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印海长老)▪P2

  ..续本文上一页人间净土的理想,故为一般重视现实者所诟病,以为是悲观的、压世的、消极的。因为这和现实人生脱节的天国思想,根本是不合乎大乘入世,救世之精神。吾人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只是一大方便,最后目的是希望人间净土能早日实现,以期身心净化,人间净土之双重净化,同时完成。弥勒人间净土本出于阿含经中,上生与下生本来同等注重,不可偏废,但法久弊生,造成重视上生而忽视下生。因此上生后不忘下生,才是符合于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悲愿。

  五 释经题及译者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本经题是以「人」、「处」得名。人是指弥勒菩萨,处是指兜率陀天。「佛说」二字是说经之主,即释迦牟尼佛。本来说经之人有佛说、菩萨说、弟子说、诸天、鬼神等说。如华严经,是诸大菩萨彼此问答,经过佛陀证明,也称为佛说。又如诸小乘经,有些是诸大弟子相互论辩,经佛证明,只要合符佛理,经佛印证而不谬误的都称佛说,因此几乎每部经前,都安立「佛说」二字。一面尊重佛为法主,一面即是菩萨、弟子等所说,希求佛陀加被,使所说不违佛意,本经是佛对弟子优波离尊者说,其中也有互相问答,参加法会者有四部八众。

  「观」,是观察、了解,是约能观之智说,所观之境即弥勒上生。以此观智观察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之依、正两种清净庄严。如观无量寿佛经之观智,以观察无量寿佛之境界。

  「弥勒」是菩萨的姓,梵语弥勒,正译音为梅怛利耶(MAITREYA),华言慈氏,号阿逸多。因菩萨多劫以来修慈心三昧,如偈说:「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慈心教化众生,所以又称慈氏菩萨。本经说:弥勒菩萨出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初出生时,便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请相师为菩萨相命,相师想知道菩萨出生时瑞相,其父说:「其母性格向不调柔,自怀子后,存心仁慈。」相师说:「因受菩萨影响有此现象,所以取名慈氏」。有一次,阿难曾问佛,弥勒为何名慈氏?佛即叙说慈氏过去本生因绿:无量劫前,南赡部洲有一大国王,名达磨流枝,译云法爱。当时,有佛号曰弗沙,时有一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王即询问此僧修何定而有此种瑞相?比丘说:「入慈心定」。国王心生欢喜,发愿修习,生生世世不断修习。法爱王,即今弥勒是,从初发心,常号慈氏。因弥勒本性仁慈,又常习慈心三昧,所以号慈氏。

  弥勒为释尊弟子,并为授记,将来于增劫后,于此土成佛,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广度众生。为一生补处大菩萨,一生补处,位邻大觉之菩萨十方世界甚多,如观音补位阿弥陀佛,维摩补位阿閦佛等。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即菩提,此云智慧,因能发菩提心,上求佛智。萨即萨埵,此云有情,有下化众生之意,具此二大理念,修集福慧之大心众生,都可称称菩萨。此处专指弥勒菩萨说。弥勒灭度后,距离成佛之时尚远,此一生补处菩萨必有修习度生之处所。佛经说:一生补处菩萨,未成佛前多住欲界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天人均能受乐知足,不着五欲,故又称知足天,此天有一特别化区名为兜率内院,有善法堂,清净庄严,为补处菩萨一生不退转说法之处所。弥勒菩萨灭后,即上生此处。上生或称往生,即由下界而上升天界之意。以上所说为本经之别题。

  经是道路、方法。从凡入圣也有种种方法,小乘有八正道,大乘有六度波罗蜜等,依此方法而行,自可超越凡情而入圣道,此道路是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人人依此修行,人人均可成佛作祖。故经是圣贤所修道之方法,万古之常道。佛法中有经、律、论三藏,经是佛说,律是为弟子们所制定生活上之道德规律,论是弟子们阐说经藏中深义微言。经是通于一切经,故称此为通题。

  本经译者是南北朝时代刘宋之西域居士,诅渠京声所翻译。佛经用印度文书写,若无人译成中文,吾人根本无法了解,必需熟稔印度文,且通达佛法及中文的人,才能胜任此一艰巨工作。译经者有法师,也有居士,本经由居士译成,流通后世,使大法东来,利益群生,开人天眼目,实在功德难量!

  释经

  甲一 序起分

  乙一 证信起

  如是我闻:

  每部经典都可分为三大部份: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本经依照太虚大师所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 的分科,较为简要、明了。序分有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前者是通序,后者是别序。证信序有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证信本经是阿难亲闻,佛陀亲口宣说,有时间、处所及听法大众。发起序是记述一部经之特殊因缘,或因弟子问,或因佛观察听法大众根机淳熟,放光集众无问自说。本经出广长舌,放千光明,一一光中有无量化佛,异口同音,说不可思议陀罗尼法。当释尊自己演说百亿陀罗尼门时,弥勒悟解过人,当下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出位授记。此为本经发起序之特殊因缘。

  「如是」二字是信成就,表示佛曾经如此说。

  如是二字本有信顺之义:「信为入法之初基」 ;「顺则师资之道成」 ,因听者生信,佛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从故师资关系方能建立。

  「我闻」 是闻成就。阿难是结集经者。指自身说:如是之佛法,我亲自从佛处听闻而来。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诸佛说法为破除众生我执,为何不称「无我」 闻,而说「我」 闻?答有四种原因:故称「我闻」:一因言说上方便,若说无我,不知所表明是谁?二以随顺世间习俗,自指为我。三为除众生无我的恐怖,若说无我,到底为谁修学?四佛虽说无我之理,但不否认世间有自、他,染、净,善、恶因果,差别事相,故称为「我」 闻。

  闻是听闻,由耳根发识,听受所说。依佛法说:必须根、识、心所、外境四法和合才可名闻。这四个字置于每部经前,是结集三藏者,依于如来言教,并非自撰,为使众生恭敬生信,故说「如是我闻」。

  一时,

  指说法的时候。听法者根机成熟,感佛所说。说法者慈悲演说,从始至终,所说事毕。总名一时。

  佛

  梵语佛陀Buddha,译为觉者,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尊为佛。就我们这一世界说,指释迦牟尼佛。

  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这是本经说法处,梵语Sravasti,此云舍卫城,为当时中印度憍萨罗国的都城,舍卫城译为丰德城,此城为国都,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人民生活富裕,出产丰溢,加之人文荟集,并且修道之人亦众,故称丰德。祇园,此云誓多林Jetavana,或意译为殊胜,这本是祗陀太子之名。传说:当太子诞生时,因邻国正来侵犯,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所以取此名,表示庆祝。给孤独即须达多Sudatta长者,此云善施,长者乐善好施,仁慈为怀,周济贫乏,哀恤孤老,为有名之大慈善家,时人尊称他为给孤长者。长者为娶儿媳,曾往摩竭陀国之王舍城,得知佛德崇高。发心礼请佛陀到舍卫城,说法度生。佛以出家人之人当须寂静。舍卫城中人口众多,闹嚷不宁,希望能在该城之南,五、六里许一祗陀太子之林园,该处平坦宽广,泉林茂盛,建筑伽蓝,安僧弘法。善施长者心生欢喜,即于祗陀太子商谈购地建筑僧舍之事,祗陀太子当时心中并不同意因而戏语说:「除非以金布地,厚敷五寸,即可卖之」。善施长者满口承认,毫无吝意,即以黄金布地,直至金库殆尽,亦所不惜。祗陀太子为孤独长者喜舍心之所感,即对长者说:「园地当属长者,树林应属于我」。因此两人共同发心,供养三宝,成就此一大功德。故经中多称「祗(陀)树给孤独园」,此园为释尊在世常驻说法之处所。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祗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

  此下广说众成就,先说放光集众。放光中共有三段:一放光,二雨华,三化佛说法。今指放光,本经集众,佛先放光,所以与余经有所不同。因为弥勒为一生补处大士,功行深远,佛若不放光,诸有缘人,无法见闻。同时浊世众生,根钝障深,智慧难生,佛若不先放光警惕群生,无法自悟,佛今先放光,借此召集大众。经中常说:佛陀所有威仪,举止行动,语默动静,所有三业活动皆为教化众生,调伏身心,一切皆可称为佛事。今放光现诸化佛说法,目的在此。佛陀今说此经,特于初夜放光。不同说涅槃经时于朝晨放光,亦不同说法华经时于白日放光,说般若经时于日中放光。这有两种原因:一、释尊出于五浊恶世,众生烦恼深重,为勘除众生无始无明昏暗,故于初夜放光。二、现说本经,为使在释迦法中尚未得度者,令见弥勒智光,能破无始无明,特于初夜放光。

  佛陀说此经时周遍全身,同时放光,不同于涅槃仅从面门;法华只有眉间白毫放光;般若次第全身放光;正显明佛陀慈悲普济,智光遍照十方有情,使令行者皆能普渡无遗,又其光是金色者,不同说法华时是白光之光,说涅槃时是四色之光。因为此世界中以黄金色最为贵重,显示佛陀出现于世,说法利世,希有难得,如优昙钵花。此金色光遍「绕祗陀园,周遍七匝」,为警悟出家二众。此中不多不少,以七次为限,表示此光能令出家二众守持七聚禁戒,除尽杀、盗、淫身行中三恶业,舍灭语行中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之四种过失。勤修七菩提分法,能于七生中速超生死之苦海。佛德巍巍,自在无碍,为使在家二众亦得警悟,又将此光远照于须达长者之房舍。普召无量大家,见光参预法会,闻法皆获深益。

  有金色光,犹如霞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华。

  二、雨华:照耀于祗园、须达房舍之金色光,犹如傍晚日落灿烂夺目之晚霞云彩,反射遍满于整个舍卫国,这显示佛陀受须达长者恭请,来舍卫国说法度生,现又说弥勒净土,为弥勒菩萨授记作佛,足以证明此国众生与弥勒菩萨有大殊胜因缘!此金光霞云能遍舍卫国,并且能雨金色莲花,此一特胜现瑞,表…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印海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