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間淨土的理想,故爲一般重視現實者所诟病,以爲是悲觀的、壓世的、消極的。因爲這和現實人生脫節的天國思想,根本是不合乎大乘入世,救世之精神。吾人求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只是一大方便,最後目的是希望人間淨土能早日實現,以期身心淨化,人間淨土之雙重淨化,同時完成。彌勒人間淨土本出于阿含經中,上生與下生本來同等注重,不可偏廢,但法久弊生,造成重視上生而忽視下生。因此上生後不忘下生,才是符合于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悲願。
五 釋經題及譯者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本經題是以「人」、「處」得名。人是指彌勒菩薩,處是指兜率陀天。「佛說」二字是說經之主,即釋迦牟尼佛。本來說經之人有佛說、菩薩說、弟子說、諸天、鬼神等說。如華嚴經,是諸大菩薩彼此問答,經過佛陀證明,也稱爲佛說。又如諸小乘經,有些是諸大弟子相互論辯,經佛證明,只要合符佛理,經佛印證而不謬誤的都稱佛說,因此幾乎每部經前,都安立「佛說」二字。一面尊重佛爲法主,一面即是菩薩、弟子等所說,希求佛陀加被,使所說不違佛意,本經是佛對弟子優波離尊者說,其中也有互相問答,參加法會者有四部八衆。
「觀」,是觀察、了解,是約能觀之智說,所觀之境即彌勒上生。以此觀智觀察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之依、正兩種清淨莊嚴。如觀無量壽佛經之觀智,以觀察無量壽佛之境界。
「彌勒」是菩薩的姓,梵語彌勒,正譯音爲梅怛利耶(MAITREYA),華言慈氏,號阿逸多。因菩薩多劫以來修慈心叁昧,如偈說:「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慈心教化衆生,所以又稱慈氏菩薩。本經說:彌勒菩薩出生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初出生時,便具有叁十二相,八十隨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請相師爲菩薩相命,相師想知道菩薩出生時瑞相,其父說:「其母性格向不調柔,自懷子後,存心仁慈。」相師說:「因受菩薩影響有此現象,所以取名慈氏」。有一次,阿難曾問佛,彌勒爲何名慈氏?佛即敘說慈氏過去本生因綠:無量劫前,南贍部洲有一大國王,名達磨流枝,譯雲法愛。當時,有佛號曰弗沙,時有一比丘入慈心叁昧,身相安靜,放光照耀。王即詢問此僧修何定而有此種瑞相?比丘說:「入慈心定」。國王心生歡喜,發願修習,生生世世不斷修習。法愛王,即今彌勒是,從初發心,常號慈氏。因彌勒本性仁慈,又常習慈心叁昧,所以號慈氏。
彌勒爲釋尊弟子,並爲授記,將來于增劫後,于此土成佛,龍華樹下,叁會說法,廣度衆生。爲一生補處大菩薩,一生補處,位鄰大覺之菩薩十方世界甚多,如觀音補位阿彌陀佛,維摩補位阿閦佛等。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即菩提,此雲智慧,因能發菩提心,上求佛智。薩即薩埵,此雲有情,有下化衆生之意,具此二大理念,修集福慧之大心衆生,都可稱稱菩薩。此處專指彌勒菩薩說。彌勒滅度後,距離成佛之時尚遠,此一生補處菩薩必有修習度生之處所。佛經說:一生補處菩薩,未成佛前多住欲界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天人均能受樂知足,不著五欲,故又稱知足天,此天有一特別化區名爲兜率內院,有善法堂,清淨莊嚴,爲補處菩薩一生不退轉說法之處所。彌勒菩薩滅後,即上生此處。上生或稱往生,即由下界而上升天界之意。以上所說爲本經之別題。
經是道路、方法。從凡入聖也有種種方法,小乘有八正道,大乘有六度波羅蜜等,依此方法而行,自可超越凡情而入聖道,此道路是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人人依此修行,人人均可成佛作祖。故經是聖賢所修道之方法,萬古之常道。佛法中有經、律、論叁藏,經是佛說,律是爲弟子們所製定生活上之道德規律,論是弟子們闡說經藏中深義微言。經是通于一切經,故稱此爲通題。
本經譯者是南北朝時代劉宋之西域居士,詛渠京聲所翻譯。佛經用印度文書寫,若無人譯成中文,吾人根本無法了解,必需熟稔印度文,且通達佛法及中文的人,才能勝任此一艱巨工作。譯經者有法師,也有居士,本經由居士譯成,流通後世,使大法東來,利益群生,開人天眼目,實在功德難量!
釋經
甲一 序起分
乙一 證信起
如是我聞:
每部經典都可分爲叁大部份: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本經依照太虛大師所述:「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要」 的分科,較爲簡要、明了。序分有二:一證信序,二發起序,前者是通序,後者是別序。證信序有信、聞、時、主、處、衆六種成就。證信本經是阿難親聞,佛陀親口宣說,有時間、處所及聽法大衆。發起序是記述一部經之特殊因緣,或因弟子問,或因佛觀察聽法大衆根機淳熟,放光集衆無問自說。本經出廣長舌,放千光明,一一光中有無量化佛,異口同音,說不可思議陀羅尼法。當釋尊自己演說百億陀羅尼門時,彌勒悟解過人,當下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出位授記。此爲本經發起序之特殊因緣。
「如是」二字是信成就,表示佛曾經如此說。
如是二字本有信順之義:「信爲入法之初基」 ;「順則師資之道成」 ,因聽者生信,佛所說之法皆可順從,由順從故師資關系方能建立。
「我聞」 是聞成就。阿難是結集經者。指自身說:如是之佛法,我親自從佛處聽聞而來。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諸佛說法爲破除衆生我執,爲何不稱「無我」 聞,而說「我」 聞?答有四種原因:故稱「我聞」:一因言說上方便,若說無我,不知所表明是誰?二以隨順世間習俗,自指爲我。叁爲除衆生無我的恐怖,若說無我,到底爲誰修學?四佛雖說無我之理,但不否認世間有自、他,染、淨,善、惡因果,差別事相,故稱爲「我」 聞。
聞是聽聞,由耳根發識,聽受所說。依佛法說:必須根、識、心所、外境四法和合才可名聞。這四個字置于每部經前,是結集叁藏者,依于如來言教,並非自撰,爲使衆生恭敬生信,故說「如是我聞」。
一時,
指說法的時候。聽法者根機成熟,感佛所說。說法者慈悲演說,從始至終,所說事畢。總名一時。
佛
梵語佛陀Buddha,譯爲覺者,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尊爲佛。就我們這一世界說,指釋迦牟尼佛。
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這是本經說法處,梵語Sravasti,此雲舍衛城,爲當時中印度憍薩羅國的都城,舍衛城譯爲豐德城,此城爲國都,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人民生活富裕,出産豐溢,加之人文荟集,並且修道之人亦衆,故稱豐德。祇園,此雲誓多林Jetavana,或意譯爲殊勝,這本是祗陀太子之名。傳說:當太子誕生時,因鄰國正來侵犯,最後終于獲得勝利,所以取此名,表示慶祝。給孤獨即須達多Sudatta長者,此雲善施,長者樂善好施,仁慈爲懷,周濟貧乏,哀恤孤老,爲有名之大慈善家,時人尊稱他爲給孤長者。長者爲娶兒媳,曾往摩竭陀國之王舍城,得知佛德崇高。發心禮請佛陀到舍衛城,說法度生。佛以出家人之人當須寂靜。舍衛城中人口衆多,鬧嚷不甯,希望能在該城之南,五、六裏許一祗陀太子之林園,該處平坦寬廣,泉林茂盛,建築伽藍,安僧弘法。善施長者心生歡喜,即于祗陀太子商談購地建築僧舍之事,祗陀太子當時心中並不同意因而戲語說:「除非以金布地,厚敷五寸,即可賣之」。善施長者滿口承認,毫無吝意,即以黃金布地,直至金庫殆盡,亦所不惜。祗陀太子爲孤獨長者喜舍心之所感,即對長者說:「園地當屬長者,樹林應屬于我」。因此兩人共同發心,供養叁寶,成就此一大功德。故經中多稱「祗(陀)樹給孤獨園」,此園爲釋尊在世常駐說法之處所。
爾時,世尊于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繞祗陀園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
此下廣說衆成就,先說放光集衆。放光中共有叁段:一放光,二雨華,叁化佛說法。今指放光,本經集衆,佛先放光,所以與余經有所不同。因爲彌勒爲一生補處大士,功行深遠,佛若不放光,諸有緣人,無法見聞。同時濁世衆生,根鈍障深,智慧難生,佛若不先放光警惕群生,無法自悟,佛今先放光,借此召集大衆。經中常說:佛陀所有威儀,舉止行動,語默動靜,所有叁業活動皆爲教化衆生,調伏身心,一切皆可稱爲佛事。今放光現諸化佛說法,目的在此。佛陀今說此經,特于初夜放光。不同說涅槃經時于朝晨放光,亦不同說法華經時于白日放光,說般若經時于日中放光。這有兩種原因:一、釋尊出于五濁惡世,衆生煩惱深重,爲勘除衆生無始無明昏暗,故于初夜放光。二、現說本經,爲使在釋迦法中尚未得度者,令見彌勒智光,能破無始無明,特于初夜放光。
佛陀說此經時周遍全身,同時放光,不同于涅槃僅從面門;法華只有眉間白毫放光;般若次第全身放光;正顯明佛陀慈悲普濟,智光遍照十方有情,使令行者皆能普渡無遺,又其光是金色者,不同說法華時是白光之光,說涅槃時是四色之光。因爲此世界中以黃金色最爲貴重,顯示佛陀出現于世,說法利世,希有難得,如優昙缽花。此金色光遍「繞祗陀園,周遍七匝」,爲警悟出家二衆。此中不多不少,以七次爲限,表示此光能令出家二衆守持七聚禁戒,除盡殺、盜、淫身行中叁惡業,舍滅語行中妄言、兩舌、惡口、绮語之四種過失。勤修七菩提分法,能于七生中速超生死之苦海。佛德巍巍,自在無礙,爲使在家二衆亦得警悟,又將此光遠照于須達長者之房舍。普召無量大家,見光參預法會,聞法皆獲深益。
有金色光,猶如霞雲,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華。
二、雨華:照耀于祗園、須達房舍之金色光,猶如傍晚日落燦爛奪目之晚霞雲彩,反射遍滿于整個舍衛國,這顯示佛陀受須達長者恭請,來舍衛國說法度生,現又說彌勒淨土,爲彌勒菩薩授記作佛,足以證明此國衆生與彌勒菩薩有大殊勝因緣!此金光霞雲能遍舍衛國,並且能雨金色蓮花,此一特勝現瑞,表…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記(印海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