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P8

  ..續本文上一頁清靜的狀態,所以它還有喜樂的感受。但是二禅已經沒有了尋伺,沒有了粗細的分別。二禅是定生喜樂地。

  叁禅具備五個支分:行舍、正念、正慧、受樂,還有心一境性。所謂行舍,就是說在禅定深入的過程當中,對原來的境界不滿足,把上一級淺顯的禅定舍掉,進入到較深層次的禅定境界。這就是行舍。正念就是念善法。正慧就是能夠抉擇善法。由于有行舍、正念和正慧,所以就有了一種受樂的狀態。尋伺雖然滅了,分別雖然滅了,但是感受還沒有滅。叁禅是離喜樂地,就是說沒有喜,只有樂受,

  四禅具備四個支分:行舍、正念、不苦不樂,還有心一境性。行舍與叁禅的行舍是一樣的意思。第四禅是舍念清靜地,就是說連念頭都沒有了。

  四禅中的每一階段對于整個修行有什麼重要性。經典上面講,釋加牟尼佛悟道的時候,就是在四禅中。釋加牟尼佛涅槃的時候,也是在四禅。可見四禅是産生一切禅定的基礎。我們只有在禅定上一步一步地達到了四禅的境界,這樣我們講開悟、講了生死才可以說真正有基礎了。現在的修行人不要說四禅的境界全部都能達到,就是能夠達到初禅的人也不是很多。

  四禅是一切禅定的根本。但它不是修行的根本。這還要看你修禅的動機是什麼?如果你帶著外道的邪見去修禅,那你所得的果也就是外道的有漏果。如果你是以無漏心來修禅,你就能得到無漏果,從而出離叁界。如果你以大乘的菩提心、度衆生的心來修禅,依領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那麼你所證得的果也就是大乘的果位。修禅究竟要取得什麼樣的效果完全取決于你的發心。所以不要認爲與世間所共的禅定,我們就可以輕視它。真正要達到四禅的境界,也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如果想修四禅定,就必須先把四禅定的這些理路、特征、支分弄清楚,這樣你才能夠有個正確的指導思想,不至于盲修瞎練。教義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夠指導我們正確地去修行。除此之外,講佛法有多麼重要,也沒什麼意義的。佛法不是僅供討論的知識、理論,它是一個救世、救人的方法,只有如實地按照這個方法去做,救世、救人的目標才能夠真正落實。

  說到禅定,一般都講四禅八定。四禅我們已經講過,也可以稱作四定,加上四無色定,就成了八定,所以叫做四禅八定。四無色定是從色界修到無色界所獲得的禅定,重點在定上,當然也包括禅。所以一般只把四無色定才叫四定。四無色定包括: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所謂空無邊處定,就是在修完色界四禅之後,想要進一步提高禅定功夫,覺得修四禅還有色法,而色法對定來講,還是一個障礙。爲了徹底排除色法的幹擾,于是在四禅的基礎上,讓思維空間無限擴大,這時四禅的微細色法就會逐步減弱,直到進入空無邊處定,這時色法的影響、色法的成份就完全沒有了。在這兩者之間,也有一個過度階段叫近分定,還有一些色相、色法的成份在內。在四無色定中,只有空無邊處定有近分定。進入到無色界以後,無色界整個是一種禅定的境界、思想的境界,既沒有國土,也沒有宮殿,更沒有由色法四大組合的肉身存在,只有意識存在。在空無邊處定的基礎上,又繼續往前修,覺得空無邊處定依然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因爲它還想得空,想得空就還有厭倦的成份在內。修四禅八定都是欣上而厭下,都對原來的定境不滿足,都追求一種更新的境界。所以能思維的主觀的識就無限擴大。識的作用、識的體是不受任何東西限製的。在這之間又要經曆一個近分定,然後正式進入識無邊處定。進入識無邊處定以後,還不滿足,還覺得定功、定境不夠深入,于是在此基礎上繼續修無所有處定,這就需要排除心法和心所有法。因爲識無邊處定還在心法和心所有法上面用功夫,到了無所有處定的時候,就把第六識的心法和心所有法完全排除幹淨,就連心識的作用也要擺脫掉。這時,定境就能進一步提高。雖然心識的作用排除了,心法、心所有法的作用排除了,但這並不等于沒有想,不等于沒有意識。如果是完全沒有意識了,那也就無所謂修禅定了。所以還是有心識的影響,還是不能完全自由自在。于是又進一步修,修到四禅八定的頂端非想非非想處定。沒有想,也不是沒有想,所以叫非想非非想。有時也叫非有想非無想。作爲世間的禅定,到這個境界就到了最高的層次。能夠獲得四無色定有兩種情況,一是報得,二是修得。所謂報得,是由于我們衆生在人間修各種善法,最後感生到無色界天,在無色界天投生之後,自然就得到無色界定。報得是與生俱來的,不假修練。所謂修得,就是我們欲界的人,通過修四禅,一步一步地提升,然後達到了四無色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是一切禅定的基礎,修它們同樣也可以達到無漏定。無漏定包括小乘禅和大乘禅。經書上沒有提到有最上乘禅,最上乘禅是中國祖師提出來的。佛經上說到過如來禅,中國的祖師把禅宗的禅有時稱作如來清淨禅,有時稱作祖師禅。如來禅和祖師禅本質上是一個東西,不存在誰超過誰的問題。因爲佛法是一味的,到了佛的境界,一切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又叫做祖師禅,是因爲它是從達摩祖師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的,並且有祖師的心法加以印證。另外,它不是根據經教的次第而修,而是根據祖師所設定的證量而修,所以稱作祖師禅。

  我們說過,通過修習四禅八定,我們也有可能獲得無漏定。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夠獲得無漏定呢?那就是在四禅的近分定、初禅以前的未到定、四禅的根本定(四禅的根本定有四個)、還有無色定的前叁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在這九個層次上,每個階段都存在兩種可能,一種可能就是突破四禅八定的次第,直接進入到無漏禅、無漏定;另一種可能就是循著四禅八定這麼修下去,若在其中的某一個階段有所突破,那就是無漏定,或者是小乘的禅定,或者是大乘的禅定。在這裏大家要記住,在四無色定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沒有進入無漏定的可能性。因爲它已經定性了,而前面那幾個階段都沒有定性,定性了就只能成爲次第禅。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中,能夠享受禅定的安樂,但經過一定的時間以後,還會落入輪回的,它不能出叁界。而在前面的九個層次上,有出叁界的可能。

  在禅定裏面,還有兩個定:無想定和滅盡定。無想定是屬于外道所修,它沒有出離叁界。滅盡定則是佛和阿羅漢在類似于涅磐的時候所進入的一種禅定。佛和阿羅漢在人間度生的活動當中,覺得需要休息一下,這時他就入滅盡定。滅盡就是使心、心所法全部都停止,呼吸也停止。入滅盡定的時間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很多天。經書上講,入滅盡定最長的時間可以達到七天。雖然入滅盡定連呼吸都停止了,但應該還有暖氣,如果連暖氣都沒有了,那就是圓寂了。所以你們修行的時候要注意,萬一有哪個人入了滅盡定,別以爲他往生了,馬上送到化生窯燒掉了,那就完了。虛雲老和尚在中南山修行的時候,煮著芋頭等著吃,一邊等,一邊打坐,一坐就入定了,一入定就是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他旁邊還有住茅蓬的人,看到這個和尚好幾天沒有出來,就去看看是怎麼回事?一看他正在打坐。看到別人打坐時,不要去推他,也不要喊他,只要用引磬一敲,他就出定了。老和尚出了定,那人就問:“你在打坐嗎?”他說:“我煮著芋頭,先打打坐,等著芋頭熟。”打開鍋一看,芋頭已經長毛了。你看,這一坐多麼自由自在!不吃不喝,任何凡間的事情都沒有了。但是他的命根還在。我想,虛雲老和尚所入的那種定,按照經教上的說法就是滅盡定。不是滅盡定,就不能這麼持久。

  前面說過欲界無定,即使有定也是極其微弱的,定的時間極爲短暫。所以經書上把欲界的定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叫“電光定”,就像打雷時的閃電一樣,轉眼即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修行要想真正獲得禅定,那只有把我們的定力修到未到地定,然後再進入色界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所謂未到地定,就是未至定或未到定,它是在沒有獲得根本定之前所得到的一種定,所以叫未至定。未至定的境界原則上是不能夠持續很長時間的,它僅僅是一種初級的定。

  有了發定的條件,就會産生觸、癢、涼、熱等十八種生理、心理現象,並且在打坐的時候會有身體消失的感覺,或者覺得好像是在雲裏、霧裏一般。很多人打坐時,都可能短暫地體會到了這樣的境界,但是它往往很短暫,不能重複,刹那間就沒有了。真正到了發定的時候,情況不是這樣,它會頻繁地出現。只要你進入了那個境界,就會覺得身心四大不存在了,這時就入定了。這種定相是在欲界發生的,如果能進一步對障礙禅定的五欲、五蓋産生一種極端的厭離想,並把它們排除幹淨,那時你就有可能進入初禅了。

  通過修習止觀,如果真正達到了息相,綿綿密密,若存若亡,若能再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不受五欲、五蓋的影響,循此前進,就有可能到達未至定和初禅。也有可能在未至定這個境界遇到機緣,你就開悟了。或者進一步到達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你才有可能開悟。

  以上所講的有關四禅、四定的次第並沒有出離叁界(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當然,如果你在這當中的某一個階段獲得了突破,進入了無漏的禅定,那你就出叁界了。

  也談明心見性(1999年1月11日)

  各位善知識,這兩天略微介紹了一下四禅八定的道理和一些境界。至于如何進入無漏定,如何使四禅八定和我們禅宗修行的目標相一致?我們談得不多。但有一點必須明白,那就是說在修四禅八定的時候,同樣有機會明心見性。我們已經說過,四禅八定的體是心一境性,它和禅宗在修行方法上盡管有所不同,但並不是說一點共同之處都沒有。我們參禅看話頭的時候,同樣可能會遇到像未到定或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所出現的境界,所不同的是,參禅時完全不去貪戀那些境界,它時時刻…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