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神雨珠說法。此大神已離凡外邪見憂苦,內心喜悅自在解脫,身得殊勝安樂。如菩薩一證初地名歡喜地,由此能隨心所欲但不逾矩。所以身得自在能雨如意珠,此珠有大殊勝作用,心中欲得甚麼,即顯甚麼,此即如心之意欲,皆得隨願所成。菩薩能決定內心所修皆得成就,故感大神雨如意寶珠。同時、菩薩能將心安住于諸法畢竟空性真如理體上,能外感一一寶珠自然綻住在百千幢幡之上。此諸神珠不祗是莊嚴寶幡,寶幢,並且還能顯說種種法音,利益人天。顯示菩薩能不動寂滅道場,而能身遍十方世界,說法利益群生。佛法雖廣,從修人天法門以至佛果,不外皈依叁寶,受持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乃至六度萬行。從小乘到大乘,無不以此諸多善法功德爲修持要目。本經屬大乘法門,但未舍棄人天,聲聞,是「叁根普被,五性廣攝」之簡易殊勝法門,最後希望人人皆發無上道心,將來個個證得無上菩提。所以神珠說法,第一是莊嚴內院,第二勸導見者、聞者發上求佛果心,不可自暴!自棄!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身諸毛孔流出衆水,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華,一一華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勝天魔後所有音樂。
第五,菩薩因內具解脫知見蘊,故能外感正音聲大神身流衆水而演說天樂,解說知見是五分法身之第五種,此約能悟諸法平等真理智慧說,聖賢已經自知證悟真理,決定無疑,不需他人印證、說明。第五大神名正音聲,以大神智慧亦能隨順正理,今大神之智順于理體,則所表達語言音聲,皆順于理性,故稱正音聲,所說之法皆是純善淨妙之正理法音。
大神以大神力能使身上所有毛孔流出衆水,說明菩薩以身業不思議輪,顯示種種神通妙用,度化衆生,能使衆生生正信,除疑惑,得正解,發智慧。菩薩能以心不思議輪流出智慧之水,潤澤衆生形將枯槁之菩提正覺之芽。一一水上又能出生五百億華,莊嚴衆德,此一殊勝妙境非凡夫所能想象。每一華上又出現二十五位玉女,顯示菩薩成佛廣度無量衆生。衆生無量,約生態學說,不外胎、卵、濕、化四生。約種類說,有叁有、九有、二十五有之多。有是存在義,或說有因有果。衆生在叁界中造因受果,具有二十五種之多。二十五有是名數,其內容是四洲: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惡趣: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欲天:欲界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及色界之梵天。四禅:色界有四禅天,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空處:無色界的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想天,色界之那含天,屬色界中,爲叁果不還果所住,爲斷上二界思所斷惑而居住的,共有五處,故又稱五不還天。此上所說叁界之內有情之種類,古德有一偈說:「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及那含」。共爲二十五處。此諸二十五女能于毛孔中發出種種音聲,使二十五有諸類衆生一一皆能歸向叁寶,憶念諸佛法功德,此種導引衆生出世間微妙法音,實在超越諸天宮魔王後所有音樂,因爲魔後音樂,不外是靡靡之音,引人邪思,貪、瞋、癡、慢、悲離合歡,情欲之聲,不能使人心得清淨安定自在!
此五大神能爲菩薩莊嚴內外宮殿,可說是菩薩五戒功德所成,或者說是由菩薩的五種神通─神足、他心、宿命、天眼、天耳,如其一一次第而所感現。總之,菩薩欲成佛,雖差佛一級,但他的智慧,神通妙用,已經超越諸地,感召諸天神外護是理所當然,凡夫,小乘之智,無法猜測。
戊二 終結
佛告優波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
本經正宗分先說外果,于外果中廣詳諸天、大神,五神莊嚴天宮,至此得一結論。佛又提示優波離,此兜率陀天並非自然天生而有,而是由同住者,上生者過去生中修持十善業報之因,今日應該上生到此殊勝微妙福之天宮,如是善因當感如是妙果,應無懷疑。十善報是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兩舌、惡口、绮言。意不起貪、瞋、邪見。此十善因,爲生兜率之主要條件,其實、即人乘法門---五戒之擴大說明而已。
十善報應,即十善因果,凡夫多作十惡,故召感惡趣果報,或畜生,或地獄,或餓鬼。菩薩聖賢廣行十善,故升人天善趣,或超凡入聖,凡聖無不是受著因果業力支配。關于因果法則絲毫無差。此處所說是十善報應,即所感之果。果有五種:一、離系果:離是遠離,系是煩惱系縛,菩薩因中作十善功德,身口意叁業清淨無染,所得果報自然清淨、微妙。離諸縛著,如虛空、明鏡,一塵不染。如下文說:『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約離系果說。二、等流果:等是平等,流是流類,此即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之定律,由于因法上有善惡,所受果報上必定是有苦樂,順逆的差別。如在人間能行十善,八關齋戒,修諸淨業,發願往生。本經說:『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人間的四百年,相等于兜率陀天一晝夜,感召如此的長壽相,均是因位中戒德清淨行而感召。叁、異熟果:上生內院諸人天大衆,每人皆有正報內身,在人間作諸善業,一旦命終,即得上生,受天人身,此即異時而成熟。往生中又有上品、中品、下品叁類往生衆之不同,此是異類而成熟。從善因到善果經過諸緣的促成,因與果是有差別的,所謂「因是善惡,果唯無記」,所感的人,天的身命果報體均是無記性,所以說它爲變異而成熟,此是異熟果上的特別定義,較一般所說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大有差別。四、增上果:是從外界衆緣而說,如上生內院,清淨莊嚴國土、宮殿、寶垣、行樹、寶女、天樂演出微妙法音,皆屬增上果,令上生人天大衆身住其境,激發無上道心。五、士用果:是上生人天大衆各人所造善因有差別,所享用外在境遇受用上亦有不同了。
有漏十惡業感果僅有四種果,除去離系果。無漏善業感得四果,除異熟果,兜率屬于天乘法門是有漏善法,果報應有五種之差別。十善爲一切善法根本,今兜率淨土爲清淨依報,但依報隨各人正報而來,所以、十善業可以感召上生此一清淨國土。
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今爲汝等略而解說。」
前文敘說諸天神莊嚴兜率淨土,種種無量清淨微妙功德,僅略而解說而已,若欲廣說一生補處彌勒菩薩叁大阿僧祗劫所修福德智慧果報以及上生的菩薩人天大衆的十善果德,即使釋尊住世一小劫之久遠時日,也不能窮盡無余。因爲凡是修集善因,如同農夫播種,種子少,收獲必大。今釋尊或因聽衆根器淺薄不能接收淨土無邊深義,只有略而解說了。以上于別說中廣詳外果一大段文,到此得一結論。以下爲另一段勸導發願上生人天大衆如何修持,才得上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座下。
丁叁 結勸正觀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衆,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者;欲爲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
佛又對優波離說,兜率內院如此莊嚴清淨,微妙殊勝,凡有叁種人可以上生彼國。第一類人:無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衆及一切在家菩薩大衆,真能發菩提心者,爲救衆生生死苦,甯可不厭生死,在叁界中利樂有情。或者願生兜率天中,因彼國土清淨莊嚴,有菩薩說法,聞法修持易于獲得解脫。不同聲聞行者,「視生死如冤家,觀叁界似牢獄」,急求出離叁界,沈空滯寂,灰身泯智,獨享法樂。又恐天宮快樂無比,令人陶醉,而生放逸。智增上的聲聞乘者多不願往生彼國。第二類人:爲一般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愛敬無上菩提心即希望將來成佛,佛是無上菩提果。需要悲、智、願、行具足,廣集勝德,求大菩提者才能有此抱負。因彌勒淨土爲大乘法門,一旦上生兜率,聞彌勒演說大乘佛法,即得不退轉無上道心而欣往兜率淨土。第叁類人:願爲彌勒菩薩作弟子者,十方淨土有十方諸佛,人人皆可發願、修行,欲往彼佛國土,親近、聞法,作爲弟子,奉侍座下。但是他方淨土皆無苦難衆生可以濟度,則不能表現菩薩心行。願作彌勒弟子者,隨彌勒下生,再返娑婆,廣度衆生,助佛教化。同時釋迦世尊再叁囑咐,于釋迦法中未能得度者,無論持戒,犯戒;有定,無定;具慧,不具慧者,皆請彌勒菩薩方便度脫。或因自覺叁學不具足,煩惱業障縛著,不能一生成就往生資糧者,皆可發願上生,作爲彌勒菩薩弟子。不過、作彌勒弟子不僅是意願心想而已,必需要修諸觀察行門,以下列說五種觀行,爲生兜率淨土的方便。
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維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
五種修持方法:第一是受持五戒。一般信佛弟子,只是受叁皈依,皈依佛、法、僧叁寶,認爲學佛功德已經圓滿,殊不知皈依叁寶,只是對叁寶功德有了信心,而不生疑,此是感情上的信任,但叁寶功德屬于外在的,與我們本身並無深切的關連,必須進一步,依法修持。法門雖多,做一個正人君子,依儒家說:第一、必需具有五種倫常道德。佛教說此爲五戒,一不殺生是仁,二不偷盜是義,叁不邪淫是禮,四不妄語是信,五不飲酒是智。此五戒爲人天善法根本。希望今生能保持人格完整,不會墮落沈淪,固然以此五戒爲基礎,希望來生保持人生不失,亦不能缺少此五種善法。明白說,人生的家庭和樂幸福,社會的安甯繁榮,乃至國家強富,世界和平,除了政治清明,法律保障外,此五戒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佛說:「世間一切善法,無非佛法」。
以五戒爲根本,第二約信佛的升進資格說,再進修第二種在家居士所應受持的八關齋戒。此處簡稱「八齋」。齋有洗心除垢之意,佛法說齋,不一定是專指吃素而言,如說常年持齋,爲吃長素,每月六日爲吃花齋。八戒有齋限之意。儒家說:「修齋之時必有所戒」。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故又稱此八戒本爲關戒,「關」是關閉之意,修此八戒能…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記(印海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