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決疑》

  金剛二字。解者。都以堅利能斷爲義。此泛說也。然西域實有金剛寶。此寶最堅不可壞。且能壞一切物。謂取此寶以喻般若能斷煩惱。此雖近理。總非佛意。特尋常宿習知見耳。蓋般若。此雲智慧。乃是佛的心。所謂佛智慧也。波羅蜜。義雲到彼岸。乃指此心極盡處也。今題雲金剛般若波羅蜜。標此經所說。特顯佛一片金剛心耳。且金剛心。乃佛修因證果之本心。今出世教化衆生。全用此心。今教菩薩以金剛心爲本修因。爲入大乘之初門。故特示之以斷疑也。以此心不是世間衆生常情。故舉世不能知佛。且佛原不是世間人。而今平空走到人間來。則人人見而生疑矣。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與人同。說話不同。規矩不同。事事法法。與世間相反。故動而見疑。宜其諸天魔王皆欲害。調達阿阇皆要殺。而一切人皆生謗也。故曰。我出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外道魔王。皆當驚疑。是也。不但天人生疑。即弟子中上首如迦葉等。舉皆疑佛。以所說法。乍空乍有。乍是乍非。或贊或斥。全無一定之言。而諸弟子。聞者皆疑而不信。故曰。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上首尚乃如此。則新學可知。以佛所說法。難信難解故。然佛出世。一番說法。則今已叁十年矣。弟子猶且懷疑而不信。是則佛之含冤。蓋已久矣。今日幸喜空生(空生即須菩提也)有些見處。窺見世尊一斑。忽生贊歎。故世尊因其疑而決破之。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剛真心。表白與他。使其了悟不疑。令諸聞者。群疑頓斷。故此經。乃佛的示自心。以斷弟子學佛者之疑。不是說般若能斷衆生煩惱也。如其不然。但看經中一一皆是空生之疑。疑佛之心。佛表此心以破彼疑。何嘗說以智慧斷衆生煩惱耶。故此經題。單是法。非以喻也。但斷得衆生疑。就斷得衆生煩惱。此經一味。只是斷疑生信爲主。以學道之人。以信爲本。以疑作障。故疑有叁種。謂疑人。疑法。疑己。疑人謂認人不真。即如弟子聞佛說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那個是真佛。此疑人也。且其說法。方才說有。卻又說空。方才說空。卻又說不空。以其言不一。故最可疑。此疑法也。或有聞而能信。不疑于法。又見其法大。則疑自己根小。不堪領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今此經中。叁疑都有。佛隨空生所疑處。即便逐破。頓斷彼疑。所謂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此經之旨也。

  此經。此方解者極多。都不合佛意。獨西域天親菩薩。以二十七疑分經。極是。但意出于聖人。而論傳此方。已經翻譯。且譯人有巧拙不同。言不達意。反生滯礙。使學人難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诠。便成渣滓。況著粗浮文字。何以達妙。此注述之難于描寫佛心。不無效颦之醜。即如世人作行狀。但可述事。不能傳神。此其難也。故今(佛)決疑解。妙在先得空生之疑爲主。若疑情全露。則佛破疑之說。不待解而自明矣。故此解先出疑。在本文之前。節節按迹而破之。忘言領悟。(而)自得其宗。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此是佛住世說法儀式。諸說備釋。此不繁衍。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此是佛住世家常過活。日用處動容。與衆一般。更無別奇特。只是就裏一點。與人不同。知之者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解】如來住世日用尋常。與人一般。就裏一點不同處。人人對面不知。今日被空生勘破。故歎曰希有。嗟乎。如來與諸弟子。周旋叁十年矣。一向不知佛行履處。不知。故作等閑放過。只道與衆人一般。所以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若不是空生觑透。則終無知佛者耶。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解】此空生歎佛希有處。正是親見如來此一片苦心也。菩薩乃學佛之弟子。即昔在小乘中。初發大心者。乃空亂意菩薩也。一向佛爲護念此輩。更無別意。只是要付囑此心耳。護念者。以佛出世本願。只欲令一切衆生與佛無異。人人成佛。方盡此心。但衆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擔荷。如嬰兒一般。佛如慈母之護念嬰兒。則無一息放下。種種周悉。調護愛念。故如保赤子。所謂護念。只欲令一切衆生。直至成佛而後已。故曰付囑。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將就之。故曰善。經雲。我以無數無量方便。引導衆生。欲令一切衆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是謂護念付囑。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問安心之方法也。以初在小乘時。單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來二十余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衆生。爲菩薩。要令下化衆生。將以上求佛果。此輩已肯利生。故曰發菩提心。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見初發大心菩薩。未悟實相真空。與前所取偏空。二者難辨。以前小乘涅槃。可以取著。安住其心。今既舍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謂進無新證。退失故居。名空亂意。以一向執著名言。習氣未忘。要有住著。又執著一定有佛果可求。將謂求至佛果。便是住處耳。且今滿眼看見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無量無邊。幾時能度得盡。衆生不盡。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爲請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然空生已見佛心而歎希有矣。且開口單問此二語者。何也。以衆生心各謂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見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即今初發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當如何安住。如何降伏也。此問意也。安心者。如二祖侍達磨。乞安心法。磨雲。將心來與汝安。祖雲。覓心了不可得。磨雲。與汝安心竟。然在祖師門下。一言便了。所以爲宗。今世尊。便說了許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爲教。到底只是個覓心了不可得。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黃梅六祖。皆以金剛印心。故此經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語文字看。全在離言之妙。其經中。凡言于汝意雲何。皆反征其疑也。以衆生隨語起疑。雖未吐露。而心已動念。謂之意言分別。正是名言習氣耳。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問。意謂發心菩薩。不得似佛這等安心自在。將謂若求作佛。必須象佛日用行履一般。方才是佛。我觀佛心如此安閑。而菩薩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佛答意。雲菩薩求心安作佛。不必別求。只如汝會得我護念付囑之心。其心自安。亦不必別樣降伏。故雲如汝所說。但得心安足矣。更何降伏耶。只當如此而已。故雲如是。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解】唯然者。空生直信佛心無疑矣。已見佛心似不必說。但諸菩薩未領其旨。更欲樂聞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義在下文。前問安住降伏二事。今只許說降伏。不言安住者。以凡夫二乘。一向執著住處。此名言習氣也。今趣進大乘者。先要遣此習氣。以衆生涅槃。俱非實法。皆不可得。但以名言爲體耳。名言即舍。習氣頓空。其心不待降伏。而自安恬寂滅矣。故但教降心。不言其住者。恐引習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佛不以實法系著于人。故不言住。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解】此世尊直示安心觀法也。然菩薩發心。所求者佛果。所化者衆生。二者而已。所以于心不安者。以未見衆生如故。滿目都是衆生。何時方度得盡。衆生不盡。則佛果難求。轉見長遠。因此其心不安。而汲汲不休。故求佛降伏此心。今佛教以度生之方。以觀察無我爲主。且菩薩所見衆生之多。難盡度者。以有我相。則見人相。人人相對。則叁千界內衆生何限。且生生不已。宜怖其難盡也。殊未見衆生本自如如耳。然衆生雖多。總十二類。縱有無量。亦只十二。就十二類一一觀之。收于胎卵濕化四生而已。四生之內。不過色心二法而已。在色只不過有色無色。論心亦不過有想無想。縱到極頂則止于非有非無。如此十二。則盡衆生界矣。又何多耶。況十二類。名爲衆生。衆生色心。本是假合。既爲假合。則衆生本無。但妄見有。苟以本無而觀衆生。則衆生本自如如。衆生既如。俱成寂滅。即此盡皆令入無余涅槃矣。又何難哉。淨名雲。一切衆生畢竟寂滅。不複更滅。如此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其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本無我故。以有我則有人。有人則有衆生壽者。但有此四相。則不名爲菩薩矣。何言度生。是故菩薩度生當觀無我。無我則無人。既無我無人。則衆生界自然寂滅。則佛果非遙。又何怖其長遠耶。是故菩薩當觀無我。下文雲。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真菩薩也。

  【疑】曰。佛教菩薩度生。以布施爲本。其所施者。皆衆生也。今衆生皆空。則所作布施。誰爲受者。故下文答雲。菩薩布施。不必著衆生相。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解】此破住相之疑也。空生因聞衆生皆空。則疑。謂衆生既空。則菩薩布施。無有受者。以六塵非有。衆生本空。故雲應無所住。此教不可著衆生塵相也。又伏疑雲。若不住相。何以有福。故下文答以離相之福更大。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解】此破著…

《《金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