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日本去看,看宋朝文化到韓國去看,要看漢朝文化就到廟裏去看),老和尚袖子很長很大,裏面藏了一把刀子,問小和尚:“別人說你也會佛法了,對不對呀?“對!”“什麼是佛法?”小和尚又豎起一指,老和尚咔嚓一聲,就半那指頭給砍掉了。小和尚又疼又叫,嚇得要跑。老和尚說:“不許叫,我給你搽藥。”就又問他:“什麼是佛法?”小和尚下意識地又豎起那只指頭,一看指頭沒有了,恍然大悟。到底悟了多少?不敢講。如果說這個悟,悟得很圓滿,我不敢說。最圓滿的是臨濟,那才是感同身受,不僅是感同身受,簡直就是身受。那黃檗老和尚的叁頓棒,棒棒沒有打在別處。因此,臨濟悟得很有力量,所以臨濟的子孫遍天下,流傳很廣。
佛法跟源頭有直接的關系。到了六祖以後,一直到現在,能夠接受禅宗、斷承禅宗的,只有臨濟一宗。所以從師徒關系來講,徒弟對師父一不定期要非常孝順。曹洞宗的君臣五位,臣順于君,子孝于父。當徒弟的對師父就要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法的倫理很重要。你看南嶽底下爲什麼會出臨濟這樣的法將,子孫遍天?南嶽已經開悟了,到了中年,他還自告奮勇去當六祖的侍者。當侍者很苦,洗澡、洗衣服、端飯、倒屎、倒尿……,什麼都得幹。他已經開悟了,還去給六祖當了十五年的侍者。因此,其養也深厚,其流也長遠。他要沒有這份孝心,說不定沒有現在的臨濟宗。所以不學法則已,學法則要遵守法的倫理。師徒如父子,這份真情不能少,少了這份倫理就相應。
如來禅與師禅的差別
由如來禅到祖師禅,中間有什麼差別呢?第一個就是定義改變了。它不再是思維修,不再是靜慮,它是外不著相。外面的東西來了,“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用現在的話講,中國人來了現中國人,外國人來了現外國人。但是,人走了以後,它不像照相底版,決不留影爲念。這就是《金剛經》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詳細分析起來,祖師禅有些獨特的風格,既存在又超越,既現實又超前。它表現文字、世術方面,既具象又抽象,我們爲什麼說禅是中國的國寶?因爲沒有禅,就沒有中國的藝術特色。有了禅,中國畫中一筆畫成的達摩,既像達摩又不像達摩。你現看中國的禅畫,寫的是山水,既像山水又找不到這樣的山水。所以說它既具象又抽象。現在國際上流行抽象畫,首創抽象畫的不是外國人,是中國人,是禅宗。它既是宗教,又超越宗教,所有的教派當中,只有禅宗最反迷信,最不迷信,因爲禅宗表現了中國人獨特的氣質。你想一想,哪一個宗教的信徒敢碰教主?禅宗有個丹霞天然禅師,冬天行腳,天晚了找個廟借宿,廟裏知客跟他說:“我們現在客房都滿了,你要住宿請往膠再走二十裏地,否則只有住在我們的大殿裏,你可以在殿裏坐禅。”天然禅師說“好吧,就到大殿。”知客把大殿打開了,給他墊了坐禅。深更半夜天氣很冷,丹霞就拿幾個佛像點著烤火。烤了一夜的火,把佛像燒得差不多了。第二天,人家打開大殿一看,佛像給燒了,就問他:“你燒我們的佛像幹什麼?”丹霞說:“我燒取舍利呀。”“木頭像有什麼舍利呀。”“既沒有舍利,我再拿幾個來燒。”這是丹霞天然禅師破除迷信,破除偶像的作略。在古老而曲型的禅堂內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說:“念佛一聲,挑水叁擔。”說你一聲佛號把我禅堂念髒了。雲門禅師是雲門宗的開山人,別人問他:“經上常說釋迦牟尼佛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雲門禅師說:“這是什麼意思?幸虧我當時不在場,否則的話,我一棒子打死喂狗吃。”你想想看他是不是佛弟子?有很多人對這個問題討論不休,有人問過一個大禅師:“雲門禅是不是佛弟子啊?他怎麼敢說一棒子把世尊打死喂呢?”大禅師回答說:“雲門講這話是真報佛恩啊!”爲什麼呢?因爲禅門有一句話:“養兒不如父,家門一世衰。”雲門的意思是什麼?他講的這句話恰恰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注腳。他連那個唯我獨尊的人都打死喂狗,不是更獨尊了嗎?佛聽了這個會高興。你當嘟嘟蟲,佛不一定高興。
自古以來,就反偶像、靠自力來說,禅宗是獨特的典範。這是禅宗的一大特色。
禅定在作略上,也就是接人的手段上,有的時候是以無言顯有言。什麼是佛法?豎一指。什麼是祖師西來意?打你一棒。德山棒,臨濟喝。有人向臨濟問法,話還沒說完,臨濟喝一聲。有的時候以有言顯無言。什麼是佛?麻叁斤。麻叁斤跟佛有什麼關系?他說了你不能去找道理,那等于沒說。有的時候,一喝是賞你,獎勵你;有的時候,一喝是罰你;有的時候,一喝沒道理,一喝不作一喝用。禅宗的作略是鬼視野難測。而禅宗的特色,影響到文學上、藝術上,以有言顯無言,就有言外之意,給人意猶未盡之感。你看蘇東坡的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銷,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這是什麼?以有言顯無言。說了,但是意猶未盡。因此說禅宗的確可以激發我們的性靈。更重要的是,它能作我們自覺的橋梁,否則的話,就只能叫做知識。
安祥禅是祖師禅的稀釋
我剛剛講了祖師禅,那麼什麼是安祥禅?爲什麼要提倡安禅?
首先,過去講禅,五祖以前講如來禅,講觀心,作日輪觀、月輪觀。六祖以後,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不拘形式,不出不入,常在禅定,以前像虛雲老和尚參話頭,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沏茶把開水倒在手上,杯子落地,大徹大悟,由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由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開悟有一段時間,最快也要兩叁個月,慢的話一兩年不等。平時我們的心是分裂的。心的形態有多咱,歸納一下:第一種是二元心,若想念著一個“好”,就有一個“壞”的概念作爲背景;若想到一個“無”,就聯想到“有”,都離不開二元。人活在二元裏邊是很苦的,因爲二元本身就是一個矛盾,就是不調和,就是不調和,就是不安,這就很苦。第二種心呢?獨頭意識。第叁種心是客觀意識,絕對無我的。這個無我,就是真我。有很多人把獨頭意識當成真我,那是錯的,參禅達到獨頭意識,這叫做疑團,疑成一團,然後把疑團粉碎,也就是粉碎虛空,客觀意識就出現了。所謂客觀意識就是無我意識,絕對無我,也就是絕對客觀,自他不二,山河用語大地,全露法王身。如要你沒有打破疑團,達到客觀意識,就沒有到家。這是可以用心理學來分析的。
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現在是工業社會,經濟條件改變了,社會條件改變了,生活條件改變了,社會形態、人際關系都和以前不一樣了。你用過去的方法求解脫,很難。例如說,在座的各位法師能夠在佛學院修行、學習,這是有大福報的人,一般的人辦不到。想獲得,必須先付出;想收獲,得先耕耘。各位要想成佛,先得修行。而你們(指在座的佛學院學僧)能夠專門修行,這是大福報。一般的人不可能有整天整天的時間不做事來專門從事修行。在農業社會裏,見山不是山,山不會來壓你;見水不是水,水也不會來淹你。然而現在不同了,你要見汽車不是汽車,碰上了那不是你倒黴就是他倒黴。他倒黴,碰壞了你。你倒黴,碰壞了汽車。但這種機會很少。所以參話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好在參話頭只是一種方便,只是方便之一,而不是全部。所以禅宗的許多大善知識,六祖的幾個大弟子,都不參話頭,都大徹大悟。
再者,就禅的作略看,古人說,我若一向舉揚宗乘,則法堂門前草深叁尺。就是說,若我一向用禅宗的風格來跟你說說話,就沒有人來了。什麼是佛法?幹脆打你一耳光,這一耳光打得很慈悲。爲什麼?因爲法師很慈悲。因爲臨濟就是因挨打而開悟的。我打你一耳光,就是要你悟嘛!但是我現在真的打你一耳光,恐怕你要告我害罪。所以古時候那種作略,現在也不能用,我們現在提出安祥禅來,就是把祖師禅加以稀釋,摻點水進去,不讓它太濃,濃了別人無法接受。然而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改變。我只是把禅的部分內涵變爲外舉。各位知道,修行離開正受就沒有真實的受用;沒有真實的受用,古人叫做乾慧。脫水青菜,是青菜,脫過水的,沒有青菜的味道。我們在臺灣,賣脫水香蕉的很多,變成香蕉幹,沒人買,爲什麼?沒有香蕉的味道。那是什麼味兒?也不是荔枝,也不是……,是怪物。所以在今天,要讓更多的人接受禅,就必須把它加以稀釋,使它能適應今天,適應大衆。而祥禅主要的要求,是去除心垢,求心安無愧,教人做每件事都心巡無愧。第二是要求人活在責任義務中。法師的責任義務就是說法度生,就是淨佛國土,成熟衆生,在家結了婚就要養家,有父母教順父母,有孩子照顧孩子,都是責任久務。百丈大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是禅的傳統。
安祥禅的四點要求
這裏我講講安祥禅要求做到的四句話。
第一句裏:時時自覺。經常保持自覺。人要是不自覺,人就會迷失。有我無我,這是戲論,這不是問題。無我就是大我,大我跟小我是不沖突的。有沒有各別的自我?我肯定答有。要沒有的話,誰往生?誰下地獄,誰受罪?誰解脫?但是無論如何,你一定要保持自覺,要安分守已。要守住真正的自己,先認識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原本的自己,“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的自已,然後就守住它,不要忘掉。忘掉就會被六塵、五陰給遮住。就會在這個六塵、五陰當中迷失了自己。人最恐怖的就是忘了自己。不要說修行忘了自己不會成功,做人忘了自己是老幾,忘了自己吃幾碗飯,到處稱大頭,那也是罪孽。人要記得自己,能夠記得自己就是安于本分。是張德功就做張德功的事情是要德勝就做李德勝的事。一定要時時自覺。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思是心的第二派生物,原本不會失的。我把它改爲:“我覺故我在”,…
《禅是生活的宗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