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加有意思了。以前可能我們從來沒有想到到寺院來,也沒有接觸過佛教,有一天突然見到一本佛教的書,或者遇見一個朋友,他已經信佛了,跟你講了一席話,結果你受了影響,你到寺院來,這個緣就成熟了。緣有今天的這一部分,也有先天的那一部分,緣與我們過去世的積累是有關系的。比如我們出生在哪一個家庭,這就與我們過去所結的緣有關系。緣還有一個意思,意味著除了人際關系,還有我們所生活的國度,我們所從屬的民族這些內容。如我們是黃皮膚的中國人,我們絕大多數人一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生活,一定會接受這個民族的文化,具有中華民族主要的一些觀念、一些感情。這個也是緣,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國度,也是帶有先天性的。因爲過去不同的積累而在今生所表現的差異這個緣,仔細說起來,它是無窮盡的,就像一張層層交織的網,由裏向外,由小到大,由近到遠。有大的緣,有小的緣,有遠的緣,有近的緣,有現在的緣,有未來的緣,有隱藏的緣,有顯示的緣。有一些緣已經開始成熟了,變成了現實,就是已經顯示的緣。比如從在座各位來講,你們現在就跟叁寶有緣,跟佛法有緣,因爲已經走到了叁寶門中了。至于未來我們還會有什麼緣,現在說不清楚,很多緣現在在隱藏之中,我們不知道。比如這個小朋友,他身上隱藏的緣就比我們要多,因爲他現在還小。我們身上的緣顯露的比他多,已經變成現實了的比他多,而他的緣是隱藏的多。這些隱藏的緣,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影響一個人的生活道路,影響一個人事業的成就。大小程度,這一點不用我去講,我們一些工薪階層的朋友就知道。有時你工作也特別努力,做出的成績也大,到後來要升職位的時候卻沒有你的份;有一個人工作不怎麼樣,他倒升了,因爲那個單位的領導跟他有一點關系。這種關系其實也是一種緣。這種關系有可能是他本身就有的,也有可能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其創造的方式有可能是正當的,也有可能是非法的。這就是緣對我們的影響。對于我們修行人來說,不同的人修行覺悟的方式不會完全一樣。有的人修行很懶惰,磨磨蹭蹭地,但是他沒有辦法不修行。爲什麼呢?因爲他身邊的人都是修行人,都是佛教徒,都是出家人,甚至是高僧,這就是他的增上緣好。有的人身邊的人一點善根都沒有,不修行,也不學佛,可是他自己的信心很清淨,自己的出離心、學佛的願望特別強。以出家人來說,修行的緣也不一樣。有的法師從小就出家了,但他那時還迷迷登登的。爲什麼呢?因爲他的父母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從小受影響,他的緣好,把他送到寺院,送到師父那裏去。他剛開始還沒有信仰,迷迷糊糊地,後來慢慢地吃佛門的飯,穿佛門的衣,念佛門的經,有一天突然明白了,他內在的因成熟了,你看這就是緣增上。有的法師呢,很有善根,很願意修行,但身邊的緣好像都是障礙,都反對他,都不信佛,都沒有善根。這就是緣的力量。
前面我講到影響我們命運的叁個要素,第一個叫"器",第二個叫"識",第叁個叫"緣"。我們從把握命運、改造命運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對待這叁個要素呢?前面我只講了一半,下面再接著講。
首先,對于身體我們應該要愛惜它、養護它。換句話說,我們對父母對天地所給予的這個身器,要知道愛惜。這是我們的工具。這個工具,有的人把它消耗在損害社會、損害他人的壞事上,這就是不知道愛惜身器。我們應該用它來做最有意義的事,用它來做對社會、對他人、對衆生最有利的事。以修行人來講,身體既是一個業器,是過去種種業的綜合結果,也是修道的利器。這個身體不僅僅是屬于我們個人私有的。從所承擔的責任來說,如果我們發起了菩提心,這個身體屬于所有衆生;如果我們還沒有學佛,沒有發起菩提心,這個身體也還屬于父母家庭、親戚朋友、社會國家。關于對待身體的態度,儒家文化就特別提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每個人對自己的身器要有一種愛惜、愛護的心,甚至要有一種敬畏。這個工具給我,我要善于利用它、細心保護它。
所以身器要養。怎麼樣養身器?前面我講到身器有一些因素是先天的,但是後天的養護也可以改變身器的質量。養護身器在修行上來說主要是要持戒、修定,佛法的持戒和修定就是養護身器的學問和功夫。持戒,昨天已講過了,我們要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佛陀教導我們不能做的事,如果我們做了,首先受傷害的就是我們的身器,我們這個工具受到傷害了,受到染汙了。我們把這個工具拿去殺生、拿去偷盜,這個工具就會受到損害。在生活裏,保護自己的身器,就是要注意愛惜自己的精神精力,不要把自己的精神精力消耗在無謂的事情上面。比如說朋友聚會、喝酒,這就是無謂的消耗,最後互相灌,灌醉了,身體都受傷害。再比如在一些娛樂場所,放逸、過分的娛樂都是對身器的損傷。比如抽煙這種不良的習慣,也是對我們身器的糟蹋。這一點有的人可能會說,有很多人抽了一輩子煙也沒事,但是你也要知道,很多人抽煙得肺癌呀。得肺癌的概率抽煙的人要比不抽煙的人高一大截,高很多的。當然講到這一點我們又可以知道身器和身器的不同,有的人確實抽了一輩子煙沒有事,那麼他的身器可能先天性的抗病能力好一點。但是現在我們不知道我們在抗肺癌這一點上身體會怎麼樣。所以你就應該小心一點,最好是不要抽煙。這種不良的嗜好對身體有損傷。還有其他的,比如說上網,要有意義、有節製的去利用電腦、利用網絡。完全沒有節製,失控,跟著網絡去飄,那也會傷害我們的身器。我絕對不是反對電腦、反對網絡,我的意思是說要善用。當我們沈迷其中的時候,身器會受傷,還有的人把身體拿來去做無謂的冒險,我覺得這也是一種不慎重的態度。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把身體拿來做無謂的冒險。在佛經的戒律中,可能各位比較多地注意到了戒律總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包括不許吃肉,不許喝酒,所以人們往往說佛教的戒律都是在克製我們的身體。但是你們要知道,佛法的戒律其實是爲了要保護我們的身體。另外也有直接關于保護我們身體的戒條。在菩薩戒裏面就有這麼一條:如果沒有必要,你不要獨自到可能危及你生命的危險地方去,就是“險難處不得獨行”。比如伊拉克正在打仗,你非要去玩一趟回來好有吹噓的資本,那是沒有意義的。險難處不要拿身體去冒險。爲什麼菩薩不能這樣做呢?因爲菩薩的身體不屬于他自己,如果他把身體拿來作無謂的冒險,如果犧牲了,那也是有罪過的呀。當然佛教也絕對反對自殺,自殺跟殺別人是同罪的,都是殺生。爲什麼?就是因爲這個身器不是屬于自己獨有的。所以我們要養護身器,首先要杜絕無謂消耗生命的種種生活習慣。特別是今天生活在大城市裏的人,很多的娛樂在誘惑著我們,在向我們招手。娛樂廳、歌舞廳裏面旋轉的燈光讓我們蠢蠢欲動。聽說有一種舞廳叫"迪廳",說人們到那裏有的會吃一種東西,吃了以後能跳很長時間。是不是有這樣的地方啊?這個就是糟蹋身體。因爲這種東西刺激人的神經,使他處于興奮,使對他自己身體狀況的探測麻木。本來人已經很疲勞了,但是在藥物的作用下,他的感知遲鈍,所以能跳很長時間。但是跳完以後,我相信肯定會非常累,甚至會虛脫。就像有一種神經病人,發病的時候力大無比,狂躁無比,長時間地大喊大叫,但是他發作完以後要睡覺,睡好幾天還養不過來。所以諸如此類的活動,我覺得對身體都是很大的傷害。我們要保護自己的身器,就要遠離這些活動,遠離這些地方。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有本錢有資本去幫助衆生,去修行,去工作,去成就事業。
講到佛教的定,前面我講到氣脈的素質,身體內部各種粗細能量運行的方式、質量、速度,以及通暢與否,有這樣一些先天所禀賦的條件。佛教的禅定,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身器素質這一部分的。禅定從呼吸,從人的心態到人的身體,進行綜合調整,讓心靈安靜下來,沈澱到最底層,在內心最深最深的地方用功,通過長期的禅定訓練,就能改變身器的質量。
識,就是見地,實際上就是講的智慧。佛教講的智慧有聞、思、修叁種。聞、思就是學習。聞是聽聞,思是思考、思維,學習包括讀書,聽別人講,聽老師講,這都屬于聞思的智慧。通過學習我們見多識廣,掌握很多前人的經驗。修在佛教裏面主要是指修禅定。因爲禅定的積累能改變身器,更重要的是能改變心識,改變我們對世界、對自身的看法。在這些地方發生突破以後,它就會改變我們的心量,改變我們的理想、志向,改變我們思想的高度,這一切都會發生突破。如果以世間的標准來看,擴大識的途徑,古人用兩句話來講,那就"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句話很有概括性。讀書呢,就是聞、思,包括聽別人講。行萬裏路就是實踐,實際上就是修,修行。修行不僅僅是靜坐禅修,它也包括了在生活方面去磨練、去曆練、去碰撞;去失敗,再試驗,再失敗,不斷地過程。最後見地增加了,見識增長了,心量打開了。當然也包括空間上的遊曆。在古代印度和中國,一個人遊曆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要是足不出戶,很多東西看不到,他的見識也很難增長。現在時興旅遊,在佛教裏叫行腳,雲遊天下。像我們中國,因爲疆域廣大,山川秀麗,所以雲遊天下你們想一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很多的名勝古迹,很多的地方,這個過程一定會增長你的知識,會陶冶情操,會提高文化素養。而且在這個過程裏,中國的這些山水,這些名勝古迹本身就像一個老師一樣洗浣我們的身心,開闊我們的心量。只是呆在小小的街巷或者是很偏僻很封閉的小村莊,和你遠望無邊無際碧波萬頃的大海,對于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感受絕對不一樣。當然對于心智相當成熟的人,在很小的屋子裏,他的心也是跟虛空一樣大。對…
《命運“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