的墳墓來保藏他們的遺體。這在西元前叁千年第四朝的諸法老時代爲最盛。當時最流行的墓式是石頭砌成的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個,高約二百尺,塔基占地叁十英畝,常被稱爲「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直到今天尚被公認是世界奇觀之一。
古代社會由于防禦外敵的襲擊,古埃及的社會製度發達極早。他們的祖先最初處于部落割據的狀態,後來漸次統一,分爲南北兩個王國。到西元前叁千四百年時,南王國的梅尼斯王(Menes)將南北統一成爲一個王國,建都于孟斐斯(Memphis),這就是馬尼德(Manetho)王朝的始祖。此被史家稱爲舊王國。推究此一王國的起始,則早在西元前五千六百年至叁百年時,距今已近八千年了。這個舊王國到西元前二千一百六十年時滅亡,由阿米甯哈脫一世(Amenemhat I),建立中王國,都于底比斯(T…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