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坦于入藏襲破拉藏汗之後,亦受達賴所授「寶權大慶王」的稱號。並以伊犁河北建固爾劄寺,伊犁河南建海努克寺,全境供養僧侶喇嘛達六千多人。
哲布尊丹巴與蒙古佛教
哲布尊丹巴(Rje-btsun dam-pa 至尊寶王)之出現,爲外蒙古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環。據稱他也是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從史實上說,他實系爵囊派的大學者多羅那他,晚年遊化于外蒙,後以爵囊派五祖駐拉薩的大喇嘛改歸格魯派,多羅那他轉生即爲黃教的哲木尊達爾拉答,哲布尊丹巴之名,即是哲木尊達爾拉答的音轉。
他怎麼成爲庫倫活佛的?此一製度,系始于准噶爾部策旺阿拉布坦之建寺供僧,由于該部與清廷爲敵,當時禁止他與拉薩的達賴來往,因而他以「西勒圖」之名稱,請四位大喇嘛坐床,凡遇重大疑難及緊要計策,均向大喇嘛取決,樹立了另一系在教權上的威信。後以准噶爾部與喀爾喀部反目,由清聖祖派兵征服,清廷爲表優禮蒙古佛教,對喇嘛賜以禅師及國師等號,並建立寺院多起,增封大喇嘛,授予特權。多羅那他遊化外蒙之際(即爲阿巴岱汗之世,故亦有說多羅那他即是大慈邁達裏),極受喀爾喀部之皈信,並于庫倫建寺供養,他也寂于該地。轉世再來,適逢清聖祖之世,受封爲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康熙叁十年(西元一六九一年)清聖祖巡幸察哈爾多倫諾爾之際,哲布尊丹巴始被引見滿清皇帝。據巴德雷(Baddeley)氏說,他生于明莊烈帝崇祯八年(西元一六叁五年),寂于清世宗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叁年)。據光緒《大清會典事例》亦載:「康熙叁十二年封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爲大喇嘛,于喀爾喀建庫倫,廣敷黃教。」
由康熙至乾隆之間,哲布尊丹巴頗受清廷優遇,自康熙叁十年(西元一六九一年)始見清聖祖之後,直至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的十年之間,每年均受召至北京,皇帝賜予各種賞赉,殆有不忍分離之狀。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仍以年邁衰病之身,勉踐聖祖七十、九十再聚之約,但他來京之時,聖祖已崩,他谒見帝之梓宮,又追吊其遺迹,第二年即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叁年),未及返回庫倫,他就寂于北京的黃寺。
雍正帝清世宗,本爲佛教徒,尤其由于皇考聖祖對哲布尊丹巴轸念極渥,禮遇至隆,聖祖升遐爲甲午日,哲布尊丹巴圓寂亦爲甲午日,此證均非常人;是以不聽理藩院之谏止,世宗親破例臨其棺前吊祭,懸帕供茶,並授「啓法哲布尊丹巴喇嘛」之稱號;特派大臣護送其遺骸返庫倫。
庫倫建造之寺院爲康熙五年(西元一六六六年),哲布尊丹巴之經常駐錫庫倫,則有謂始于清高宗乾隆六年(西元一七四一年)。乾隆二十二年(西元一七五七年),哲布尊丹巴于庫倫創辦劄尼特高等宗教學院,由數個學部組成,每一學部分有數個學級,大致設有四個學部:
僧侶學成後,經過一定水准的考試,即由哲布尊丹巴授以學位。因此,庫倫既爲外蒙政教中心,也是蒙古喇嘛教育的聖地,蒙古各地的僧侶,競相群集于此。據松筠《綏服紀略》載稱:「所謂庫倫者城圈也,該地有喇嘛木柵,故名庫倫。」
乾隆之初,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來京,旅資加銀一萬兩,並賜于黃色圍牆。乾隆十九年(西元一七五四年),設商卓特巴,職司沙比納爾等俗事,稍後又設駐庫倫辦事大臣,對活佛權力稍加限製,並爲防其勢力過大,命令應向西藏地區覓找其呼畢勒罕。嘉慶帝之對其第四世,道光帝之對其第五世,乃至鹹豐帝,雖不及康熙帝之對其第一世,然亦均無顯著的抑損之迹。
到了清德宗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情形即爲之一變,庫倫的滿洲大臣志剛,廢除從來對哲布尊丹巴的叁拜九叩禮,並令第八世哲布尊丹巴(西元一八七○─一九二四年)對辦事大臣起立迎接,結果由蒙古辦事大臣之疏通而使志剛讓步。到光緒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滿洲駐庫倫的辦事大臣桂斌,又要求哲布尊丹巴起立相迎。清末朝廷腐敗,對于佛教大爲冷落,例如光緒叁十四年(西元一九○八年),川滇邊疆大臣趙爾豐,奉旨經略邊疆,以爲必須破壞喇嘛教勢力,以致當時清兵撕毀經卷作爲靴底;同年十叁世達賴抵北京,觐見及賜宴等,必須行跪拜禮;趙爾豐于清溥儀宣統二年(西元一九一○年)率兵進駐拉薩,逼達賴出亡印度,並革去達賴名號;即在同年,由于庫倫的德義勇木鋪被搶,辦事大臣叁多的乘輿爲喇嘛擲石,叁多擬嚴罰,哲布尊丹巴欲面見叁多,請求穩便了事,叁多不允,竟責令賠償木鋪損失,並將犯人送理藩院罰辦,同時奏請將掌管俗務及主計的高級喇嘛革職。結果,清朝覆亡,外蒙古亦于民國元年(西元一九一二年)宣布獨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于庫倫自稱皇帝,成立「大蒙古國」,年號「共戴」。
外蒙獨立與佛教
民國元年(西元一九一二年)以大總統令宣布,凡效忠民國翼贊共和的蒙古各劄薩克王公,均屬于大局有功,悉照原有爵位晉升一級,如汗及親王等已無更高之爵位可晉,則封其一子或一孫。于是到民國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六月,外蒙古即取消獨立,北京政府遂遣使往庫倫,冊封哲布尊丹巴爲「外蒙古博克多哲布尊丹呼圖克圖汗」,在獨立中經哲布尊丹巴晉封的王公爵位,北京政府也予以追認。在政治方面,仍由外蒙古政府自治,故在此一階段的佛教事業極盛。
到了民國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哲布尊丹巴及外蒙古王公,自請北京政府撤銷自治,政府遂派徐樹铮爲西北籌邊使,督辦外蒙古一切善後,繼任者爲陳毅。至民國十年(西元一九二一年)二月,白俄恩琴巴龍,攻陷庫倫,挾持哲布尊丹巴爲外蒙古君主,造成外蒙古不自主的第二次獨立。又由外蒙古國民黨人蘇愛巴圖爾,聲討恩琴,得蘇聯紅軍之助,于同年七月攻入庫倫,建立「蒙古國民政府」政權,仍以哲布尊丹巴爲元首。
到民國十叁年(西元一九二四年),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突然示寂。外蒙遂在帝國主義者的主導之下,將政府改組爲「蒙古人民共和國」,廢除政教合一製度,不許尋覓哲布尊丹巴的轉生,召開國民會議,製定憲法,改走社會主義的無産階級專政的路線。廢止汗、王公、臺吉、呼圖克圖、呼畢勒罕等的尊稱及特權;禁止喇嘛參加政治活動,十八歲以下的青年亦不得出家爲僧。民國十七年(西元一九二八年),「蒙古人民革命黨」第七屆大會,決議沒收寺産,強迫僧侶返俗。民國二十年(一九叁一年),開始對佛教改采溫和政策。
可是,外蒙古憲法第八十一條規定,人民有宗教信仰及反對宗教信仰的權利,致使蒙古人民請僧侶唪經者日少,信仰熱誠漸衰,自願出家者亦日減。故在民國六年(西元一九一七年)時的外蒙古,有佛教僧侶十一萬六千五百七十七人,到民國二十一年(西元一九叁二年)時,已減爲八萬二千人。
不過,佛教信仰在外蒙古的潛力,仍不可小視。一九六四年,外蒙古及蘇聯,還派了佛教代表團,出席了在印度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七屆大會。
內蒙古的章嘉活佛
章嘉(Lcaṅ-skya)是漠南蒙古(內蒙)的宗教領袖。他的開始,與哲布尊丹巴,幾乎是在同時。當清聖祖康熙帝,准內蒙古四十九旗比照外蒙古叁部叁十九旗,製定王公等各賜銀幣後,即依內蒙各部君長之請,由西藏迎得第五世達賴的弟子章嘉呼圖克圖,並爲于多倫諾爾建立彙宗寺(東廟或黃寺),傳教于內外蒙各地。
章嘉本爲青海人,名叫阿噶旺羅布桑卻拉丹,入藏親近第五世達賴等,求戒求學,成爲第十四世章嘉呼圖克圖。後于康熙二十六年(西元一六八七年),至燕京谒見清聖祖,康熙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五年)受賜「灌頂普照廣慈大國師」之金印。康熙叁十七年(西元一六九八年)正月、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二年)正月、四十九年二月(西元一七一○年),聖祖叁度幸行五臺山,重修大文殊寺成爲內蒙喇嘛教的本山;清世宗雍正五年(西元一七二七年),帝又發金十萬兩,爲十五世章嘉呼圖克圖,于彙宗寺之西南建善因寺(西廟或青寺)。乾隆六年(西元一七四一年)清高宗命十五世章嘉及第七世班禅等,將《西藏大藏經》尚未譯成蒙古語的丹珠爾部分,續譯完成,並且敕令刊行;乾隆二十叁年(西元一七五八年),又命章嘉十五世及莊親王等,撰定《滿漢蒙古西蕃合璧大藏全咒》八十八卷,以及《同文韻統》八卷。
章嘉呼圖克圖,曆世內向,忠貞不渝,經常駐錫之地爲多倫、北京、五臺山叁地。雍正帝在潛邸時,曾就章嘉請示教義;並自言他于禅的造詣,乃得力于章嘉呼圖克圖。他在康熙年間,著力參禅,偶有省悟,禅僧性音便贊爲大悟徹底;帝不自信,叩問章嘉,則不以爲然,並更勉帝進步,故雍正帝對章嘉極端信仰,贊章嘉爲:「乃真再來人,度大善知識也,梵行精純,圓通無礙,藩邸清閑,時接茶話者十余載,得其善權方便,因知究竟此事。」(《禦選語錄》卷一八〈後序文〉)又說, :「秉質靈異,符驗顯然;且其教法流行,徒衆日廣。」(〈雍正帝善因寺禦製碑〉)
一九五七年圓寂于臺灣臺北的第十九世章嘉,自幼即有靈異,據他來臺後與漢僧法師們閑中自述,當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之時,慈禧太後張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便問年幼的章嘉活佛,由章嘉指路而逃離脫險;有一次慈禧太後患腹痛不止,要求年幼的章嘉活佛用手按摩,手剛按下,太後的腹痛立止。
清朝結束後,袁世凱又爲章嘉于清聖祖所賜的「灌頂普照廣慈」之下,加封「宏濟光明」四字;至徐世昌,又加「召因闡化」四字;後又有「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的德號並曾任要職,故于圓寂之後,備極哀榮。
第叁節 蒙藏佛教的製度
喇嘛的種類
蒙藏喇嘛教團,在清代以來,由于政教混合的緣故,名稱類別亦極爲繁複,現在分條列舉如下:
(一)職銜的分類有八:1.轉世呼圖克圖,2.轉世諾門汗,3.呼圖克圖,4…
《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