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2003年第十一屆生活禅夏令營開示
(2003年7月26日)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給大家講的題目還是開營式的題目,就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我自己學習《華嚴經·淨行品》的一點體會。
在介紹我的體會之前,想先簡單地介紹一下《華嚴經》。在中國的佛經當中,最大部頭的經是《般若經》,有600卷。從經典來說,除了《般若經》以外就是《華嚴經》卷數最多,有80卷。當然在論裏面一百卷的論還有好幾部。《華嚴經》分作上、中、下叁種本子,所謂廣本,略本,再略本。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所看到的《華嚴經》80卷,是《華嚴經》裏邊的下本,就是文字數量最少的一本,而且在這個文字數量最少的本子當中,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己。在中國,《華嚴經》應該是翻譯過叁次,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其它《華嚴經》單品獨譯,就有好多次。比如說翻譯《華嚴經》裏邊的某一品,單獨作一本經,叫《十地經》,《十地經》實際就是《華嚴經》的十地品,它翻譯得比較早,《華嚴經》的十地品後來也曾經産生過一個學派,叫"地論師"。現在的"華嚴宗"實際上是從南北朝時候的"地論師"發展而來的。"華嚴宗"作爲一個宗派是在唐朝時期形成的,有時候又叫"賢首宗"。《華嚴經》的思想特點非常有意思,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十",以"十"爲單位。我們讀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望,其中所有的名詞、法相、修行的法門和修行的功德都跟"十"分不開。比如說我們修行的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十,一共五十個階次,五個大的階段,每一個階段又有十個小的階段。那麼我們就要問爲什麼都和"十"分不開?這其中有它很深的哲理,這種哲理和我們人類的生命又分不開。我們修數息觀,從一數到十,而且這個法門上說了,絕對不能數到十一,數到十一你就亂了,數到十一你定不下來,這個很有意思。就是說我們人類的生命和這個數有密切的聯系,講到我們這個生命的趣向,一心具足十法界,它不是十一法界,也不是十二法界。十法界裏邊分爲四聖六凡,六凡裏邊分爲叁善道,叁惡道,剛好湊齊十。實際上在十法界當中這個阿修羅道,它只具備這一道的一些特征,它並不是另外的一種生命現象,因爲它介乎人、天之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天,它的特征是嗔恨心最重、好鬥,盡管是這樣,它一定要湊成這個十法界,我們這個生命有十個趣向。這都和我們人類生命的本質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就從這個《華嚴經》的每一個法門、每一種功德來體會這個"十"的數字,就可以是一篇大文章,就可以是一門大學問,就可以是一個大法門。
日本有一位學者,應當說在佛學界是一個頂尖的學者,他也是一位僧人,叫鐮田茂雄,他是專門研究《華嚴經》的,有很多著作。他曾經有一段話,因爲他寫過一本《華嚴經的故事》,或者我們中國的臺灣把它翻譯成爲《華嚴經講話》。他說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問題最多、最突出的一個時代,那麼我們現代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呢?就是說超越了國界,屬于世界的問題甚至是屬于地球性的問題,比如說臭氧層的破壞、沙漠化的擴大、地球的溫室化、酸性雨的傷害、熱帶林的破壞、石油流出引起的海洋汙染、以及饑餓、貧困、難民等問題,像這樣多的問題幾乎都牽涉到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民族,像這樣的問題不是哪一個國家單獨可以處理的,都是要放在一個世界範圍內來總體地處理這些問題。那麼用什麼思想來指導我們處理這些問題?就像昨天晚上,網上有一個人提問,在我們今天日益全球化的局勢下,如何來修學佛法?如何用佛法來影響這個時代?鐮田先生他說,要解決這些具有全球性的問題,只有大乘佛法能夠擔當這樣的任務,而且他特別具體地指出了只有《華嚴經》的思想能夠擔當這個角色,《華嚴經》的重要思想是什麼呢?就是一即是多、多是一,那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局部不妨礙整體,整體能夠包容局部,大家都在整體當中,每一個局部又能夠完整地保存他的全面性。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第十一屆生活禅夏令營",就是我們臨時的一個整體,我們每一位營員來自五湖四海,來自不同的方面,年齡的差距、性別的差距、性格的差距、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可以說是千差萬別,這是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個體在現在是個什麼狀況呢?都集合在"第十一屆生活禅夏令營"這樣一個集體理念之下,大家就像一個人一樣在這裏生活。我們在集體生活的同時又不妨礙我們的每個人個性的存在、愛好的存在、乃至每個人的性格、文化、修養,各不相同,而且又能夠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和諧共處。這就是局部不妨礙整體,整體又能夠圓融局部,處在一種和諧共存的氣氛之下。那麼把這樣一個團體如果推而廣之,可以是一個社區,再推而廣之可以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再推而廣之就是我們人類。那麼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問題,是一個什麼樣的追求能夠使我們這些人在一起和諧共處呢?就是因爲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們都想能夠淨化自己的身心,淨化自己的心靈,並進而以自己淨化的結果來影響周圍的人,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或者說再把它縮小一點,就像我們本屆夏令營的目標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爲了這個目標,我們能夠和諧地在一塊生活,如果把我們"生活禅"的宗旨來提出,那就是大家爲了"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樣一種理念到一塊來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指導思想,那麼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都可以在一個共性當中求得和諧共存。在這個共存當中,每一個人的個性還是可以發展的,還可以完全保存你自己的一切特征,所以這就叫"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每一個具體的事物之間互不妨礙;"理事無礙"就是每一個具體的事情、具體的事件和整體保持一致,互不相妨。所以《華嚴經》這種融合的思想、和諧的思想、奉獻的思想可說是佛教裏表現得最爲集中的一部經典。
《華嚴經》不僅是在哲學思想上有它深邃的思想內涵。所謂十法界這些名詞聽起來好像很玄,但是它同時又有很多具體的修行的法門和修行的次第,當然有很多的經論都涉及到。那麼很明確、很具體、很有步驟並且具有可操作性,就是《華嚴經》提出的整個修行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的五十二個階段,提得最具體。而這五十二個階段中每一個階段的修行都不是空洞的,都不是脫離實際的,都是同如何淨化我們的叁業分不開的。
所以鐮田先生說《華嚴經》不僅是一部有深遠哲學思想的一部經典,而且《華嚴經》裏的淨行品有佛弟子每日必稱誦的叁皈依的文字,有清淨生活和修行者所必須實踐的德目,在《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詳細敘說了善財童子求道的曆程,所以《華嚴經》是實踐生活上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他把淨行品定位爲生活中的佛教,大家可以來思考我們人類每天每時每刻的活動,都表現爲一定的生活行爲,即使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活動,好像也是把它定位成爲精神生活。所以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各有特征、各有內容,但都是生活。而生活所賴以表現的,具體到我們人的器官或者叫做根部,佛教是講根,現在生理科學叫器官。佛教裏把整個人身上最重要的部位歸納爲叁個部分,兩只手、兩只腳、再加上我們命根的那一部分,這屬于身。然後我們要表達我們的這些行爲,或者表達我們思想活動的這個器官,這個根部是什麼呢?就是口。本來口也在身體上,但是因爲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口在我們整個身體中,它的作用不一般。再就是意,意就是思維活動。也就是說把我們人體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用叁個部分來表達叫身、口、意,這是一個很特殊的表達方式,佛教在其它地方對人體的身體和精神的分類往往不是這樣一個方法,比如昨天馮老師講我們這個人身是什麼呢?人身由五蘊組成,五蘊就包括色、受、想、行、識。物質就是一個"色"字,在精神方面分得比較細致,叫受、想、行、識,分四個部分,這是一種分法。再詳細的分法就是六根、六識,六根六識也是從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或者色和心的方面,來分析我們人的生命的構成。那唯獨是這個叁業,這樣的一種分類方法,它完全是從作用以及作用以後的後果出發,來分析我們的生命現象,叫作身口意叁業。我們生活的一切表現,就是身、口、意叁業的行爲,那麼淨行品是什麼呢?淨行品就是希望淨化我們身口意叁業的行爲,叫淨行。
大家這幾天都在念誦淨行品,淨行品一開頭有一段文字,那一段文字在佛經文體的分類上叫做長行,那段文字的長行一共提出了十個問題,其中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講叁業的問題,由這樣的一種安排,我們可以看出後面的問題是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深入,一直到成佛。他所具備的一切勝妙功德,都是以清淨叁業爲基礎的,所以第一個問題提出來是如何獲得十種叁業:
"佛子,菩薩雲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害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雲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雲何得殊勝身語意業;雲何得清淨身語意業;雲何得無染身語意業;雲何得智爲先導身語意業。"
這剛好是十種,大家數過沒有,叫十種叁業。後面還有九類問題,都是以十種叁業作爲前提作爲基礎的,只有做到了這十種叁業,後面的問題才有可能展開;沒有前面這十種叁業作基礎,後面的一切勝妙功德都無從談起。這十種叁業應該說有一個深淺次第,從文字內容來看,大家可以比較淺白地去了解它,肯定是在第一的就是比較淺的層次,在最後的那就是高層次的,層次高到了什麼境界呢?"智爲先導",那就可以說是到了完全不迷惑的階段了。我們的身、口、意叁業時時刻刻都在智慧的指引下來有所作…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