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記(印海長老)▪P8

  ..續本文上一頁詞、樂說四無礙辯才。以此四無礙智,教化十方衆生,獲得出世善根,所以感得天女之顯現。

  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璎珞,出妙音樂。

  第十音樂莊嚴:一一寶女站在七寶所成行樹之下,每人手拿百億寶所成璎珞,如同寶鈴和鳴,發出微妙天樂。十地菩薩名法雲地,法身圓滿自在,以一切法智,合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無礙神通,如大雲能蓋覆大地,又如大雲興起,法雨普洽,降灑甘露,使十方衆生,皆得法益!因有法雨利生,故能感召天女微妙音樂和鳴。以上十地菩薩以內在的種種功德,如十善,十力等,故今能召感外在的微妙莊嚴妙果。亦說明國土依報之淨穢,皆由吾人內心善、惡業因而來。佛法說:「心淨衆生淨,心淨國土淨」,即是此一道理。彌勒內院與諸天不同,是一特殊化區,爲天宮之淨化理想國土,此一兜率淨土是彌勒菩薩往昔從初地至十地之中,勤修身叁、口四、意叁,十種善業。又能證得十力、十智,自在無礙而有如此超越境界。

  時音樂中,演說不退轉地*輪之行。

  以下將前文十種莊嚴再加以分別引申說明,此有四重,先說第十音樂說法。此諸寶璎珞中所出妙音,不是靡靡之音,令人激動情愛,兒女情長世間音樂;而是宣演不退轉地*輪之音,聽聞此種音聲,則由聞而思而修,超凡入聖,而證佛果。不退轉有五種:一信不退,菩薩由凡夫發心修行有很多階段,未證悟前叁賢位,十信、十住、十回向。發心皈依後,對叁寶、施、戒因果,聖賢毫無懷疑,信心不退者需到十信位之第六信不退位,才稱爲真正信心堅固。小乘名爲四不壞信,亦即對佛、法、僧、戒無有懷疑,因爲至此位時,已能真實見到叁寶,戒之功德,並非由他人或經本中聽聞閱讀而來。第二位不退,向上修習到十住位之第七住位,能不退凡夫外道,是第二位不退。第叁證不退,菩薩一進入初地,證悟法性理體,斷叁界見所斷惑,離異生障。四行不退,從初地再向上修行,漸次從二地至七地,此時斷叁界思所斷惑,除分段生死,得不退二乘之行,故稱遠行地。第五斷不退,菩薩一登八地不動地菩薩,斷一切粗惑,不爲生死所動,任運向無上佛果進行,廣利一切衆生。此五種不退位,叁乘共證之法門。*輪,喻佛法如車輪,可運載行人從生死此岸達涅槃彼岸。又輪有輾碎之用,將凡夫煩惱一一輾磨消除至澈底清淨!*輪爲能诠之理,诠說叁乘之行門,亦即此妙音,純爲演說出世佛法之妙義。令人聽後,啓信,實行而證果。

  其樹生果,如玻璃色,一切衆色入頗黎色中。

  第二廣說前文第六寶樹莊嚴之功德。其寶樹能生果實,其色如玻璃,玻璃是紅色,以紅色爲根本,爲中心,一切衆色又攝入此一紅色之玻璃色中,彼此相攝相入,互爲映現,皆成紅色。說明菩薩發心教化衆生以佛果爲究竟。如彌勒于龍華樹下,叁座說法,無非是使令衆生皆得作佛。如法華經說:「無二亦無叁,唯有一佛乘」。衆生根性雖有無量差別,但諸佛出世本懷,無非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亦如寶樹所生之果實雖各各差別,但其果色皆同一色,平等無異。

  是諸光明右旋宛轉,流出衆音,演說大慈大悲法。

  第叁廣說前文第四光明莊嚴功德。光明右旋,宛轉,說明內院七寶所成,垣牆上放射無量光明,此寶光有一種特殊作用,不但能右旋宛轉,而且能宣演衆多音聲。隨順法性理體,故諸光明右繞,如旋火輪。光明中又能流出衆多音聲,專門演說大慈大悲法門。光明代表菩薩所行不離智慧,以智慧之行能引發菩薩拔苦與樂大慈悲法。彌勒法門無他,即修慈悲法,從初發心及至成佛,一以貫之。有智有悲,表示大乘佛法精神。中國佛徒們均能修行不食肉之戒行,這與彌勒法門正爲吻合。慈悲法門可從叁方面去觀察:一有情緣慈:如見一切有情遭逢顛沛苦難生活之時,缺少衣食資具,所謂饑渴寒冷,菩薩見之不忍于心,而興起悲憫,施以種種衣食資具救濟,俾能身心安樂。此是臨時救濟。第二法緣慈:衣食生活資具固然重要,依宗教立場說,吾人出沒于六道輪回,純是一大苦聚,若求真正的離苦得樂,必須獲得究竟解脫。菩薩以智慧視察,唯有通達十二緣起真理,從根本無明拔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觸滅

  及至生老病死滅。」如此反觀十二因緣,則能解脫生死大患。菩薩不見實有衆生,唯見于緣起法,此是法緣慈。第叁無緣慈:菩薩體悟法性空寂,無人、我相,無能、所相,但悲心深切,所謂冤親平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體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度衆生,是心內衆生,起慈悲,是理應如此,不能如此,則不名菩薩。所以菩薩終日度生而無衆生可度,終日行慈悲法,無一法可取,法性如此,理應如是,則能做到「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佛道誓願成」。彌勒菩薩以慈悲法門爲導化無量衆生,從始至終,從淺到深,皆以此一法門攝化一切,雖不斷煩惱(菩薩留惑潤生),不坐禅定(不住空寂理念),而以慈悲隨緣度化,大乘偉大處即在于此。

  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

  第四廣說前文第二垣牆高厚。垣是圍牆,有防護,莊飾二種作用。一一重垣高度均有六十二由旬,若以一小由旬二十華裏計算,有一千二百四十華裏之高。此一天然高大重垣,非人間科技工程所能建築,實由菩薩慧業所感。因菩薩已能超越凡夫、外道之六十二見。同時顯示凡能生于兜率內院的同願同行者,都能破除六十二見。六十二見爲印度凡夫,外道所固執的錯誤妄計。此中以身、邊二見爲根本。身見是從五陰(色、受、想、行、識)之法而來。凡、外執有實我,但我在何處?從五陰法有,因此執著「陰大我小,我在陰中」。但是五陰之法,經過數十年之生老病死,終歸消滅,所謂四大分離,各歸一處,但我人死後能上升天堂,下墮地獄,不受此有限五陰法所囿限,故又生起「我大陰小,陰在我中」之錯覺。因此另執離開五陰外有一實我爲「離陰之我」。但死後又要再來受生,只是換了一個五陰身而已,不可說離開五陰外有一實我,事實上,離開五陰之法就根本沒有我之存在,故又妄計有一「即陰之我」。以上四種妄執再以五陰相乘:即每一陰中皆有此四種錯見,則共爲二十見執。再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相乘,則成六十見。再加上斷見(人死如燈滅)、常見(人永爲人,畜永爲畜)共成六十二見。

  牆垣厚度有十四由旬,以一中由旬四十華裏計算,則有五百六十華裏之厚度。約法說,喻外道有種種戲論,如中國人說宇宙來源,如雞與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若說先有蛋,則此蛋從何處來?因此計執先有雞,但雞是從蛋而來。所以最後無法解決這一困難問題。佛在世時,外道亦有如此戲論,如說:此世界是有邊?是無邊?亦有亦無邊等?人死後是有是無?佛陀出世是以解脫生死苦患爲究竟,對世間戲論,無濟于解脫人生煩惱之事,一概默然,不去答複,以免節外生枝,增加見執,共有十四種,不可記事故稱十四不可記,此是對外道而說。以上共有四種莊嚴引申說明:第一,第二是說明彌勒佛下生之世,衆生在龍華樹下叁會聞法。發心,證果雖有差別,但最後皆歸于一佛乘。第叁說彌勒以慈悲濟度衆生爲本,內心無瞋無癡,智慧光明永遠隨行。第四是菩薩永斷凡、外之邪執,故能超越生死圈套。

  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

  五百億天子造寶宮,而又現起重重莊嚴校飾,最後又于牆垣上得有天龍王之保護,由五百億天子每人得一天龍之守護。龍有海龍,天龍之別,此五百億龍王是屬空間龍王一類,龍類有龍王,龍民之分,龍王是有大福報者,有些是十地菩薩大權示現,今有法王應世,不但獲得諸天子供養寶宮,龍王亦隨處示現守護寶垣,不使非人得以乘隙逼害。因菩薩久遠劫來,內持五戒善行,不作諸惡,故能外感五百億龍王衛護,一切災厄自然消滅。

  一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

  龍王有大神通,除了興大雲,降甘霖外,亦能雨七寶行樹,每一龍王各各雨一七寶所成行樹,莊嚴牆垣。由于菩薩內具五力---信、進、念、定、慧。出生七種財寶--信、戒、聞、舍、慧、慚、愧。感召龍王雨七寶所成之行樹,莊嚴淨土,成熟有情。

  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掁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七寶行樹,不只是莊嚴寶垣,並且經過微風吹動,彼此樹葉互相碰觸,演說佛法之妙音。此寶樹亦能說法,顯示淨土之依報殊勝,花香樹動,皆能演微妙聲,令人行道,警策精進不使懈怠,早獲不退轉地。此處說自然有風,喻菩薩能任運興起大悲之風,激起真、俗二種智樹,演揚厭離生死,欣往涅槃之法音。諸佛出世,欲度衆生,無非使人先需了解世間真實相。世間有器世間,有情世間,落于時間叁際之內爲「世」,落于空間十方之中爲「間」,生存于此時,空中之一切存在現象,無論是有情、無情,皆不出苦、空、無常、無我之理性法則。佛說「有漏皆苦」,因其自性本爲煩惱感召。所執諸法,無論內身外物,無不是假名,故說是「空」無實體。落于生住異滅有爲法中,無永久性,故說是「無常」住之永存。但凡夫執爲有一實我,殊不知我身我心,非一、非常、非實,五蘊假合,四大暫聚,求其不變,普遍存在是不可能,故說「無我」。若能從身、心、受,法上去觀察此一普遍真理而無絲毫疑慮,則能越諸生死苦海,到達究竟彼岸了。故稱此四法印,是真波羅密。淨土之特勝,在在令人超凡入聖,此一方便,實是菩薩悲心所運,表示欲生淨土,他力增上之殊勝!以上諸天造宮殿一段已完。以下第二段,說大神爲菩薩建善法堂。

  己二 大神建善法堂

  爾時此宮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遍禮十方佛,發弘誓願:

  廣說依報莊嚴中有叁大段,第一是諸天子造外宮殿,已如上說,現說第二大神建善法堂。有了宮殿,行樹莊嚴,必有說法的講堂,今由牢度跋提大神發心爲彌勒菩薩自己所住及說法的處所建一法堂---…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記(印海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